曹寅父子为什么【诈死】?

——袁登华的红楼梦研究成果纠正了史书

作者:秋高气爽    授权级别:A       2023-11-15   阅读:

  
  曹寅父子为什么【诈死】?
  ——袁登华的红楼梦研究成果纠正了史书
  2023年11月8日-11日
  
  只要搜百度,或者询问其他搜索引擎,你就会发现《红楼梦》主要作者【曹寅】的生卒年份是这样的:【1658年-1712年】;几百年来,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标注是正确的,并且都以这个【生死框】来讨论曹寅的一切行动。不过,十多年来,有一个红楼梦研究者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就是袁登华先生。他认为,曹寅并非死于1712年,而是1740年。
  2013年以来,我陆陆续续读了他写的几乎所有的文章【大部分发表在新浪博客】,听他讲述曹寅和儿子曹颙以及他们辛辛苦苦几十年创作的【红楼梦】这本奇书之书里书外的故事,非常过瘾。我相信,袁登华的考证是严谨的,结论是正确的。我认为,【史书】应该改写,至少也应该在【1658-1712】的旁边,加上一行字——也有学者认为:曹寅死于1740年。
  最近,我把收集到的袁先生的文章进行了筛选,找出6篇文章【见附录】;让袁先生告诉我们:为什么曹寅父子会【诈死】。
  所谓【诈死】,就是明明某人活着,却不得不告诉外界此人已经去世。在许多影视剧中,经常有这样的剧情,例如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那个为官清廉的【富春县令郭天】,明明活着,可是纪晓岚却给他吃药,让他【装死】,为的是躲避以和珅为代表的黑恶势力的谋害。由此可见,诈死的人往往有【冤情】;如果,这个诈死与朝廷里面的人有关,那就更非同小可了。应该感谢康熙皇帝与曹寅父子一起演绎的这出【诈死】剧,不然,就不会有【红楼梦】这本书——这本中国人唯一拿得出手的伟大而深奥的著作。它,既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段朝廷史和家史。《红楼梦》的意义,空前绝后。
  有一句格言叫做: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说,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各种各样的书【包括史书】。袁先生亮出他的观点至少有十年了,可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非常不公平的。我看,【红楼梦研究学会】已经成了一个【衙门】、一个对不同意见非常排斥的官僚机构。当然,我知道他们顽固地装聋作哑是有苦衷的:一旦承认袁登华的许多观点和结论,那么,不少人几十年来铺天盖地的【研究成果】,就都是一堆让后人耻笑的废纸。
  
  *****
  
  【附录-1】
  康熙皇帝朱批佐证曹寅诈死
  (2020-04-25)
  
  关于曹寅父子诈死一案,系笔者研究《红楼梦》十多年以来“前无古人”的新发现,也是“袁登华红学”核心理论的一个基本支撑点。任何观点都离不开证据支持,证据包括文本内证和书外文字材料。在书中,关于曹寅假死的“二牍”暗示文字不胜枚举,偶有网友质疑时笔者可以信手拈来,往往让质疑者口服心服。而书外文字材料极为稀见,可谓凤毛麟角。即便有白纸黑字写着“曹寅被假死圈禁”的吉光片羽,也轮不着笔者发现,除非一如书内文字,隐语“装饰”过,世人通常不当回事,而笔者视为珍宝,将它当做证据使用。今天笔者推出的,正是这么一件有实物存在的历史档案,是迄今为止唯独能证明曹寅诈死的信史文字材料。
  康熙五十一年七月十八日,李煦有《李煦奏江宁织造曹寅染病代馈赐药摺》(下称赐药折)一封云:
  臣李煦跪奏江宁织造臣曹寅于六月十六日自江宁来至扬州书局,料理刻工,于七月初一感受风寒,卧病数日,转而成疟,虽服药调理,日渐虚弱。臣在仪真视掣,闻其染病。臣随于十五日亲至扬州看视。曹向臣言:我病时来时去,医生用药不能见效,必得主子圣药救成。但我儿子年小,今若打发他求主子去,目下我身边又无看视之人,求你替我启奏,如同我自己一样,若得赐药,尚可起死回生,实蒙天思再造等语。臣今在扬看其调理,但病势甚重,臣不敢不据实奏闻,忧乞睿鉴。
  赐药折内容,若不仔细玩味,看不出什么可疑之处,但经认真推敲,四大疑点就凸显出来。一、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对曹寅这么个包衣奴才关怀到如此程度,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就算二人不是一般的君臣关系,哪怕是骨肉至亲,千里迢迢送来救命药,也令人难以置信;二、“必得主子圣药救成”,此话甚觉荒唐。曹寅身居江宁,也算是个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当地难道连一个能治愈疟疾的郎中也寻不出来么?康熙皇帝既非名医,为何说非得圣药不能挽救曹寅性命呢?三、假如康熙真有为曹寅送药之事,为何曹寅死后,现存文史档案,不见康熙帝半句缅怀吊唁文字保存下来呢?四、当时曹颙已二十三岁,折中“我儿子年小”显然与事实不符,就算曹寅儿子尚幼,不能去京城取回圣药,就不能派一个办事干练且信得过的家仆去面见康熙皇帝吗?仅凭此四点,足以认定赐药折背后另有重大隐情。下面笔者不妨将赐药折中几句话视同谐音隐语解读一番。
  于【余】七月初一【已】感受风寒【感受寒风】——我(曹寅)七月初就已感觉外面风声很紧,说冷言冷语的人很多,拿曹寅问罪的呼声日益高涨。
  卧【我】病数日,转而成疟,虽服药调理【遂府要调李】——我受到传言的惊吓,心病转成身病。又听说康熙帝可能要调李煦兼任江宁织造。
  日见虚弱,臣在仪真视掣【日见许诺,臣在仪真施策】——康熙皇帝见曹寅承诺慢慢偿还亏空银两,决定保他一命,曹寅正在仪征想办法。
  闻【文】其染病。臣随于十五【事无】日亲至扬州看视【侃事】——只是奏折佯称曹寅有病,我(李煦)决定等风声平息下来再去扬州与他商量事情。
  曹向臣言:我病时来时去【我病逝乃事去】,医生用药不能见效,必得主子圣【生】药救成【臣】——我深知自己摊上了大事,若想开脱,除非一死,任何高明的医生也治不好我的病,必须皇帝赦我不死才能救我。
  显然,所谓李煦代奏的这封赐药折,与《红楼梦》隐语如出一辙,娴熟使用了谐音换字,一看就是出自曹寅自己手笔。更为不可思议的是,康熙皇帝对这个奏折的朱批,同样使用谐音隐语,其精湛绝妙程度绝不亚于赐药折。请看康熙朱批。
  尔奏得好,按:就隐语技法而言,确实奏得好,证明康熙皇帝看懂了曹寅的密奏。
  今欲赐治疟疾的药,恐迟延。按:此话露出破绽,圣药还没送出,怎么就知道会迟延呢?
  所以踢驿马星夜赶去。但疟疾若未转泄痢还无妨,若转了病,此药用不得。按:康熙主张曹寅多吃泻药,意思就是尽快把曹家的财产全部自动上缴国库。“转了病”,指曹寅耍小聪明转移财产。
  南方庸医,每每用补剂,而伤人者不计其数,须要小心。按:提醒曹寅,这个时候若还“吃补药”,绞尽脑汁考虑敛财,小心连命都保不住。
  曹寅元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的。按:这句话的意思是,曹寅本来也是珍惜生命不想死的人,他背上这些巨额债务,也是命里逃不过的劫数。
  金鸡纳专治疟疾,按:“金鸡纳”谐音“今缉拿”,这个手段专门整治那些掠夺国家财富的人。此三字虽为药名,但属天造地设之谐音隐语。为曹寅假死圈禁提供了又一证据。
  用二钱末调酒服【用儿钱莫调舅付】按:这是康熙指示曹寅还钱的路径。你(曹寅)被羁押之后,我会让你儿子曹颙协理江宁织造,他袭职之后,你可拿曹颙的正当收入还债,而不得用苏州织造府李煦的钱“拆东墙补西墙”。
  若轻了些,再吃一服,必要住的【再迟疑付,陛要诛的】。按:意思是说,假如你不在乎我的话,还钱犹豫不决,我是要杀头的。
  并往后或一钱或八分,连吃二服,可以除根。若不是疟疾,此药用不得,按:康熙帝反复强调,若不是疟疾此药用不得,旨在告诫曹寅,你若没有上呕下泄的症状,也就是曹寅若没有交出钱财的行动,我这“生药”就不能给你。也就是说,到时事情闹大了,即便康熙皇帝想保曹寅之命,也无能为力了。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运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史料进行了深入挖掘,发现了许多破绽和疑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历史事件。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