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评艺概 > 履泽夜话2

履泽夜话2

诗歌中诗意画面的相关捕捉

作者:履泽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4-03-18   阅读:

  
  口废墟拾零(组)/残文
  (节选)
  我敢断定,瓦砾下
  那个女孩
  打着手电
  读的是一首,
  ……
  我们的
  也埋在瓦砾下了
  你那枚手电
  借给诗吧
  重压之下,废墟之上
  诗要重新站起
  其实,仅仅是这么一个片段性的文字中,我们也能够感受的出来,那种灾难的无奈,以及灾难下的,那份感动。而面对着灾难而言,文字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精神的力量无疑也是巨大的。
  残文老先生的语言,一直是这样的朴实,没有过多的华丽,没有过多的修辞,甚至没有太多的做作的技巧,简单的断句,简单的抒情,就足以渲染出一种诗意来。而我要在这里解释一下的是,残文老先生,在江山也是发过文的。只不过,我简略的查找了一下,并没有发现所评论到的这一组。
  但是,在这样的朴实的表述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有很多的灵动的句子让诗意延伸开里,让诗歌的情感更加的饱满,让诗歌的精神染感到更多的读者。我想,这是属于一种经历了岁月的积淀而铺陈出来的一种色彩。
  题外话:平实的,质朴的,才是最具有感染力的。任何诗意的衍生,都离不开情感的代入。而情感的代入,说到底,还是来自于最平实的语言,最质朴的表述。
  此篇诗作,很重于思考,将地震、诗歌以及两者相互间交错的关系,从一些微小的侧面,重新给呈现出来。“我敢断定,瓦砾下/那个女孩/打着手电/读的是一首,诗”,这样的句子,是让人感动的。诗人在一种危机意识中,从容地捕捉到这样细微的瞬间,并给出属于诗歌特色的断句,让诗,以及诗歌中的小女孩,甚至于废墟内的瓦砾,甚至废墟下的手电,都在一瞬间高大起来。
  这种‘捕捉’,如果说,纯粹的依靠作者的臆想,无疑是不现实的。
  而“我们的诗/也埋在瓦砾下了”,这是内心悲愤下的感叹,是把自我融合到灾难里的一种代入,是属于我们的诗歌,我的,你的,也是小女孩的。
  “你那枚手电/借给诗吧”这无疑是焦聚着作者满腔心血的一种呐喊。如果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诗歌,已经不仅仅只是诗歌,更多的,是一种面对困难险阻的坚毅与勇敢。“重压之下,废墟之上/诗要重新站起”。
  我想,不仅仅是诗要站起来,小女孩要站起来。我们,更要站起来。
  口我梦见我是一根骨头/汤贤生
  夜里,我张开手指
  我摸到自己是一根骨头
  一根滚烫的白色花纹的骨头
  在夜色里漂泊如蛇
  今夜,我梦见自己是一根骨头
  有自己的历史与辉煌
  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拥有我自己的一切
  个人感觉,这至少是一个比较有思想的作者,才可能写得出来的诗歌。
  从一开始,我梦见我是一根骨头,就如同是我梦见了我最真实的自己。只有从骨头开始,我们才有一个整体。当黑夜,骨头,梦,等一系列词汇都交织在一起的时候,那种滚烫的白色花纹一般的骨头,才会显得格外美丽与真实。
  正如本人自己写的一首《来自骨头的声音》,这种意向上的选取以及把握,其本身,就是蕴含的极大的力量的。
  这种力量,完全可以在文字的铺张中,一一的展现出来。
  “在夜色里漂泊如蛇”,是对于现在状态的一种思考。这样的思考,在随意的同时,也是一种基于自我反思的结果,正如对于诗歌的写作,也需要这样的反思与意想。当然了,第二段部分,个人感觉,作者应该是出于强调的效果,才做了这样的安排。但就这首诗歌而言,效果却没有第一段来的直接与真实。尤其是在语言上,也显得通俗和落套了一些。
  “有自己的历史与辉煌/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拥有我自己的一切”,这即是作者写这首诗的本意。如果更换一种形式来表达,想必效果会更好一些。
  在这里,我就要说一下,为何第二段,相较于第一段而言,会弱上许多。
  纵观诗歌的第一段,所有的表述,都是非常的‘写实’的,而第二段这种,大多数的词句,在广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写实’,相反,还非常的‘虚’。这就给读者一种广而泛的感觉。
  相比起残文老先生的那一段,对于诗歌意象中的画面的抓取,这一首诗歌之中,第二段的画面感,很没有存在感。
  这也是诗歌的渲染力,尤其是第二段的渲染力,略微有些不足的原因。
  而就整体的诗歌而言,除去‘今夜,我梦见自己是一根骨头’之外,我想,我今夜,更会因此而梦见一片属于骨头的天地。
  口你是我的世界/德歌
  当我睁开眼时
  什么也没看见
  是瞎了吗
  恐惧使我闭上了眼
  此时整个世界呈现了
  是奇迹吗
  说实话,这样的诗歌显得干净利落的同时,也显得很是纯粹。
  暂且先不去说它的构思,是如何如何的巧妙,又或者是这样的诗句,在很大的程度上,以我推测而言,作者应该是属于‘偶得’的几句感慨。(诗歌的写作,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信手拈来,或许是出于某种感悟,或许是出于片刻的情感的流泻,而也存在着,这种诸如莫名其妙的,突然的就来了的灵感,然后匆匆挥就的几句短小的句子。若是从形态意识上来说,这可以归结为灵感的爆发。若是非要去细细的分析的话,我想,很难在一时间,准确的给它定位。所以,若是以后有机会的话,会着重找一个恰当的诗歌,全篇的分析一下。)
  而在看到这首诗歌,第一遍的时候,我就有种看科幻著作的感觉。(这纯粹是,来自于我前文的无关推测。)
  想起很早的时候看到的一个活动,征集最短的科幻小说,得到一等奖的作品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类坐在房间里,此时,门外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翻译的,不是很准确,意思类似,见谅)。
  这样的小说,无疑给人予很大的想象空间。既然是最后一个人类,而门外敲门的声音,会是什么呢?
  而此篇诗歌,在我看来,其所呈现出来的思索的空间之大,亦是如此。
  这就要说诗歌的外延部分了。一首好的诗歌,并不见得,就会把所有想要诉说的东西,全然的以文字的形态,一一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这需要读者自己的去理解,自己的去分析。或许,每一次的分析,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想象。但是,这也正是诗歌的意义所在。(无非是,这些所有的联想,所有的猜测,所有的收获,都是以你看到的这首诗歌为主体的。)
  当然,作者的‘当我睁开眼时/什么也没看见’与‘我闭上了眼/此时整个世界呈现了’,在处理上,有着小小的技巧运用,也形成了一定的反差,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更强的对比性。
  至于那两个似乎可有可无的问句,则更多的是把人引向一个思考的境地。这在我看来,或者是一个纯粹的巧合,或则本身就是作者的一种小聪明,既衔接了上下文的同时,使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这种转折,变得没有那么的突然,也让诗歌显现了一种大巧若拙的假象,很好地掩饰了作者本身对于诗歌语言运用上的不足。
  当然了,诗歌的语言,是这一首诗歌唯一值得诟病的地方。但是,我们不妨跳出这个局限,很显然,就会觉得这是一首好诗歌。所有的猜想,所有的外延部分,无疑有着足够多的精彩。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歌的画面感,也是存在的。即,你可以设身处地的去思考,或者仅仅是代入,那个睁开眼睛,闭上眼睛的人,就是你自己。
  这种代入,相对于纯粹的画面的抓取而言,无疑是一种飞跃。
  口城市偶拾(三首)/水写苍茫
  (一)
  原谅我,反对清除路边
  护坡的草皮
12
  审核编辑:梁星钧   推荐:梁星钧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梁星钧:
析诗、论诗、辨诗,谈诗。很辩证,很客观。此风(文风)好。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