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中篇小说 > 最后的格格

最后的格格

作者:江南忆雪    授权级别:B    精华文章    2014-11-24   阅读:

  
  不曾想这古玩的生意真是要看人做了。或是因为溥彤有个亲王的帽子?虽然大清皇帝早就下台,如今连紫禁城也不能住了,可要是轮到玩古董,或是要算这些大清的遗老们了,所以老亲王这盘古玩店开出来就挺火。整天出出进进的客人真不少:有来淘便宜货的老玩家,这些多一半都认识溥彤,是些和他一样的大清遗民,只是家境比起溥彤好些,还有几个闲钱玩古董;也有来北京办事,做买卖的洋人,想趁机弄点好东西到国外去赚大钱;当然还有来卖物件的,东西许有家传的,可也有来路不明的,东西又有真有假。这些人多数是慕名而来,就因为溥彤是货真价实从紫禁城出来的王爷,识货。一来二去的,溥彤这盘叫“求真斋”的古玩店,居然经营得风生水起,成了琉璃厂一块招牌。家里的日子自然也就好过起来,有时候,溥彤也会感慨一番,自己一个当年货真价实的王爷,怎么就成了买卖人?
  三、
  娜仁就这样在大宅子里一天天长大了。大福晋和二福晋虽说不是亲妈,可因为自己岁数大了,自己的孩子们,甚至连孙子孙女们都大了,想亲近也亲近不了,反而比做亲妈的陶秀珍,更加宠爱这个宝贝疙瘩。要说肯定是赶不上当年,宫里的那些格格们。可那些年的小娜仁也是要风有风、要雨有雨,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
  只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过长久,先是大福晋撒手西寰了,跟着不过一年多之后,二福晋也去了。紫禁城出来也就是三五年的功夫,两个福晋就故世了。风烛残年的溥彤经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居然就这么一病不起,勉强在炕上拖着,拖到1927年,娜仁6岁的时候,终于还是走了。
  这回,家里真是塌了天。求真斋的生意一落千丈,眼看是维持不下去了。
  陶秀珍是个出生江南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不仅人生的俊美,而且识文断字,又极有见识。先是趁着前几年家里经济上富裕,把儿子送出去读书了。那时候时兴留洋,漂流过海,去东洋、西洋的都有。溥彤觉得东洋离着近,也算有些渊源,便将儿子送去了日本。丈夫一死,古玩生意做不下去了,自己还要抚养小娜仁,便果断地趁着“求真斋”还能卖起价钱,将店铺和大宅子一起都买了。然后遣散了所有下人,只留下一个娜仁的奶娘,还有一个叫莲蓉的小丫头,收拾细软返回了自己的故里,江南名镇南浔。
  南浔这个水乡古镇,可不是个一般的江南小镇,要是论历史渊源,文化底蕴,只怕不仅是一般的小镇可以匹敌,就是一些大中城市,也是难望其项背。要是从此地还是浔溪村的南宋初年,11世纪30年代算起,到陶秀珍出生的1889年,已经有了750年的历史;便是由12世纪中期正式建镇算,也超过了600年。到了近代,清道光二十二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因为上海被开辟成通商口岸,只有咫尺之遥的南浔镇,便一跃成为全国第一的湖丝集散地。
  大清的织造府就设在离开南浔不足百里的苏州府,还在南浔设了分署,陶秀珍的父亲就是当年的一任织造。否则,爱新觉罗皇族,断然不会同意让溥彤娶一个汉家女子做侧福晋的。辛亥革命以后,父亲退隐回到了南浔乡里,做了七里村的私塾先生,数年后病故。陶秀珍回乡投亲,是去投靠她的大哥,南浔镇上著名的巨贾陶秀华。
  四、
  陶秀珍领着6岁的娜仁,带着奶娘和莲蓉,由北京先去了天津,然后再乘上了天津至上海的轮船。
  这是娜仁第一次出远门,让她一辈子都不能忘记。
  那条船,在娜仁当时的眼睛里好大,大得简直就是一座大城堡,会在一片看不到尽头的水面上跑的大城堡。这片水面,娜仁知道就是大海。那是她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的,是妈妈告诉她的。妈妈教过娜仁一首,那时候娜仁3岁,那首叫《春江花月夜》。里的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妈妈告诉她,大海一望无际,再也没有可以大过它的物体了,连大山都会被大海包容。
  现在这座会移动的大城堡,到了海上一下子就渺小起来,给娜仁的感觉就像她那些小玩具一样了。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娜仁懂得了什么是伟大,什么是渺小。
  6岁的娜仁靠自己懂得了,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有多么的渺小。
  海上的第一天,娜仁一直站在二等舱的甲板上,贪婪地望着碧波万顷的大海,望着船尾翻卷起来的雪白浪花,还有那些不断追逐着浪花飞舞的海鸥和海燕。先是莲蓉陪着她,以后换成了奶娘,到了天将要黑的时候,换做了母亲陪着。
  这个时候,恰是月升之时,那天还是个月圆之夜,当一轮皓月,在那片浩渺无边际的深蓝色的大海上,冉冉升起的时候,所有的事物仿佛都进入了一种美妙的梦幻世界里,一切都变得安详、静谧。甲板上有很多游人,都在欣赏这幅美妙的海上明月图。此刻传来一个稚嫩的声音,在咏诵着大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在这样的环境里,如此一首古香古色的诗,从一个如此稚气的孩子口中被咏诵出来,更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说话,都在静静地听着。
  一对外国夫妻走过来问母亲。
  “她,是你的孩子?”
  “是的。是我女儿。”
  那个一头金发的女人拉着娜仁的手,好生喜欢地又问:“她有多大?”
  陶秀珍微笑着对娜仁说“你自己告诉这位阿姨吧。”
  娜仁仰起头回答:“我六周岁了。”
  金发女郎很是惊讶地说:“六岁?可这是一首很难读的诗歌,你居然背得这么好。”
  娜仁轻笑着回答:“因为我是爱新觉罗.娜仁,是大清秋华格格。这首诗我3岁就会背了。现在是看见了海上生明月的景色,又想起了这首诗。”
  有人吃惊地问:“格格?这个小姑娘是格格吗?她不是才六岁吗?她出生的时候,早就是民国了吧?”
  正巧奶娘从舱里走出来,手上拿着一件衣服,她把衣服披在娜仁身上,先对娜仁说:“格格,很晚了,海上风大天凉,还是回去歇息吧?”然后转身很认真地回答:“我们秋华格格,是大清末代皇帝御封的最后一位格格,也是出生在紫禁城的最后一位格格,是皇帝的堂侄女。”
  陶秀珍走过来,拉着娜仁的手朝舱里走去。
  那位金发女郎却过来说:“夫人,我有个小小的请求,希望你可以答应。”
  陶秀珍笑着说:“请说吧。”
  金发女郎指着手里拿着相机的丈夫,说:“请允许我和您的女儿,大清的最后一位格格一起拍一张照片。我和丈夫都是法国人,是记者。中国的大清朝,已经在很多年前就不存在了,没有想到我们还可以见到一位格格,太有意思了。夫人,可以吗?”
  陶秀珍想了想,同意了,说:“这位女士,我同意你和小女一起拍照,不过有几句话要说明一下,希望你把这张照片发表的话,要说明一下。”
  金发女郎兴奋极了,笑着连连点头,说:“夫人,我答应这一个很合理的要求,您请说吧。”
  陶秀珍说:“刚才那位先生说得对,大清早就不复存在了,中华民国已经成立16年了。不过我的女儿的确是大清末代皇帝溥仪,册封的最后一位格格,她是民国11年,也就是1921年在北京紫禁城出世的。三年以后,大清皇族永远离开了紫禁城。我的丈夫是那个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哥哥溥彤,是个亲王,所以我的小女儿被皇帝封了秋华格格。她是大清的最后一个格格,同时也是中华民国的小公民。我希望你们发表照片要说明这一点。”
  审核编辑:衣零   精华:下寨龙池

上一篇: 《 青春梦想英雄路

下一篇: 《   云岭遗孤

【编者按】 短篇小说副主编   衣零:
最后的格格,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认识了大清帝国的后人,她聪明,坚强,勇敢,宽容,睿智,和我们所想象的格格完全不一样。作者把格格的一生浓缩在一篇中篇小说中,静静地叙述,从三岁写到了九十岁,让人佩服。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

  • 衣零

    如果最后的格格是真实的存在,那这篇小说就是一篇很好的人物传记。申请精华!

    2014-11-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