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杂文随笔 > 十善业道

十善业道

作者:金子川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4-05-09   阅读:

   这样的标题对于没有宗教接触的朋友,要么因读不懂会信手弃之,要么免不了要百度一下。其实,略有宗教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佛家的入门宝典。佛家的书籍可谓浩如烟海,甚至不乏佳篇著作。可是就算谁人嗜书如命,耗其一生,也是读不完的。那么有所选择和入门的书籍,就显得很重要。

以前我跟大家提过《素书》,也无非寥寥上千字,但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温家宝总理引用书中古句“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应对记者招待会。可见其魅力威力用意所在。囊括了治家治国的大智慧大谋略,做领导的需要一读。可《十善业道》不然。全书不足三十字,受众更适合黎民百姓。简约通俗,读罢了然。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按照书中的引导去做,做了能不能做好!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这就是《十善业道》的全文。一个三岁的孩童用十分钟的时间就能倒背如流。可是一个成人为什么用一辈子,也不容易全做到呢。这是佛学的东西,而且仅仅是入门的学科,那吗那些尼僧做到了么。做到了,起码大多数做到了。那么,我们一般人学做这些,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我跟大家一起拆解,分享。

不杀生,不偷盗,这两点似乎不需解释。佛曰,万物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不可杀。大到我们终其一生都不该有机会去申请杀人执照,小到鸡腿烤鸭食材不能亲手搞,去呵护和爱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灵。做到不杀生,方可和谐环境,自然天下。虽然孟子跟《圣经》都不信佛性,但他们一样倡导仁爱,怜悯众生。由此可见,不杀生是修佛修行做好人的基石。做到不杀生,再去修不偷盗,就会容易很多,有了一心向善的基础,伸出第三只手,一定会很羞愧。皈依正义,无功不取,这不仅仅对于佛家而言,对于普通百姓,所有人都是必修的课题。回头想想,不杀生,不偷盗这是多么简单的事,大多数人早就做到了。是啊,正是因为多数人都做到了,所以社会得以发展,文明还在延续。

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我之所以把这几点放在一起说,是因为这些都跟嘴有关,张嘴之前需修的。用一段话概括就是:不谎话诈人,不搬弄是非,不恶口伤人,不花言巧语。这几点是最好做的,很多成功人士,都做到了。也是最难做的,太多的人都没能做到。只要语言功能没障碍的人,都难免开口说话,可是一旦开口说话,有的人就会祸从口出,现实生活中太多的口舌官鬼也往往因此而来。已经闭嘴的宋祖德就是其一。那么不说话也很不现实,一些优秀的和尚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比如海涛法师,比如净空法师。他们总能做到在凡尘穿梭,就能在纷扰中解脱,尤其净空法师,快90高龄还在为众生破谜解惑。修需要时间与耐性,在坚持的同时能捕获睿智,就会如日中天。

不贪,不嗔,不痴。这是《十善业道》的精髓处。也是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的递进阶梯。做到这几点了,再修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就不难了。这三点的大概意思就是,要肯舍,要好脾气,要智慧。学会布施的人,利益变淡,心会渐渐宽阔;修得一身好性格,好脾气,学会忍一时,不管遇上什么事情,困难,都能顺心顺势的应对;至于智慧,无外乎让我们做个聪明人,让我们学会明辨是非,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可见智慧的重要。

不邪淫,是该书的中间篇章。我把它放在最后,重点提示,是因为它最难修。性是人生的主题之一,除了个别隐士跟僧侣,几乎其他任何人都没法逃避这个问题。而且一定会更整个人类文明和发展永远同在,有关的矛盾,也绝对不会消失。于是修不邪淫刻不容缓,至关重要。影响中国的几大宗教,无一排斥性,也都相应的对性予以了观点性的陈述和引导,华人主流文化,也开始对性学给予普及和细化。但宗旨是一样的,要健康,要积极,要向上。最近媒体提到的诸多案例,无疑为我们敲响警钟,打击邪淫是社会使命。打击邪淫应该落实到每一个个体。

对于佛教,这才是仅仅是个入门。可是对于我们老百姓,能把这些修好,就足矣。就不枉为一个好公民,就能组成正能量的积极因素。其实接触佛教已经好多年,既《一掌经》之后,这是我很早接触的佛学书籍。但是上升到真修,那还是最近。在经历了很多事故以后,你会迷惘,会不爽,会沉迷甚至沮丧,在实在找不到出口,更没法放下的时候。这些文字真的如救命稻草,解毒的良药。

佛学博大精深,尤其中国佛学又融入了很多中国因素,变得更触手可得,更真实具体,更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佛学是一门好学问,它得体,全面,包容,睿智,科学。要不,我们就从《十善业道》开始吧,我们一定能找到属于我们的康庄大道!

  审核编辑:瘗花秀士   推荐:瘗花秀士

上一篇: 《 《胡适文集》读后

下一篇: 《 胡适:开风气的大宗师

【编者按】 往期编辑   瘗花秀士:
我们这个社会(或民族)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乱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宗教感,在中国,佛祖、基督等等的存在,只是为了现世利益的求得,而非一种融入血脉的理念与信仰。本文对于读者了解佛教有一定的意义。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