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的几点看法

作者:太行风    授权级别:B    精华文章    2014-02-22   阅读:

  

  (四)议论式、抒情式开头

  我认为议论式、抒情式开头是最糟糕的开头法,有强塞一个观点、一种情绪于人之嫌。

  好的散文不是靠作者兜售出去的,是靠自身具有的蕴藏、品味、魅力去打动读者、赢得读者的。可很多作者不明白这个道理,总喜欢在文章的一开始来上一大段甚至来几段议论或抒情,直接破坏文章的意趣与品质,破坏读者的阅读兴趣。现在的读者,第一有相当的领悟能力,第二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追求,喜欢自己去思考与品味,你强买强卖地塞给他(她)一个观点、一种情绪,小看了读者,也限制、剥夺他们的解读、品位的权利,很容易遭到他们反感与抵触,会丢开你的作品不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还是让读者去你作品里寻找他们的“哈姆莱特”吧。

  二、关于内心化写作

  “现代散文更加注重心理氛围的营造,以内在的意识观照外部世界,从而使文章获得深度。”这段话不是我说的,而是一段别人评论文章的摘抄,我感觉我从中受益很大,使我增加了表达、出新与抵达的手段,或多或少引起了我别人写作的“革命”。

  以内在的意识观照外部世界的叙事方法,我理解,也叫做“内心化”或“内心流”写作,这种叙事方法,最少有以下两大好处:

  1、由于内在的意识的跟进式观照,精神高度参与,可以将传统的线状结构改变为块状结构。

  纯粹的叙事一般都是单线条的,最多可以加情感的暗线,不仅单调、单薄,而且情节比较完整、文采好的叙事散文,很容易被质疑为小说;文笔差的,很容易被人认为是传记、报告文学和新闻报道中的通讯。而内心化叙事,可以将线条斩断,变成块状叙事,通过内部精神的高度介入,使思想、情绪在事件的每一个节点处停留,靠营造的心理氛围扩大表达宽度、厚度、深度,叙述当然不再是线状的单调、单薄。

  2,可以让叙事变得多彩、生动、深刻、抓人,而且更能反映事物本质,更好呈现、抵达。

  散文不是再现,而是表现。表现是什么,就是写好“象”,揭示出“义”,达到“呈现”与“抵达”的目的,即把事物最本质、真真味的东西传导出来。在叙事方法上,高明的作者为了写好“象”、“情”、“境”,表达出“义”与“味”,连听觉、视觉、味觉、嗅觉也不放过。可这些东西,都还是外在的感觉,或者说是浅表的心理感知。而以内在的意识观照外部世界的内心化、内心流叙事,就是心理的深度活动了,客观、主观相参和,更好地做到了表现、呈现。这使我们又多了一种表现、呈现手法,使我们的散文更神形交汇,斑斓多彩。以格致的《女子篮球赛》为例。

  女子篮球比赛,在激烈争赢输的对抗中突然感觉裤子要掉,必然会去挽救,一般性地叙述的话,就是这么一档子事,读者也能通会,但这样写绝对不会引起读者多么大的心灵回应与回响。可格致却不一般化地叙述,让内心活动高度参与进来。她写道,主人公因为担忧裤子没有系紧,一次次与赢球擦肩而过:“相对于进球得分,阻止裤子下滑更为重要。但是这时,把手从空中收回来再去援救腰部已经来不及。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能没有办法,没有办法我就死定了。如果裤子掉下去那我就死定了。巨大的恐惧笼罩了我。我的办法不是想出来的,不是来自我的头部,而像是来自我的身体。身体不用思考,身体更迅速。身体的迅速它救了我的命。我的身体它突然向地上跌倒。比眨眼还快地跌倒。裤子的下滑在我的身体突然触地的瞬间停止了下来。”、“我选择留住裤子,放下赢。我选择尊严,放下利益。在那个赛场上,你必须选择。生存是残酷的,只给你一样。要什么,自己决定吧。”这样的叙述,“象”出来了,“义”也出来了,使叙述更有味,更精彩,更深刻,更抓人,读者会在这样的文字里流连忘返,反复品味,在心里激起强烈共鸣与难以平息的波澜。

  从女散文新锐塞壬的《悲迓》里,也可以看出内心化叙事的强大表现效果:“那些久远的时光被岁月的尘埃覆盖,往事已矣,还有谁愿意去回忆西塞,还有谁会唱起悲迓?我的西塞,钢铁取代了水稻,工业和城市,开启了它的时代。偶尔午夜梦回,我依稀记得有人站在梦境的甬道深处唱。如诉如泣,激越,哀婉,百转千回,有咯血般的痛楚。梦的可怕就在于,醒来之后,它还在持续,我认出了那个女子,楚剧的青衣,当她跟我一对视,梦就倏然醒了,她的脸碎裂般地消失,迅不可捉,临去甩袖一瞥,桃花带泪,留存在我的记忆里。多少年了,我身上潜伏了一种奇怪的性情,每当欣喜或大悲,我必发声,我发出楚剧的悲迓,自编唱词,拈着手指,媚眼如丝,婉转身段,一个人用湖北楚地的悲腔抒发我如痴的癫狂。很本能的,我还会发出锣鼓的引子,咣起咣起咣起咣起,咣咣切——小旦急促的碎步,比手一亮相,充沛的中气,开大口,高亢地,裂帛般地哭诉这属于我人生中极为难得的狂欢。这样的淋漓难以言表,但它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与人分享。然而,今天我要说,不光我,在我的出生地西塞,那个地方的人们,多少年来一直传承着这古怪的性情特质。它像一个胎记,烙在我们身上。有时,我仔细地端详它,像凝视祖辈们那古老的魂灵,是因了什么,一定要用哭一般的悲迓来表达这人生的喜悦与哀愁?”这是该文的第一段,可以听明显看出,内心活动,情感波澜,始终伴随着叙事,而且把不粘连的生活碎片剪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巨澜腾空、声色惊魂的情感色彩与表达效应。

  注意,内心化(内心流)写作,与有人实验的“意识流散文”是两回事。前者,依托重点事件或者叫核心事件,还是以叙事为主的,只是内心世界积极深入地参与进来。而“意识流散文”,更注重内心世界的活动和形而上的东西,只要一个简单的事件甚至不要任何事件,光一个场所、一个场景就能完成,因为意识流主要写内心世界变异了的活动,以及变异性思维活动,可以联想、幻想纷呈,光怪陆离,个人化特征很明显,目前只属于一种实验体的散文,在少数读者里有市场,我的看法属于“小众化”的东西。

  三、关于心量、眼量

  心量、眼量,指的是一个写作者关注的事物有多大,心胸有多宽,做人的情趣、境界有多高。

  心量、眼量不同,人生的品味就不同,观察事物的角度就不同,思想方法和思想结果就不同,写出的文字当然也大有差异。比如,同样写落日,却会写出两种思想境界来:

  第一种这样写道:“太阳急匆匆落下山去了,它像一个着急着下班回家看电视续剧连的人,一刻也不肯多停留,只管把无边黑暗扔给了我们。”

  第二种写道:“太阳落下山去了,它得赶快赶路,它还得到别的国度升起黎明,把那里的世界照亮。”

  1、心量、眼量,决定着一个人判断是非对错、黑白美丑的眼光。

  同样写亲情,有的人写出人类通感、人性大美、带有普遍规律性的大情感来,有的写“父亲敬给我一支烟”,或者一杯茶什么的,桌子底下放风筝,无论你怎么折腾,也放不到桌面以上的高度。

  散文有个支撑点问题,心量眼量大,寻找的支撑点肯定就大,反之,寻找的支撑点肯定就小。所以我说,心量决定着眼量,眼量决定着文章品质与境界高低。有的散文写作者,文章改了又改,改了又改,不能说不用功,有的语言功夫还非常好,可就因文章的支撑点很小,作不出大气度、大气象的文章来。有的还会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fskiki的作者,写了一篇《父亲的家园梦》,文中写到:“父亲兄弟姐妹共有9人,我有2个叔叔6个姑姑,可谓是大家庭,父亲排第二,是长子,而我理所当然就是长孙女了,本应该我是很受宠的才对。可惜我是个女孩,我的家乡处在梅汕地区,当时重男轻女风气非常严重,母亲不但没有母凭女贵,还被打进‘冷宫’,在我出生没几天就给奶奶扫地出门自立门户了。母亲说当时分家只给一间简陋的泥砖瓦房,3只碗3对筷子,一个水缸一只锅,就是全部家当。母亲一筹莫展,欲哭无泪。”很明显,本文作者的心量、眼量出了问题,是按农村人狭隘的眼光看分家这件事的,理由是:“父亲兄弟姐妹共有9人,我有2个叔叔,6个姑姑,可谓是大家庭。父亲排第二,是长子。”可以看出,父亲除上边有一个姐姐外,下边有7个叔叔和姑姑。在这样一个多子女穷家庭,爷爷奶奶给父亲娶过媳妇已经不容易,还得把叔叔、姑姑们养大,给两个叔叔成家。怎么可以说分家是被“扫地出门”打进了“冷宫”呢,莫非不管叔叔、姑姑们的死活,一直躺在爷爷奶奶怀抱里才是合理的“待遇”?按理说,不但不应该反对分家,父亲作为长子,还应该帮助爷爷奶奶养育弟妹,长子如父,长嫂如母嘛。我们只能这样说,作者是个自私的人,只站在自身利益的一边看人论事,根本不是站在他人立场与公正立场上看人论事。如果作者能够站在时代的背景上评论上边的事,就可以还爷爷奶奶以清白了:是时代造成了多子女与家庭困难,一切问题,都是那个体制落后、生产力水平落后、低产出形成的物质贫困所导致,绝非是爷爷奶奶冷酷无情。
  审核编辑:梁星钧   精华:梁星钧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梁星钧:
该文我读了较长的时间。除了篇幅较长,间入别的要事,就是给人震撼引人的思量:作者暂非哪里的名家大腕,只是我们身边的文友兼一个杂志的副主编,以往虽有类似谈写之作,何以今写之一鸣惊人呢?恐怕这是我思考甚多的,都超过了其文内容的本身。 我们不得不说,作者的一边编刊物,一边搞管理中,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思考并研究,尤最关键的一点,论著有活力,有生活,有来自底层写作的一线,虽说所举事例不少是西部作家及论坛的,却是当下纯文学写作中诸类问题代表,这种代表性的揭示并理性归纳,实际已上升为一种典型性。所以该文给一种震惊,让我们突见作者进步惊人--已非原来的作者了,也给我们一种意外--还有身边人如此一针见血地指出,更让我们思量--里面的写作经验、人生体验、问题捕捉、精辟见地却是不凡,引人痛思,给人惊叹。 如说惟一的遗憾,似乎不知哪里长了。如作理论文章没有问题,如只作为速成还可精粹,如我这的点评,都可再少掉大半字,会达甚至超过同样的效果。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9

  • 大象

    仔细阅读了太行风老师的经典文论,感觉有学识、有思考、有卓见、有经验、有实例、有针砭,深感受益匪浅。佩服啊!

    2014-07-06

    回复

  • 今音

    假如用小说语言写散文,质感和特色又大不一样了。问好。

    2014-06-11

    回复

  • 老百

    老百刚学着作编辑,太行风的文章可以当教材,很受用。

    2014-04-21

    回复

  • 老狼

    编辑娴熟的技巧与感悟,道出了形式客体承载的分量。醇香若汤!细品。

    2014-03-10

    回复

  • 古刹昏鸦

    受益匪浅!收藏了,对于我这等还在山底之人,更要细细品读与学习了。非常感谢太行风先生的好文!

    2014-03-06

    回复

  • 梁星钧

    有两点很意外并确实吃惊:一是我们之中平常的《西部作家》副主编太行风先生,怎么一下有了如此的见地?二是该文仅仅是半路爬坡的初学者有用吗?我看远不止吧!不管是总结,还是提醒,或是预告,我看作者不单是花了相当的功夫,而且触及当前散文创作中的诸多骨髓之病痛。

    2014-02-24

    回复

    • 太行风

       这个东西写了好长时间,一点一点想起,一点一点写,都是我深有体会的,也都针对着一定的实际。我的想法不高,但愿可以对半山腰爬坡的散文写手有点启发。
      这个稿,正用于西部作家论坛文学群讲课用,6个晚上,完了后我进行压减,提供给你们——想上刊物,但愿可以登堂入室。
      谢谢梁主编!

      2014-02-26

      回复

  • 太行风

    梁主编按语鸟瞰全局,宏观把握,准确精当。震惊、惊叹之语过誉了。这篇东西是我写作、在论坛评文积累、沉淀的一点看法,发出来与大家商榷。批评意见诚恳接受,如果刊物采用,我会进行简练的。祝一切好!

    2014-02-23

    回复

    • 紫衣侯

       刊物采用的事,有版面主编收集稿件,版面副总编审稿上报。以先生本篇文字,应该是为刊物增光的。但是个人建议能够删减一些更好。

      2014-02-23

      回复

  • 花落无声

    此等文章发在网站,当是我们的福分。作者认真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点出一些普通作者常犯的错误,给我们以惊醒和提示,这是一种非常认真的负责精神和奉献精神,单是这种精神就很值得我们学习。里面的理论和经验,还需再多看几遍,认真学习,仔细揣摩,方能消化吸收,从中受益良多。感谢太行风老师!

    2014-02-22

    回复

    • 太行风

       谢谢花落老师,写的时候,考虑到是给在半山坡爬山的论坛写手看的,所以力避生涩难懂,并尽量举例说明,也使得文章长了。希望提出批评意见!

      2014-02-23

      回复

    • 太行风

       紫衣侯老师,压缩成多少字为宜?

      2014-02-24

      回复

    • 梁星钧

       该文里有许多精锐见解可逐条梳理并引为参考学习借鉴之警示。这点,我在阅读中一次次暗暗吃惊。

      2014-02-24

      回复

  • 东方玉洁

    切口小,如园林设计。
    艺术性+思想性+娱乐性=可读性。高论。
    普世价值与“真”的论述,十分赞同。
    思想性,是通过的形象反映出来的,不是吆喝出来的。深以为然。
    文学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更无法解决政治问题。发人深醒。

    2014-02-22

    回复

  • 欧阳梦儿

    论述详尽,观点精辟。受益中。

    2014-02-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