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化散文 > 国学概述

国学概述

作者:花满楼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7-07-24   阅读:

  
  看完这部电影,我忽然想通——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就在于文字构成方式的不同。文字构成方式不同,导致思维模式不同,从而造成方方面面的差异。或者更具体一点说,东方人基于自己的思维模式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而在长期学习、使用自己文字的过程中又固化了自己的思维模式。西方人也是如此。长期使用汉字的人和长期使用英文的人,思维模式必然存在巨大差异。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美国人之间虽然也有矛盾,但整体还能玩到一起去,因为他们都使用逻辑文字,大家想法都差不多。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虽然曾经打得你死我活,现在也不太和谐,但大体的文化、思维还是一致的。韩剧中展现的礼仪,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跟我们所讲的牺牲精神,道理是一样的,都源于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虽然,“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就启动“脱亚入欧”进程,全面学习西方文化,但民间,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更是整个中华文化圈。
  我们谈西方文化不能停留在英文基础上,而要追溯到拉丁文和希伯来文。英文也好,拉丁文也好,希伯来文也好都是字母文字——固定字母的排列组合。这种文字更强调逻辑,长期学习使用这种文字的人逻辑思维必然发达。这也形成了西方文化更注重理性和科学的特点。现代科学之所以在西方兴起尤其必然原因。而西方人更强调法律、个性的独立,恐怕也与此有关。
  汉字是在象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形意”结合体,这是中国人更注重观察的结果。长期学习使用汉字,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更加发达,这也形成了中国人讲感性、讲精神、讲群体的特点。中国社会更强调人情。
  东方人和西方人就像人的左右大脑。东方人是右大脑,主感性、形象思维;西方人是左大脑,主理性、逻辑思维。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西方社会像捆柴,一捆一捆的柴规规矩矩码在一起,自己有自己的位置,大家都在自己的格子里活动,谁也不破坏规矩。中国社会像圈子,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形成一个圈子,既是自己圈子的中心,也在别人的圈子之中,圈子与圈子环环相套,最后形成一张错综复杂的大网。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现在如此,未来也必将如此。
  当今社会,公检法体系已经很完善了,为什么各级政府还设信访部门,实质上就是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公检法代表法治,信访办代表德治。能协调解决的尽量不走法律程序,能德治的,尽量不法治,体现的是政府的人文关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使然。先讲交情,次讲道理,最后讲武力,小到个人处世,大到国家外交,中国人一直都是这个顺序。
  中国近代百年饱受西方列强欺凌,很多人认为是中国文化不行了,建议打破旧文化,全面创建新文化。这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真正原因。有些激进学者甚至提出,中国人之所以愚昧是因为汉字太复杂、太难学习,要废除汉字,使用拼音当文字。幸亏没那样做,否则中华传统文化真要元气大伤,也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的辉煌成就。
  南怀瑾先生多次说过:“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创造力,只会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模仿。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其实,中国经过几千年考验形成的文化如果丢弃,绝对是人类的巨大损失。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对人类进步都有巨大的积极意义。现在,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已出现很多社会病。这些社会问题依靠西方文化本身已很难克服。很多有识之士反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从东方文明中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我们中国人反而妄自菲薄,看不起自己的文化,月亮也是西方的圆。这不是开放,而是浅薄。”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国之间的竞争一定是文化上的竞争。现在,全世界都关注中国崛起,美国也视中国为主要对手,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不断鼓捣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跟中国挑事,对中国进行全面围堵。大家心里都清楚,中美之间不可能爆发全面战争,一旦撕破脸开打,就是世界末日。那么,中美之间在哪个领域打呢?打经济战?两败俱伤,还是谁也打不起,只有打文化战。其实,中美之间的文化战早就开打了。我们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就是一种文化上的战略布局;我们又提出发展“一带一路”战略。表面上看是推动经济发展,实际上,则是从文化领域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进行战略反击。加入“一带一路”经济框架,就意味着接受中国的文化。
  2011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提出“重返亚太”战略;2013年9月,习总书记就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美国不是要把我们困在第一、第二岛链之内,不让进军太平洋吗?那好,我们从海上、路上向西齐头并进,直接进军欧洲,瓦解你最坚固的盟友。特朗普上台后不是提出美国优先吗?那好,我们就推进全球一体化,跟全世界做朋友。这一招是相当厉害的,直接戳到美国的软肋上,就连美国最铁杆的“小弟”日本都开始后悔没有加入亚投行,没有参与到“一带一路”中来。
  有一种说法,中国的国运从1987年开始转运,将有二百年的好运势,就让我们试目以待吧。
  三、如何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但古代和现代意思不同。今天,一提国学,大家都知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泛称。古时的国学,却指“国立学校”,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办学校。南宋“四大书院”之一,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原来的名字就叫白鹿洞国学。官办学校学习的科目,历朝都以孔子提出的儒家“六艺”为主,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
  现在的国学概念,产生于近代。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欺凌。为救亡图存,一些有识之士提出效仿日本,学习西方文化。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与西学相对应,提出了“中学”的概念,即中国之学,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一方面向西方学习,一方面恢复两汉的经学。随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自强”“求富”“师夷制夷”“中体西用”这些爱国主张在风行数十年之后逐渐衰落。
  五四时期,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落后挨打归罪于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烈口号。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胡适等一批有远见的学者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的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出中西文明的结合点,为中国新生寻找出路。
  虽然鲁迅骂过,大陆也不推崇,但不可否认,胡适先生是现代中国非常伟大的学者。近现代中国有两个人被称为“夫子”,一位是康有为康夫子,另一位就是胡适胡夫子。他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至今仍有广泛影响。当年,南怀瑾经商失败,落魄台湾,煮字疗饥,但所著之书很少有人问津。甚至发生肉商买书,拆开包肉用的笑话。1960年,胡适读了南怀瑾的《楞严大义今释》之后,大加赞赏,南怀瑾一代国学大师才逐渐被人知晓。
  胡适在五四运动时期就意识到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当时,响应胡适主张的有国学大师章炳麟,即章太炎。章太炎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在二三十年代产生巨大影响。章太炎的国学专著《国学概论》《国故论衡》《章太炎国学演讲录》,时至今日都是学习国学的必备。除了章太炎,还有大学者顾颉刚、钱穆等都有关于国学的论述。
  蒋介石晚年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台湾发起文化复兴运动。大陆在80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和“中国崛起”口号的响起,国学也再度火热起来。台湾兴起国学热之后就迎来经济发展黄金时期,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现在随着台独思想泛滥,传统文化被忽视,台湾经济、人心萎靡不振。大陆随着国学的不断升温,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国力日渐强盛。由此可见,文化的作用非常巨大。
1234
  审核编辑:罗军琳   推荐:罗军琳

上一篇: 《 孙多慈:淌过生命的“慈悲之恋”

下一篇: 《 我喜欢的她

【编者按】 红尘会员   罗军琳:
现在人们常指向的国学都是指我国传统文化固有的一些经典学问,这篇文章既开阔,也纵深,在思想层面与剖析问题上都有张力,值得细读!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