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寅父子为什么【诈死】?

——袁登华的红楼梦研究成果纠正了史书

作者:秋高气爽    授权级别:A       2023-11-15   阅读:

  
  也须要认真。万嘱、万嘱、万嘱!按:“万嘱”指“万岁叮嘱”,皇帝金口玉言警告的意思。康熙皇帝连用三个“万嘱”,意在警告曹寅:我作为九五之尊来对你说这番话,非同戏言,你要好自为之,切莫当做“耳边风”。
  不难看出,康熙朱批不断地试探曹寅,且时而恐吓威胁,时而看在两家非同寻常关系的份上打感情牌,暴露了他“做贼心虚”的心理状态。康熙皇帝自己心里清楚,江宁织造累年亏空白银三十二万两,钱不是曹寅贪了挥霍掉了,康熙帝多次南巡,曹家四次接驾,正如书中赵嬷嬷所说,“把银子都花的像倘海水似的”。加上胤礽、胤禛等诸皇子从织造府借去大量银两不还,导致曹寅陷入债务深渊。康熙出于朝野压力,不得不想出一个既能填补亏空,又能保全曹寅性命的馊主意,让曹寅一夜之间“死”去,万事大吉。于是这封隐语密奏及其朱批就应运而生了。
  有人会问,康熙皇帝非汉人,为何如此精通隐语技法?殊不知,康熙不仅是一个汉文化底蕴深厚的异族皇帝,而且是一个隐语行家。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家史景迁,曾写过一本书《曹寅与康熙》,书中说曹寅是康熙皇帝的密奏使,曹寅经常以密奏向康熙奏报天气、粮食价格以及盗匪等机密事,这种密奏方式的基本作法是:将纸折成复杂的六角形,上面书“报告”二字,除了皇上康熙以外,任何人是不允许拆开看的。密奏的纸张大小也是一定的,宽十厘米,高二十厘米。从江宁到北京,骑马传递大约要二十天左右。曹寅和康熙皇帝之间采用这种独特的秘密联络方式,持续了二十年之久。可见上述赐药折,只是曹寅与康熙皇帝二十年间秘密文字交流的一次。
  曹寅假死一案,在他的得意门生王煐的《挽曹荔轩使君十二首》第十首中,也有一句“露马脚”的话:“殊恩加自盖棺时”。这句似乎是说,曹寅死到临头时受到皇帝特殊恩典。那么,还有什么恩典比法外施恩、赦免死罪的皇恩再特殊的呢?
  文章写到此处,关于曹寅假死一案,继“通灵宝玉”和金锁铭文之后,又添书外材料“赐药折”及“康熙朱批”一证。作为笔者惊世骇俗一观点,至此当可以“落地”了。百年红学关于《红楼梦》作者的探索,曹寅“作者说”一直阻隔于“曹寅1712年病死扬州”这一虚假的史料信息。今天,这一“障碍”被移除,一百四十多个“作者说”中唯一正确的,毫无疑义将指向曹寅“作者说”。
  
  *****
  【附录-2】
  曹寅假死案有无凭据看“石上偈”
  (2020-08-16)
  
  《石上偈》是《红楼梦》中的一首,见于《红楼梦》第一回。按百科词条搜索描述,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红楼梦》创作缘由的序。此诗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著书。而经笔者解读得知,此二十八字偈语隐藏一个天大的秘密。
  这一首偈,出现在“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的那块石头上,其原文及笔者的谐音解读文如下:
  无才可去补苍天【无财可去补偿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诺许亡年入红尘】
  此系身前身后事【此系身潜申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躯作记传岂欠谁】
  
  这首“石上偈”的本意应该是:我没有钱财偿还天子,他允许我在死亡那年进入人世间继续活着,这是我隐姓埋名之后的猴年以后的事情。用我半生生命的全部写《红楼梦》这部书流传下去,书成之后我还欠谁的债呢?
  按:第一句“无财补天”,是“无才补天”的谐音。曹寅1690年接任江宁织造,至1712年二十二年内,累年亏空银两二十三万两,最终因无力偿还“病逝”扬州。“石上偈”第一句显然隐指曹寅此事。第二句“允许一个人死亡那年再入红尘(人世间)”,这个人真的死了吗?此句无疑言曹寅假死。第三句“身潜”指隐姓埋名,“申后”指1712年(曹寅假死年)之后的第一个猴年,即丙申(1716)年,就是说,《红楼梦》所写之事,发生在1716年之后,换言之,此书最早1716年动笔,这与笔者从其它文本文字解得的结论一致。
  最后一句,言康熙皇帝炮制曹寅假死案的动机是“著书还债”。康熙皇帝天真地认为,在朝野“严办曹寅”的一片呼声中,保全曹寅性命的唯一方法是让他假死,在家中摆副棺材操办“丧事”,而死者连夜被羁押进京,然后让曹寅隐姓埋名“人间蒸发”,存身某隐秘处写这部奇书,销售获利以还亏空巨债,如此推测与书中林黛玉“以泪【诔】还债”,是一脉相承的。“通灵玉”铭文也忠实记载了这宗假死案之本末。
  偈,乃佛教梵语“偈陀”的略称,原指佛经中的唱词,用作总结佛语之精华。这里可视为《红楼梦》创作缘由的一首开篇诗,是统领全书内容的灵魂所在,堪称画龙点睛之妙笔。然而它又是一首绝妙的隐语本事诗,隐藏作者离奇的命运遭际。
  传统红学往往拘泥于文本文字惯用读法,致使《红楼梦》文本研究陷入“山穷水尽”之尴尬境地,停滞不前。学者们若还执迷不悟,国之显学必将愈晦,红学也将面临“关门收摊”。不少网友就曹寅假死案质疑声不绝于耳,笔者回复八个字:红学梦(懵)中人醒醒吧!
  *****
  【附录-3】
  王煐《挽荔轩使君十二首》背后一副空棺材
  (2020-09-01)
  
  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命题。凡不愿接受曹寅假死圈禁这一现实的同仁,无不举证王煐这组诗,证明1712年曹寅的确命归黄泉。照他们的思维,若这个人未死,挽诗何来?网友们也死死咬住这一“把柄”不放,所以在相当长时间内,“曹寅假死说”难以被世人所接受,有网友甚至以《千奇百怪的〈红楼梦〉作者假死说》为题撰文调侃。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曹寅诈死一案,如今已过去三百多年,死人不能开口说话,笔者只能不厌其烦的搜罗证据,不间断地举证。这些证据,就包括曹寅门生王瑛为他写的挽诗,倘若挽诗“猫哭老鼠”,这一证据“四两拨千斤”,足以让人们集体噤声。
  王煐这十二首挽寅诗,明显存在不合常理数处。笔者要证明的有三:一、十二首挽诗非出自王煐一人之手,明显存在别人冒名补做之痕迹;二、即便挽诗系王煐所作,但作诗时间也并不在1712年曹寅新故期间,而很可能是1726年王煐离世前的补作;三、挽诗措辞怪异,悲痛气氛不合节哀顺变之常情。若如此,则又存在一个更大的疑惑,那就是挽诗的时效性问题。试想,一个恩师兼密友死去,当时不写挽诗深切哀悼,若干年后补作,历史上有这样写挽诗的人吗?
  其它且不纠缠,兹就王煐《挽荔轩使君十二首》存在的四大致命破绽或疑点,一针见血指出来,以俟对曹寅诈死持怀疑态度者仔细斟酌。
  一、诗作时间前后矛盾。王诗第三首:支硎载酒观新瀑,邓尉聊吟惜落红。十二年来成昨梦,等闲残醉醒东风。注云:以下三首追忆庚辰、辛巳、壬午间与公同游之乐。庚辰、辛巳、壬午,分别指康熙三十九年、四十年和四十一年。就是三年间的事情,却说成“十二年”。考王煐生平,康熙三十七年岁末,王煐护送父亲灵柩回宝坻祖茔安葬,康熙三十八年春,将先世遗产全部转让给诸昆弟,然后飘然南下入曹寅幕府,至康熙五十一年曹寅病逝,正好十二年,为何单提庚辰、辛巳、壬午三年之事呢?可见诗注为他人画蛇添足。
  二、王煐岂能先知未来事?挽诗第九首:监官四载槖无余,胜得楼中万卷书。孝子慈孙能继志,肯教缃帙饱蟫鱼。曹寅嫡孙曹天佑1715年才降生,“孝子慈孙能继志”一句怎讲?即便康熙五十年(1711)冬,曹寅忽得家报添孙喜讯(见张云章《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入都》诗)。但依据康熙五十四年曹頫奏折“奴才之嫂马氏因怀妊孕,已及七月……将来倘幸即生男,则奴才之兄嗣有在矣”等语判断,曹寅1711年所得的那个孙子夭折。从侧面证明王煐写第九首诗的时间,最早也在1715年之后,第十一首“特许佳儿承职务”一句,也证明王煐知道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事。但其时曹顒已殁,难道王煐不知?唯一的解释是:王煐知道曹寅祖孙三代人当时仍然安然无恙活在世上。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运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史料进行了深入挖掘,发现了许多破绽和疑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历史事件。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