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古诗十九首》

作者:落叶半床    授权级别:B       2014-05-17   阅读:

  
  《客从远方来》从远方的丈夫寄来的“一端绮”起兴发端,思妇体会到丈夫无言的深情,“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一语双关,着棉,想到绵长的相思;缘边,想到难解的姻缘。虽两地阻隔,但两情契合。虽然如此,这段欢悦的表现和真挚的爱情里面的潜台词依然是无尽的别离的伤感。正如朱筠所说:“‘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于不能合欢时作合欢想,口中是喜,心里是悲;更‘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无中生有,奇绝,幻绝。说至此,一似方成鸾交,未曾别离者。结曰‘谁能’,形神俱忘矣。又谁知不能别离者现已别离。”(《古十九首说》)
  面对久离别,新婚的妻子有一种别样的愁怨:《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罗。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何来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由竹、泰山想到爱情坚固,由兔丝、女罗想到两情缱绻,相会有期。对丈夫的万般思念,由于终等无归,联想到蕙兰花,不禁顾影自怜,青春不再的感伤随时光的流转蔓延开来。即使是结尾的自慰之词,也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感伤情绪。
  这以上,是不同思妇面对离愁别恨的不同表现,然而共同的是思妇独处的精神苦闷,“担心游子喜新厌旧,担心真情不被对方省察,担心外力离间”(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274页)。这些不同女性的精神生活反映了处于同一时代背景下的共同的悲哀。
  《涉江采芙蓉》和《庭中有奇树》都是以采择芳条鲜花赠人起兴发端的歌,只不过一篇是游子,一篇是思妇歌,表现的都是缠绵悱恻的意境。《涉江采芙蓉》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失意之余思乡怀妻,欲归不得的怅惘之情使他忧伤不已。这份相思里面透露出的感伤情绪让我们不禁想起动乱时代的人们流离失所、有家不得归的共同悲哀。《庭中有奇树》写思妇念远。看到朝夕相见的奇树又开了花,思妇想要送给远方的丈夫,但“路远莫致”,徒留伤感。陆时雍评《古诗十九首》说它“深衷浅貌,语短情长”(《古诗镜》),本诗可谓是最典型的一首。本来古代男女因接触社会面不一样,对别离相思的感受也不尽相同。男子生活比较丰富,他们的羁旅愁情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而女子,处于深深庭院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相思时刻煎熬着她们孤独寂寞的心灵。忧伤单调的生活,使她们对时间变换、节序转移特别敏感。“奇树”之花固然美好,终因“路远莫致”,只引起良辰美景虚设的久别伤感,徒然罢了,所以,在思妇的心目中,它是没有“贵”可言的。这简短的怨恨的语言中,隐藏的是思妇心中深深的思念之情,是不言苦处而苦处自显的感伤之情。
  《迢迢牵牛星》从女子的哀怨着笔,写天上的牛女双星,尽诉人间别离之情。牵牛、织女首见于《诗经·大东》,到了东汉末年,把两星说成夫妇,他们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染上悲剧色彩。这首诗就是最有力的表现。牵牛、织女离别的悲哀,是他们无法支配自己的生活,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这首诗从想像出发,抒写男女离别之情,通篇写景,而情寓其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关键是这些景紧扣织女形象和现实描写,虽是泛泛写景,但织女的离愁伤感轻轻点出。这使得本自无情的天上双星,居然像人间绸缪的夫妇,情景相生,妙似天成。本首诗巧妙运用叠字,民歌的神韵更是给织女平添了一段人间风采。同时,字里行间溢出一股浓浓的浪漫气息。越是如此,现实中夫妇的离别愈使人感到不堪忍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牛女的咫尺天涯的感伤正是人间夫妇感情交流受阻的真实写照。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古诗十九首》中游子思妇形象都是孤独的,和游子相比,思妇更孤独。所以,游子假女子之手写思妇之情,一方面这些思妇同而不同的情怀暂时可以抚慰他们的伤口,一方面则加深了他们感伤的情绪。
  人生无常 及时行乐
  风雨飘摇的汉末,由于时代扰攘,安定生活的不可能,追求仕宦的无成,游子有家而归不得,他们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在现实的不断打击下,实现理想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他们彷徨、苦闷,眼见前路迷茫,他们心头充满了被压抑的悲哀与感伤,满腹里积蓄的全是失意人的愤慨与不平。在这黯淡的环境下,怀着一颗黯淡的心,他们满眼是黯淡:景物如此,多凄清的秋冬,即便是“东风摇百草”的春天(《回车驾言迈》)也被涂抹了一层黯淡的色彩,显得冷寞悲凉。所以,他们对季节的变化、时序的迁移有特别敏感的体验。不管是一天“昼短夜苦长”(《生年不满百》)、一年“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庭中有奇树》)“死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还是一生“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在他们看来,都是孤独、惆怅、失落和愁苦的。他们赋予不同时节不同的愁思,这愁思如轻烟薄雾似的弥漫开来,处处散发的都是感伤情调。然而,这些还不是致命的悲哀,最令他们感伤的是人生无常的悲哀。他们深切体味到“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情调是悲哀深沉的。只有处于乱离时代,生活上无出路,并且无处排遣苦闷的人们才会迫切意识到生命短促是切身而又无奈的悲哀。当传统的种种道德、信仰、观念等等与社会现实发生极大矛盾时,这些传统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只有在内心喟叹与感伤。既然一切“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它们并不可信或并无价值。只有人必然是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李泽厚《美的历程》第89页),那么怎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自然而然,及时行乐成了他们排遣种种困惑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青青陵上柏》写失意之士见京都之繁华,抒发落寞的不平与不满之感。这是一篇触景生情之作,诗从“青青陵上柏”与“磊磊涧中石”起兴,想到“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份人生无常的感触使得诗人郁郁寡欢,希望通过出游来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不料“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的洛阳,“两宫”“双阙”华美外表下掩盖的全是互相勾结、朋比为奸的丑恶现象。“冠盖自相索”的黑暗现实使得“斗酒相娱乐”的贫贱之士无法跨越无形的鸿沟,两相对照,这悲痛的个人遭遇引发出诗人满腔的不平。富贵之人与贫贱之士的高下对比,使得诗人对得意者的嚣张气焰与失意者的孤独落寞有了更切身的体会,感伤情绪愈演愈烈。这么一来,行乐亦不乐,全诗隐隐露出繁华背后的没落感,伤感的情绪正自荡漾在失意人的胸怀。
  《东城高且长》写满怀苦闷的失意人见东城一带的萧索景色,不禁暗自感伤,只好借声色之娱去排遣。“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眼前景物的变化,使诗人感到“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时光的流逝令他触目惊心。外界的自然事物无一不被诗人染上一层感伤色彩,就连“晨风”也“怀苦心”,“蟋蟀”也“伤局促”,我们似乎看到一个苦闷憔悴的失意人的孤独身影。现实处境的空虚无着让诗人想到“荡涤放情志”,他选择了追求燕赵佳人。这些“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的佳人是以歌唱娱乐的倡家女,大多来自燕赵之地。由于处于被玩弄的地位,且身处乱世,调笑生活令她们内心深处的苦痛悲哀与日逐增,理出“音响一何悲”的曲子纯属正常。关键是这曲子正好触动满怀苦楚的诗人的心弦,他“沉吟踯躅”,希望与之成为“双飞燕”,同室而居。正所谓“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通过这行乐情节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孤独无聊和苦闷悲哀的感伤情绪。
1234
  审核编辑:火飞娃   

上一篇: 《 拆墙

下一篇: 《 不得不严肃

【编者按】 红尘会员   火飞娃:
作者以自己的眼光对古诗十九首做了独特的解读,行文自然随意,很活泼,亦可见作者对古诗十九首和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十分之熟悉。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

  • 瘗花秀士

    我也很喜欢古诗十九首,吃腻了唐宋诗词的大鱼大肉,魏晋乐府的青菜豆腐也蛮好吃的,哈哈

    2014-05-23

    回复

    • 落叶半床

       还是唐诗宋词好。我也只是喜欢这其中的伤感情怀罢了。瞎写的。

      2014-05-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