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中篇小说 > 最后的格格

最后的格格

作者:江南忆雪    授权级别:B    精华文章    2014-11-24   阅读:

  
  一、
  溥娜仁的房间里有一幅六一居士的真迹,是他那篇脍炙人口的《秋声赋》。一位北宋名家的真品手迹,竟还是他自己的书稿。这样的墨宝显然已经是堪称稀世珍宝的文物了,更加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是,这幅字的首尾题满了历代皇帝的御笔签批和玉玺印记,从北宋的徽宗皇帝开始,一直到大清的末代皇帝溥仪,竟然有50多个皇帝的御笔留在上面。这样一件珍宝,自然常有人登门求得一观。溥娜仁老人是很少会拒绝的。
  我是很偶然地在一位喜欢收藏的朋友处,看到了这件文物的赝品,实在是爱不释手,便去询问此物的来龙去脉,才得知了真迹的所在。
  我是个文学爱好者,不是个文物收藏家,令我感兴趣的是,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一幅六一居士欧阳修,为他自己的《秋声赋》写成的条幅。欧阳的字,已经难得见到真迹了,又是一篇他的名作,自然是让我惊叹不已。
  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我面对《秋声赋》看了很久,又去仔细观看了上面58位皇帝的御批和玉玺后,忍不住问友人。
  “六一居士这幅《秋声赋》的真迹你见过吗?那一定是国家博物馆的珍藏吧?不知道有没有拿出来展示?看到这幅赝品,我还真的对它感兴趣了。”
  友人笑答:“它不在国家博物馆,而是在秋华格格的家里。我的这幅赝品,就是秋华格格70岁的时候自己临摹的。就艺术造诣而言,这幅作品表现出来的非凡功力,恐怕已经不输给这幅真迹了。一位70高龄的老人,无论是书法、金石、裱褙,以及临摹方面,表现出来的才艺,实在叫人拍案叫绝。”
  我大奇,忍不住追问:“这竟是一位70岁的老人所作?还是位格格?太有意思了。她真是一位清朝末世的格格吗?那岂不是位百岁老人?”
  友人言:“今年应该90多了。秋桐先生是大清最后一位格格,生在紫禁城里的末代格格。”
  友人这几句话引起我更大好奇,便再三求之,很想去见见这样一位格格。想来这位老人的身上,必会有个旷世传奇。友人答应了我的请求。
  2014年的晚秋,友人陪我去了南浔古镇,在清幽的百间楼隐处,有一座小楼,外面挂着块题匾,上面写的是“明月轩”。
  院子里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妇人接待了我们,显然她与友人很熟。她引着我们走进了这座小楼,大厅的北墙上就悬挂着这幅《秋声赋》。在这幅书卷的下面坐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从那张充满沧桑的脸上,依然看得到老人年轻时的秀美与风韵。
  友人上去去打招呼,并将我引荐过去,老人爽朗地笑起来。我全然不曾料到,这位93岁的老人,竟如此耳聪目明。始终陪在旁边的是她的女儿,今年也已经近70了。从她那里,我听到了这个大清最后一位格格的传奇……
  二、
  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朝廷后,曾经给爱新觉罗皇族留下了紫禁城,作为皇族生活起居之用。皇帝的堂哥哥爱新觉罗.溥彤,硕和亲王的侧福晋在1921年诞下一个女婴。溥彤给这个女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爱新觉罗.娜仁。
  三岁那年,溥彤抱着她去上书房。已经逊位的皇帝溥仪,正在案头欣赏一幅稀世珍宝,北宋名士欧阳修自书的《秋声赋》。也是溥彤有意要炫耀小女儿的聪慧过人,便指着那幅字,让她诵读。溥仪万万没有想到,只有三岁的娜仁,居然就将《秋声赋》一字不差地读出来。这令自己没有孩子的溥仪大为赞赏,当场就将这幅《秋声赋》赐给了娜仁,并册封为秋华格格。
  就是这年里,清朝的皇室优待被冯玉祥取消了,皇室也被撵出了紫禁城。秋华格格成了大清皇帝在紫禁城里面,册封的最后一位格格。
  已经65岁才得到这个女儿的溥彤,非常钟爱这个女儿,他的其他几个孩子,也非常喜欢这个小妹妹。娜仁出世的时候,最大的姐姐娜雅45岁了,娜雅的小儿子也有18了。娜仁最小的哥哥,兰吉罗是溥彤50岁上得子,也已经15岁了。溥彤一直以为不会再有孩子了,没有想到自己居然在65岁上,侧福晋陶秀珍,还会再给自己生下了一个小女儿。
  尽管一家人都非常宠爱娜仁,可皇室最后的没落,却让这位大清的末代格格,差不多自从出世,就已经成为北京城里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没落的皇室贵胄们,变成了民国寻常百姓,身为硕和亲王的溥彤,可不是个贪敛之人,在大清最后的日子里,并没有给自己积攒下什么财产,总算在紫禁城外面还有一处大一点的宅子而已。否则一家子离开紫禁城以后,连个落脚之处也没有了。
  娜仁仅仅在紫禁城生活了三年,就随着溥彤一大家子搬出紫禁城,搬到了北京宣武门附近的南菜园一带。那里有条胡同叫南五条,里面有座宅子,是溥彤在20多年前得了皇上的赏赐,在这里买下一块废地,起了座宅子打算用来养老。这些年,也就是溥彤想躲清静的时候,过来住几天,没想到从此一家子竟然要长住于此。
  这是一座三进的四合院,要说小,也不小了。可真是一家子住进来,还是显得促狭了。
  溥彤有三个福晋,一共6个孩子,二女、四子,除去幼子兰吉罗年幼外,其余的三子一女都已经成家了。长女娜雅有四个孩子,长子苏格丹有一儿一女,次子胡吉拉有两儿一女,三子谭克拉有一子。一家子大大小小的人口居然有24个,还有一大堆的使唤丫头、老妈子、仆役。上上下下算起来怎么也有五六十人,挤在这个三进的院子里,还真是有些挤了。无奈是这些儿女都是大清的遗老遗少,竟是没有一个学过农工商,连最寻常的养家糊口的本事也没有,只得靠着这些年多多少少积攒的薄产聊以度日,不挤在一块堆儿,又能怎么办?
  不得已,溥彤搬过来第三天,就把下人先裁减了大半。只给每房每户留下一个下人,全家另外留下了三个,就这样算算居然还有10来个。溥彤第二个不得已的措施,是咬着牙,拿出一部分钱,给几个已经成家的儿女另外找了房子;又给了一笔钱,让他们可以做个什么营生,聊以为生。
  就这样忙碌了一个多月,总算勉强安顿下来了。这样一来,这个大宅子里真是安静了许多,溥彤让大福晋住在最前面的院子里总理家事,二福晋住在中院,陶秀珍带着幼子兰吉罗和娜仁,住在最后一进里。
  溥彤自己又在琉璃厂盘下个门脸,将家中一些古玩字画摆进去卖着。一是,溥彤自己喜欢收藏此类物件,不仅识货,也有些好物件在手里。最关键还是这些年来,一直在琉璃厂掏腾玩意儿,也就积攒了写人脉,弄清了这里面一些门道了。这第二条,现在手上也就没有什么现银了,不得不出卖这些玩意儿维持一家人生计。与其拿到别人店里去变银子,不如自己来卖了。少了一层盘剥,总是多得几个钱不是?
  审核编辑:衣零   精华:下寨龙池

上一篇: 《 青春梦想英雄路

下一篇: 《   云岭遗孤

【编者按】 短篇小说副主编   衣零:
最后的格格,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认识了大清帝国的后人,她聪明,坚强,勇敢,宽容,睿智,和我们所想象的格格完全不一样。作者把格格的一生浓缩在一篇中篇小说中,静静地叙述,从三岁写到了九十岁,让人佩服。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

  • 衣零

    如果最后的格格是真实的存在,那这篇小说就是一篇很好的人物传记。申请精华!

    2014-11-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