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化散文 > 玉瓮亭记

玉瓮亭记

作者:英沙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1-06-30   阅读:

  
  我真不知道,它的命途竟然如此多舛。大玉瓮起先置于琼华岛广寒殿中,后广寒殿倒塌了,拆除了,它流落到西华门外真武庙里,粗俗无知的道人们用它做咸菜缸子。年复一年,它自己都快忘记自己此行的使命了,忘记自己的本名了,以为此生就是一个咸菜缸子了。
  康熙五十年(1711年),一个大雪飘飞的日子,皇上突发奇想,要重修京城的道观庙宇,命当朝重臣高士奇考察真武庙。
  大约是一种感应罢,高士奇迈入真武庙的时候,心里便十分惶恐不安,或许,他已经预感到有大事将要发生。但他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直到他惊奇地看到它的那一刻。
  那一刻,高士奇低下了高昂的头颅,弯下了高贵的身躯,亲手拂去了它身上沾满的菜屑和污染的泥灰。当看到那一道道精工细作的雕纹时,他惊呆了,爬满皱纹的脸上顿时老泪纵横。以前,以为大玉海只是一个历史传说,以为它被盗走了,或者被毁掉了,再也见不到这宝物的真容,没想到,它却一直默默无闻地躺在这个地方!
  高士奇不敢怠慢,立刻将情况报告了皇帝。皇上听罢,也是倍感唏嘘,可是,时过境迁,四海升平,开疆拓土、战火纷飞的年代早已经过去,当朝皇帝也不会再用它来盛酒,犒赏三军了。只是命人将它洗尽,放置在真武大殿观音大士的香案前,尊为镇庙重器,仅此而已。从此,庙以瓮贵,改名为玉钵庵。从元朝结束,到高士奇发现它为止,渎山大玉海,已经躺在真武庙当作咸菜缸三百年了!
  二十四年后,乾隆皇帝偶游玉钵庵,再次看到了它,便向道人们索要。没想到,那些曾经将它当作咸菜缸的道人们知道了,顿时觉得奇货可居,说是庙中曾经的主持花了大价钱,从某某人的手中购得,先先皇又是如何如何珍视云云,如果皇上果真要带走它,一定要给我们一个补偿。
  可是,道士们还真不知道它的真实价值啊,他们没有漫天要价,只向皇上要了两千两金子!
  乾隆皇帝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立刻给钱,命人将它搬迁到了承光殿,亲自写了《玉瓮歌》,刻于渎山大玉海的内壁,以示纪念。至于迁入现址,那更是后话了。
  其实,元史中关于大玉海的记载,就更多了。
  据载,蒙元帝国的创始人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于公元1260年继承大统,改国号为元。忽必烈气魄雄大,志吞四海,他收拾了唐朝之后中国境内的混乱局面,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统一国家,他率领着将士四处征战,打下了三千多万平方公里的江山。入主中原后,他兴建大都,于北海内建广寒殿,大宴功臣。又在河南南阳寻得千斤宝玉,命人将其雕琢成瓮。
  从此,三军将士出征,他用这个玉瓮装酒以赠,为他们壮行。三军将士凯旋,他用这个玉瓮装酒以酬,为他们接风。大风起兮暮云平,四海英雄俱归心,那是一个多么豪迈的年代,气势之磅礴,版图之辽阔,国力之强盛,旷古未有。它完全值得时代的英雄们去拼一场,杀一场,醉一场!
  不过,我还是觉得太浮夸了,三十石酒啊。一石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二十斤。三十石,则是三千六百斤。以水为例,一个立方为一吨计算,三千六百斤,近两个立方,这个玉瓮显然是装不下的。
  但是,它曾经是皇帝宗庙大殿里的镇殿之宝,事实是一定不能抹杀的!
  不谢东君意啊,好事者将它从岩洞和泥土中挖掘出来,带出了深山,放到皇宫大内之中,那时,它是多么的神采奕奕,多么的威风显赫。如果它有思想,那么,它一定会想,它一辈子的事业就从此开始了,一定会在“今圣”的喜爱之下,傲视群伦,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随着一个朝代的结束,它不再风光,不再得宠,被弃置如蔽屐,深深地掩埋在历史的尘埃里。更可悲的是,当年八国联军进北京,直以皇家大内之物为宝,抢掠甚多,也忽略了它。它,历经沧桑,显出斑白,仿佛被历史的长河所漂洗,它带着无声的哀叹,长久地关闭在这座全封闭的玻璃门里,摈弃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
  这一辈子,它还会有识它的人,赏它的人,用它的人吗?!
  我带着十二分的醉意,顶着六月的烈日,内心却是彻骨的寒。
  我绕亭三匝,抚亭痛哭。为物,为人,为玉瓮,为历史,更为一眼看不到头的未来。
  
  3
  我顺手查了一下,资料反映:渎山,渎通独,渎山即独山。
  独山在哪?它是一座独特的山吗?为什么是一座独特的山?
  独山在今河南南阳,矗立在一片水泊之中,呈半岛形式。独山的确是一座非常独立特行的山,它海拔三百多米,通体浑圆,与周边高耸的地势不攀不挂不搭界,历来是道、佛两教圣地,有“南武当,北独山”之誉。
  独山之上出好玉,独山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有南阳翡翠之称,也称“南阳玉”或“河南玉”或“独玉”。据载,南阳玉开采时间甚早,还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被采用了。南阳出土过一件南玉铲,经鉴定,就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产物。殷墟出土的有刃玉石器中的7件玉器,质料也全是南阳玉。
  南阳这个地方,在历史上亦是很独特的。南阳民间曾流传过一句老话:“南阳有‘三宝’,玉器、烙画、《出师表》。”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的冬天。
  那一天下了很大的雪,这已经是刘备第三次寻请诸葛亮了。刘、关、张兄弟三个,让算命先生卜了卦,找到了这个大吉大利的日子,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后,踏雪前往;离草庐半里之外,他们便下马步行,到了之后,当童子通报说,卧龙还在酣睡时,便立在雪地里一直候着。三个人披着大雪,雪一片一片地落,一层一层地叠,将三个人叠成了三个雪人。直到卧龙先生睡到自然醒,四人方始相见。
  备见亮,特别是隆中一对,二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27岁。
  是的,胸怀天下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就在这南阳卧龙岗一带,躬耕于陇亩之间,蛰伏于草芥之中,却不改大鹏风云之志,最终以其不世之才,照亮了蜀汉的天空。
  人的一生,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心里总要有定准。俗话说,生意好做,伙计难邀,无论公事私事,其理如此。何况那个封建时代,要遇上一位明主,真是太难了。汉朝末年的社会是一通乱局,浑水一潭,让人完全难以看透。而就是在这通乱局中,诸葛亮却把它看透了,他的确是高人,不由得不令人叹服。
  学了一肚皮的学问,总是要学以致用的。但怎么用呢?为谁用呢?
  孙权那方面,良将谋士众多,乃弟在兹,他当然不愿意去;而曹操,则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人,而且,曹的身边也已经不缺人才;只有刘备,是一个一眼就能看透的性情中人,而且是一支发展不可限量的极可深掘的潜力股。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没有看错,此后十多年时间的亲密合作,君臣默契,亲如手足,以至,让刘备的结拜兄弟们都羡慕嫉妒忌恨了。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仍然事之如生,沿着他们共同制定的国策路线走了下去,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独山,这玉一样鲜明纯粹的山,孔明,这玉一般纯朴忠诚的人,一物一人,给一千多年来的中国历史增添了无比光芒的亮点!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个人一生中,要遇到一位赏识他的人,真的很不容易,否则,就没有怀才不遇一说了。就象独山玉,这种中国独特材质的物件,藏之名山不被人知,一旦被采掘出来,有人按照它的特性和品相,雕刻成买家或藏家要求的模样,最起码,那个买家和藏家,是识它的,懂它的,一定会取之有道,爱之以材。
  但是,时势变迁,人事代谢,却不是它能够主宰的,后来的结果如何,还真未可知。那些粗鄙不堪的人,可能是一个道人,也可能是一个村妇,还可能是一个腰缠万贯的暴发户或者二世祖,如果落在他们的手中,他们如果不拿它腌咸菜,那才真他妈的是咄咄怪事!
1234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精华:落叶半床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此玉,彼玉,玉之为玉,大概在于要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历史的钩沉,让人感慨万千,玉之命,与人之运,很多时候也有相通之处,感慨系之,确系感慨所系。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