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寅父子为什么【诈死】?

——袁登华的红楼梦研究成果纠正了史书

作者:秋高气爽    授权级别:A       2023-11-15   阅读:

  
  读者当记得,妙玉续此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依我必须如此,方翻转过来…”,此话提醒我们,这二十六句还可以倒过来读,即有两种解读方法,而意思却不一样。秦人不辞辛苦,也解了出来供读者玩味。不过,第七韵各版本文字有异,今按“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进行谐音解读:
  【论昔耿盘查,转云朽胆怯,寅随相处,押遣自知情,方换契。益筹无计,获避信。有存饷,倒藏祭寺。遂龙命,纵远问不知,全进王。寅诉乞愿审,烨故替了。输欠另征,等漏消。死糊涂,光朝鼻息等,狼虎拐谋不归,圣气死。愿立即登还,诏顒煦不忧闷,滥奏重霜化,更挞农路怨,才严屏闲风。问算,账空。】
  从这段话里,无意间我们又获知一些新的真实史料。曹寅在假死前,还是转移了部分财产,藏在他的祖庙祠堂里。他在《红楼梦》中写凤姐弄权铁槛寺,应当还有史料可“挖”,不排除胤禟为他处理过财产的可能。另外,李煦为了填补亏空,对农民实行暴敛政策,甚至鞭打佃户,在这段话里也体现出来,这与历史记载完全吻合。
  在作过程中,湘云和黛玉偶有对话,从表象看,似乎在谈联诗谁优谁劣,实际上,是作者尽量将诗句错开或打断,以分散读者注意力。本诗与其它诗不同,句句可以谐音解读,曹寅生怕联想能力强的读者在连读中识破机关,故以此法遮掩。不过,这些对话,也是隐语,里面话中有话,一语双关,是对背后隐藏之真事的叹惋,在某种程度上,它成了该诗的注解,起到导读作用。我也不妨试解出来。
  湘云笑道:“这一句‘几处狂飞盏’有些意思。这倒要对的好呢。”【要是倒历之事成功呢?】黛玉道:“对的比我的却好。只是底下这句又说熟话了,就该加劲说了去才是。”【曹顒应该精神振作,即使失败也不必气馁】湘云道:“诗多韵险【事情毕竟危险】,也要铺陈些才是【也要作些准备,事先谋划周到】。纵有好的,且留在后头。”黛玉笑道:“到后头没有好的,我看你羞不羞。”【此事结局并不好,你还不善罢甘休吗?】
  湘云笑道:“这句不好,是你杜撰,用俗事来难我了。”黛玉笑道:“我说你不曾见过书呢。吃饼是旧典【用兵*还是老一套】,唐书唐志你看了来再说。”湘云笑道:“这也难不倒我,我也有了。”【难不倒我,我也有兵】
  黛玉笑道:“分瓜可是实实的你杜撰了。”湘云笑道:“明日咱们对查了出来大家看看【我才是正宗嫡传,康熙册立太子的诏令摆在那里】,这会子别耽误工夫。”黛玉笑道:“虽如此,下句也不好,不犯着又用‘玉桂’‘金兰’等字样来塞责。”【这件事算不上什么逾轨,禁乱】。
  湘云笑道:“‘金萱’二字便宜了你,省了多少力。这样现成的韵被你得了,只是不犯着替他们颂圣去【用不着你为他作主出主意】。况且下句你也是塞责了。”黛玉笑道:“你不说‘玉桂’【逾轨】,我难道强对个‘金萱’【禁轩】么?再也要铺陈些富丽【附逆】,方才是即景之实事。”【即今之事实】
  湘云道:“又说他们作什么,不如说咱们。”【竺香玉已死,还提他干嘛】。黛玉道:“这可以入上你我了。”【现在死轮到我自己了】因联道:拟景或依门。酒尽情犹在。湘云说道:“是时侯了。”【正是反扑的好时机】。黛玉说道:“这时侯可知一步难似一步了。”【再逼宫一次难度大多了】
  大家注意,湘云所对“庭烟敛夕棔。秋湍泻石髓”,里面有个“棔”字,拆“棔”为“木氏日”,谐音为“木死日”,“木”代“草”,“草”谐“曹”,意味曹寅死期来临,显然是句不吉利的话。“棔”又可解为“十八日死”,大家可能记得,当初弘皙计划刺雍的日子,就定在十八日。黛玉曹寅听了显然不悦,所以说:“…这会子才说‘棔’字,亏你想得出。”后来书中又写道: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大白鹤来…“白鹤”谐音“白活”,是曹寅对自己归结半生不幸、一事无成的感叹,正好点出该诗哀伤人生无常的主题。
  经我解读,一直困扰红学界涉及中秋诗的两宗公案得以了结。第一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花魂”二字在不同的文本还有“诗魂”之说。我前文理解为曹寅骂胤褆为“死魂”,观点是承认二者都用过,根本不存在误传或后人篡改之事。现在得以证实此说不谬。“花魂”本指曹寅死后,要曹顒将账本“焚化”,若用“诗魂”,则是将账本“撕焚”,二者用字不同,意思一样。而某些“红外人”,偏把这一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写出长篇大论加以猜测,真的不可理喻。
  第二宗公案,是第七十五回的两句回前批。【庚辰: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庚辰:缺中秋诗俟雪芹。】这两条批语的独特点在于:它是《红楼梦》两千多条批语中,唯一标明确指时间,即指定“乾隆”年号,而其它则用干支标明。故反而被红学界视为“不正常”,值得细究。既然“不正常”,说明其中有假,为什么偏有人作为真话加以解读和运用呢?有人就将其作为《红楼梦》参考年坐标,围绕“乾隆二十一年”长篇累牍大做文章。误认为“缺中秋诗”是真,但又不能指出“缺”在哪里。种种可笑之举,都陷入作者所设迷魂阵里面,若曹翁在世,也必定要笑死一回。
  秦人现以谐音、拆字法解读出来:【乾隆王已撵,我阅,凑齐。尔对清,缺中秋诗,事写清。】话里的“王”字,拆解就是“二十”,合起来就是“王”。其它都是谐音。这句话实为曹寅交代儿子的话。意思说,关于弘皙逆案的文字,我已看了,现整理齐了,你校对清楚,只有后面妙玉续写的十三韵还缺着,事情已经清楚。所言“缺中秋诗”,当指“十三韵”,一诗两解,且须倒读,非“鬼才”难为。因实在难作,估计曹寅当日没有写完结。
  曹寅写《红楼梦》,历经二十多年,与当时背景事件的发展,可谓同步进行。弘皙逆案爆发时,前八十回基本定稿,然这一事件非同小可,不得不写,正好此前毁掉一些文稿,于是便有改写相关回目(包括现在我们看到的七十五至七十八回)再镶嵌进去的可能。当然,作大的改动已不可能,最后便选择以诗歌夹暗语的方式,一者便捷,二者避免“撵帝”过程的描写。这次的改写,为后来流传不同版本提供了直接证据,如列藏本的七十五回,没有一条旨评与其它本相合,且原稿未分回。乙卯本有“乙卯(1759年)冬月”字样,按我的观点前推二十年,正好是1739年。估计这个本子的母本就来源于这年修改后的稿本。关于此类问题,我将留在后文讨论版本源流时再作详解。
  *****
  【附录-5】
  “通灵”玉和金锁铭文成曹寅假死铁证
  (2020-04-24)
  
  《红楼梦》是公认的一部奇书,奇就奇在文字之妙用。所谓“景夺文章造化工”,大抵是作者得意自夸之语,但并不言过其实。这部书某些特有的“二牍”语,将不为人知的真实见闻映带其中。对此,无论索隐派还是考证派,都存在不少“盲区”,许多重大事件依然未触及皮毛,原因是传统的“说文解字”法以及文学语言解读法,对书中某些谐音语的解读并不适用,宝玉那块“通灵宝玉”和宝钗金锁上镌刻的十六字铭文,就是最好的例证。
  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上的八个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按笔者的混序谐音法,读作【莫忘哼唱,莫现尸首】,意思就是“千万不要忘了哼哼唱唱,千万莫敞棺现尸”。这话让人生疑。大抵一个人正常死亡之后,免不了请来道士“哼哼唱唱”,做道场超度亡灵,并将棺材敞开让前来悼唁的亲友瞻仰遗容,有的地方还保留“饶棺”等习俗。铭文着重提醒“不忘哼唱”,“莫敞棺现尸首”,是甚讲究?强调理所当然的仪程,却又违背必须的葬丧习俗,实属反常,莫非这个死者根本没有死?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运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史料进行了深入挖掘,发现了许多破绽和疑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历史事件。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