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的几点看法

作者:太行风    授权级别:B    精华文章    2014-02-22   阅读:

  

  理论缺乏,你能说出现象来,却说不出不出现象中的意义来,甚至辩证不了是非、对错、美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可以这样说,散文写得好的人,文学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都比较学得好,最少也是很有思想、很有眼光的人。

  思想,是指作家在创作中渗透在艺术构思中、饱含在艺术形象里的理性思考的外化(物化),形成作品的思维指向。我认为,一个作者有多大的思维、思想能量,就可能产生出多大的表达、呈现效果。

  散文创作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对历史的穿透力、对国民性中负面因素的针砭力、对作品中人物灵魂的拷问力、对“普世价值”的理解力和表现力。有没有这些“力”,还会决定一个人写什么和怎么写,决定着你有没有发现的眼光,决定着你写作的宽度、厚度和高度。就是面对你生活的占有,你经历过的事,明明很有写作价值的你却放过去了,明明是别人写滥的东西,大众化、公共化的东西,你却视若珍宝,宁愿随大流、跟风走。有出息的作家、作者,就是靠着思想修养赋予他的发现眼光,写出独到的、新鲜的、具有震撼力量的好作品。观察力、理解力、理论能力、思想能力不足,一些可以产生好的立意的素材,就会眼睁睁从我们身边溜走了,自己却浑然不知。

  以写人为例。理论修养足的,注重作品思想性的,在写人的时候,会把人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上写,不但会写活人,还会写出大时代意义来。人不可能脱离时代而存在,特殊的时代,会赋予人特定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所谓“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谓“存在决定意识”。反之,写人会单独、孤立地看待笔下的人,以及他做的事。比如一个写一个亲戚,很吝啬很抠门,改了好多遍,也没有注意把人放在物质贫乏时期的时代背景上考量这个人,只认为是他个人的性格问题,把一个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素材糟蹋了。想想看,那个时代,有多少人大方得起来?哪个人不是苦巴巴抠着省着熬日子?大家掂量掂量,一个人的“毛病”,与一个时代的人的“通病”,哪个分量更重?哪个更容易写出好作品来?

  记不得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伟大的作品永远都是不动声色、大巧若拙和指向宏大的。”这句话,前边说的是技巧,后边说的是思想性,没有思想性,怎么做到“指向宏大”?

  张炜对“作家”一词下了这样的定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不光是能够虚构故事,不光是写写议论的文字,他要能够面对一个生命全部的复杂问题,发出个人真挚深刻的、有高度的回答,具有跟这个时代对话的能力。各种各样生命的设计,生活的设计,能够回答。他不仅是一个记录者,一个浪漫的想象者,还是一个对于未来具有强烈探索精神、对于过去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毫不留情的批判和总结的力量。”要具备这样的能力,不学习理论行吗?看到这样一句话:“学书之人分三等:普通人,学知识,学经验;聪明人,学技巧,学方法;高明人,学思想,学智慧。”

  不要期望学学新流派的散文写作手段你立刻就强大起来了。在场主义也好,新散文也好,传统散文也好,厉害的不是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段,而是看他的作品在不同语境、不同表现方法的后面,有没有强大的思想性支撑着,有没有各种知识与修养反映的综合实力保障着。所以说,耍花枪没有用,有比较扎实、雄厚的理论功夫、思想修养功夫,才是真本事。我们有的作者,写的东西不是缺失文采,不是没有活象,写得很有生活的浓度,但是读过去以后,却让人感觉像喝了一杯白开水,也像看了一池子清浅水,一眼就看到底,病根就在没有思想性构成的底蕴,使作品没有回味的余地,没有品咂头。在西部作家论坛,就有那么几个人,很典型。

  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是通过的形象的东西,如人物、事件等反映出来的,不是吆喝出来的。即使议论,也是就事论事、就形象论形象,忌讳议论文式的表达的思想性。散文中的议论,不是直议,不是是空洞的道理,而是把场景、自己真实的情感,与道理融合。也就是说,你写的人和事件,是道理的载体。

  另外,提醒一句:请远离政治,不要希望在这里找到文学意义“闪电”。杂文可以,散文不可以。王克楠老师说:“文学无法解决现实问题,只医治心灵创伤。”我想还应该补充一句:文学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更无法解决政治问题。

  思想性来自于对理论学习,来自于对社会现象的积极思考。因此要多学理论,我在西部作家论坛的签名档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为人为文,最高境界是悟道,反映道。没有理论能力,没有思想能力,加上艺术反映能力一般化,还悟什么道,传播哪门子道?

  六、关于散文的真

  有一个散文作者说:“话说出来后,就觉得矫情,字写出来后,就觉得违背了初衷。”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有意追求真、不矫情,都有可能失真、矫情,故意夸大、拔高,就更容易失真、矫情了,而失真、矫情是当今时代读者最反感的事,你敢失真、矫情,他们就敢不看。

  有的人写东西,写什么就说什么最重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好像不这样强调不了所写文章的重要性。如下:

  “因为九岁就失去了母亲,在我已经经历的四十多年人生中,父亲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

  “我的一生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与熊为伍的日子。”

  “在我心中,最具有重量级别的人物,当数我三姑奶的独生儿子了。”

  “初冬的XX园,更称得上是个园子。”

  “每当夜深人静,我伏案看书或写点文字倦怠的时候,就想起当年父亲为我泡的那杯茶。”

  “陕北的秋天来得最为纯粹。”

  “我熟悉重庆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知晓重庆的美景、美食、美女,可是,我最喜欢这里的黄桷树。”

  这不明明就是说假话吗?如最后一句,如果黄桷树站着一个招手的美女,扑过去抱住的肯定不是黄桷树!

  还有的散文写手,写关爱生命、关爱动物,一下变成了佛教徒,猪羊鸡鸭鱼,统统杀不得了。至于吗,即便出了家的少林和尚还说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呢。

  七、出手慢点

  我家乡的人说:“急了没豆腐,慌了一锅浆。”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磨豆腐的一句行话,磨豆腐的浆在大锅里熬煮好后,点卤水使豆浆结成豆腐脑似的块,然后才可以捞起来放入模具里压成豆腐块。点卤水时,必须一点一点慢慢来,要匀,否则就成了永远不会结块的豆浆。

  我有这样一个认识:凡是速生的东西,都不是好东西,诸如大棚蔬菜、速生水果、人工木耳、大田药材等。尤其大田药材,其基本功能是用来治病的,由于立地条件好,土壤肥沃,施肥充足,浇灌及时,生长得非常迅速,所以药材里含不够应有的有效成分。中国的成方,则是以多少克、多少克为限定用量的,经典的东西医生们轻易不敢改动,所以达不到应有疗效,中国一个非常权威的老中医感叹说,中医药很可能毁在人工种植的药材手里。

  作为文学创作来说,同样如此,出手快了,出不来好东西。古代人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今天,优秀的散文得来也难。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写了20年,可以说从他在陕北落下残疾以后就开始了,这15000字里,字字凝结着他20年里酸甜苦辣的人间阅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痛彻肺腑的生命感悟,可以说真正是用生命换来的。

  忘记那个名家强调的了,说“要把散文当作一种创造性的文本来经营,……使散文有更有力的表现手法和更广阔的艺术空间。”既然如此,快了行吗?有名家提倡“三炼”,即炼字、炼句、炼意,什么叫“炼”,百度解释是:炼,铄冶金也。字义:1.用火烧制或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坚韧、浓缩:如:炼钢,炼焦,炼油,炼~乳,炼狱,锤炼……我想,“三炼”就是一字一字抠,一句一句过,反复咀嚼素材,品出真意、真味,想明白笔触究竟要往哪里走,你选用这块素材是什么目的。除此之外,还得“熬”、“磨”,之前,反复思考,吃透题旨与素材,之后,反复打磨,使毛坯成器。总之,要念“熬”、“磨”、“炼”的“三字经”,不能慌慌草就,不能“坐高铁”。
  审核编辑:梁星钧   精华:梁星钧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梁星钧:
该文我读了较长的时间。除了篇幅较长,间入别的要事,就是给人震撼引人的思量:作者暂非哪里的名家大腕,只是我们身边的文友兼一个杂志的副主编,以往虽有类似谈写之作,何以今写之一鸣惊人呢?恐怕这是我思考甚多的,都超过了其文内容的本身。 我们不得不说,作者的一边编刊物,一边搞管理中,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思考并研究,尤最关键的一点,论著有活力,有生活,有来自底层写作的一线,虽说所举事例不少是西部作家及论坛的,却是当下纯文学写作中诸类问题代表,这种代表性的揭示并理性归纳,实际已上升为一种典型性。所以该文给一种震惊,让我们突见作者进步惊人--已非原来的作者了,也给我们一种意外--还有身边人如此一针见血地指出,更让我们思量--里面的写作经验、人生体验、问题捕捉、精辟见地却是不凡,引人痛思,给人惊叹。 如说惟一的遗憾,似乎不知哪里长了。如作理论文章没有问题,如只作为速成还可精粹,如我这的点评,都可再少掉大半字,会达甚至超过同样的效果。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9

  • 大象

    仔细阅读了太行风老师的经典文论,感觉有学识、有思考、有卓见、有经验、有实例、有针砭,深感受益匪浅。佩服啊!

    2014-07-06

    回复

  • 今音

    假如用小说语言写散文,质感和特色又大不一样了。问好。

    2014-06-11

    回复

  • 老百

    老百刚学着作编辑,太行风的文章可以当教材,很受用。

    2014-04-21

    回复

  • 老狼

    编辑娴熟的技巧与感悟,道出了形式客体承载的分量。醇香若汤!细品。

    2014-03-10

    回复

  • 古刹昏鸦

    受益匪浅!收藏了,对于我这等还在山底之人,更要细细品读与学习了。非常感谢太行风先生的好文!

    2014-03-06

    回复

  • 梁星钧

    有两点很意外并确实吃惊:一是我们之中平常的《西部作家》副主编太行风先生,怎么一下有了如此的见地?二是该文仅仅是半路爬坡的初学者有用吗?我看远不止吧!不管是总结,还是提醒,或是预告,我看作者不单是花了相当的功夫,而且触及当前散文创作中的诸多骨髓之病痛。

    2014-02-24

    回复

    • 太行风

       这个东西写了好长时间,一点一点想起,一点一点写,都是我深有体会的,也都针对着一定的实际。我的想法不高,但愿可以对半山腰爬坡的散文写手有点启发。
      这个稿,正用于西部作家论坛文学群讲课用,6个晚上,完了后我进行压减,提供给你们——想上刊物,但愿可以登堂入室。
      谢谢梁主编!

      2014-02-26

      回复

  • 太行风

    梁主编按语鸟瞰全局,宏观把握,准确精当。震惊、惊叹之语过誉了。这篇东西是我写作、在论坛评文积累、沉淀的一点看法,发出来与大家商榷。批评意见诚恳接受,如果刊物采用,我会进行简练的。祝一切好!

    2014-02-23

    回复

    • 紫衣侯

       刊物采用的事,有版面主编收集稿件,版面副总编审稿上报。以先生本篇文字,应该是为刊物增光的。但是个人建议能够删减一些更好。

      2014-02-23

      回复

  • 花落无声

    此等文章发在网站,当是我们的福分。作者认真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点出一些普通作者常犯的错误,给我们以惊醒和提示,这是一种非常认真的负责精神和奉献精神,单是这种精神就很值得我们学习。里面的理论和经验,还需再多看几遍,认真学习,仔细揣摩,方能消化吸收,从中受益良多。感谢太行风老师!

    2014-02-22

    回复

    • 太行风

       谢谢花落老师,写的时候,考虑到是给在半山坡爬山的论坛写手看的,所以力避生涩难懂,并尽量举例说明,也使得文章长了。希望提出批评意见!

      2014-02-23

      回复

    • 太行风

       紫衣侯老师,压缩成多少字为宜?

      2014-02-24

      回复

    • 梁星钧

       该文里有许多精锐见解可逐条梳理并引为参考学习借鉴之警示。这点,我在阅读中一次次暗暗吃惊。

      2014-02-24

      回复

  • 东方玉洁

    切口小,如园林设计。
    艺术性+思想性+娱乐性=可读性。高论。
    普世价值与“真”的论述,十分赞同。
    思想性,是通过的形象反映出来的,不是吆喝出来的。深以为然。
    文学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更无法解决政治问题。发人深醒。

    2014-02-22

    回复

  • 欧阳梦儿

    论述详尽,观点精辟。受益中。

    2014-02-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