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下四合院

四合院

作者:徐学明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5-11-03   阅读:

  
  画面:
  随着手绞车轱辘不停地放绳绞绳,凿窑者只能靠坐进柳筐里方可下到地坑内。当手绞车轱辘又一次发出的吱吱嘎嘎的响声时,反复出现的是一筐筐黄土从地坑内被吊上了地面,只有半边高2米宽1、5米厚1米的门窑口凿出后,继续开凿的是宽2、7米高2、8米长10米的门窑了,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只有半边高2米的门窑口在高度1、5处以椭圆出现,当门窑完全被开凿出来后,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在门窑后壁正中央的墙上,也已画出高2米宽1、5米门窑口的位置,只不过在高度1、5米处变成了椭圆形;
  解说词:
  这时候我们看见,开凿门洞的行动是由里往外进行的。随着一筐筐黄土被抬出门窑,厚度有1米的又一个门窑口也被凿了出来,这时候又在劲头十足地凿挖下,奇迹出现了,谁也未承料到门窑口和门洞鬼使神工般地衔接上了。这一准确高超的开凿工艺不得不令旁观者为之兴叹!
  画面:
  门洞口斜坡上掘下来的黄土,只能装进筐内而后抬进地坑,用手绞车轱辘吊到地面上了;
  解说词:
  真可谓地坑院有多深,门洞就有多深。开通了门洞,人们在以后的凿窑劳作中进出显然就方便多了。只要有了空闲时间,便可随意下到地坑内干上一阵子。
  但绝大多数凿窑都会选择在农闲的时间。从开挖的第一天起直至将地坑院建成,一家人需要连续干上两三年的时间方可完成。朋友,你能想象挖出这样一个地下院落,需要投入多少的人力、挖出多少土方吗?
  画面:
  经过三起的花开叶落;在春去秋来的时光里一间间窑洞终于被凿了出来……当走进每间窑内便可发现,所有的窑洞两米以下为垂直形,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站在院中环视一数,大小不同足有八孔窑;
  解说词:
  这些窑洞分主窑、客窑、厨窑、牲畜窑、门洞窑和茅厕窑;
  画面:
  镜头分别从主窑、客窑、厨窑、牲畜窑、门洞窑和茅厕窑一一摇过……
  解说词:
  下面的工作就是要在门窑的一侧凿一个2X2米的拐窑,而后在拐窑内挖一口深20——30米,直径1米的饮水井。当井挖出后再在上面支上一架手绞车轱辘便可解决人畜的饮水问题。
  画面:
  随着手绞车轱辘的转动,一桶清澈的井水便被打了上来;
  解说词:
  这时候的地下四合院,并不能说大工告成。那么下面还要做些什么呢?为了防止下雨时雨水倒灌流入地坑院,还需要做一系列的防渗和排水措施。
  画面:
  雷声滚滚,大雨滂沱,一座没经过防渗和排水措施的地坑院,已被四面轻薄的雨帘将地坑院内积了近20公分深的雨水。还有那条近10米长的门洞,更使雨水有恃无恐地倒流入院内……这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无孔不入的雨水毫不客气地流进了每一间窑洞;
  解说词:
  面对丝毫不讲情面的雨水,最先要解决的是地坑院的防渗和排水。首先在每间窑洞的窑脸也就是窑洞的正立面,不仅开有窗户,还要用粘泥抹壁,每间窑门的基座均用青砖垒成,并且还要在整个院子的四周砌一圈两层的青砖;
  画面:
  随解说词同步演示后,地坑院的中央就自然圈出了一个青砖院池;
  解说词:
  而后在院池的东南角挖一个直径1米,深4——5米的水井,并在井底垫上一层炉渣,井口则盖一块青石板;
  画面:
  那些流进地坑院的雨水、非常自觉地流入此井,经过不长的时间,这些雨水便会渗入地下;
  解说词:
  下一步就要给每间窑洞装门窗了。宽3米高3、1米的是主窑,属九五窑装上三窗一门,其它的窑为八五窑宽2、7米、高2、8米则装两窗一门,茅厕窑和门窑则无窗无门;
  画面:
  这时候每一间窑洞所要担负的职能则一目了然;
  解说词:
  装上了门窗,抹光了墙壁,围上了青砖的地坑才能被称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地坑院,似乎还缺点什么?哦哈!还要在青砖院池内栽三棵树,除了在院池的中央栽一颗梨树和一颗石榴树外,还要在离门窑口最近的院池边栽一颗槐树。
  画面:
  三棵幼小的树苗一一在青砖院池内种下……
  解说词:
  你知道为什么要栽这三种树吗?因‘梨’和‘利’同音,石榴多籽(子)均取吉祥之意。而在门窑口旁栽一棵槐树,那可谓“千年松柏,万年古槐”,寓意着幸福长久安康。
  画面:
  三棵小树正在茁壮地生长……
  解说词:
  接下来就要用青砖给近十米长的门洞铺上台阶了。大多数人家都会在门洞与门窑的大门上方装上门沿铺上瓦片,民间早就有‘穷人家,富门楼’的说法,可见门楼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是多么的重要。
  画面:
  映入眼帘的是装饰富丽的大门——走下略带弯道的青砖台阶,那稳健的脚步似乎在告诉人们,我就是这地坑院的主人。
  解说词:
  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不愿意把自家辛勤劳作了近三年才建成的地坑院精心打扮一番呢?首先给天井沿的四周砌上一圈青砖,而后在上面铺上青瓦作天井檐,再在天井檐上砌起一道四、五十公分高的拦马墙,又叫女儿墙。砌墙也是有讲究的,人们普遍把拦马墙砌成花墙,还要在门洞的两边(地面上)也用青砖饰边。如此精心装饰的门洞沿和花墙、它的作用仅仅是为了美观吗?回答是否定的,只是现在暂不告诉你;
  画面:
  画面随解说词同步演示;
  解说词:
  地坑院装上了拦马墙,略带弯道的门洞两边也砌上两层青砖。这时候可纵览整个地坑院的全貌,不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吗?
  画面:
  画面随解说词同步进行;
  解说词: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蹄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座落在整个大塬上的数个地坑院被笼罩在烟雨的朦胧之中……
  画面:
  不得流入——地坑院顶的地面上无孔不入的淤积雨水被青砖青瓦的天井檐拦住;而从天井口下入地坑院的雨水,一部分被树木吸收,另一部分洗刷过青砖后自觉地流进了渗水井……每当黑夜来临的时候,人畜碰到了拦马墙都会绕道而行;
  解说词:
  你现在终于明白天井檐上的拦马墙和门洞两边的青砖特有作用了吧!
  雨过天晴,经过雨水洗涤后的大塬上,家家户户地坑院顶的地面上即干净又平坦。人们不禁要问此地是派什么用场的?当然是做打谷场啦。就在打谷场的边沿你会醒目的看到,地面上放着一块青石板,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
  画面:
  搬开了青石板,方见地面上有一个10公分直径的孔洞……
  解说词:
  这是农户为了把打好的粮食快捷地转移进地坑院的通道,你能不佩服这种即省力、又方便的智慧创意吗?!
  画面:
  画面演示——一堆脱过壳的麦粒顺着孔洞经过近六米的通道,顺利地下落到地坑院储藏窑的大箩筐里;
  解说词:
  三年来的幸勤劳作终于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一座能够居住好几代人的地坑院也就算完成了。人们不禁要再一次问挖出这样一座地坑院需要多少人工?要拉出多少土?现在可以保守的告诉你,需要的人力简直无法统计,而拉出的土方量初略估计不少于2000立方。
  画面:
  入住地坑院的吉日到了!搬家行动中推车的、肩扛的、扶老携幼的十多口三代人正欢天喜地向自家的地坑院走去;
  解说词:
  (一位70多岁的老者操河南音曰)我就是喜欢在地坑院里生活。尽管儿孙们早已搬上了地面住进了砖瓦房,但我还是离不开辛辛苦苦干了三年才挖出地坑院,对它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后辈们无数次劝过我,我还是舍不得离它而去。(无限眷恋地)我喜欢地坑院里安静平淡的生活环境;我喜欢它是一部天然的大空调。当夏日气温高达三十几度时,住在地面的砖瓦房和楼房里的人,一般要靠电风扇、空调来解暑,而我在窑内午睡时还要盖一床薄被;到了冰天雪地的冬天,地面上的房间内靠煤火、暖气取暖,而我只燃一盆木炭整个窑里便暖哄哄的。每天进进出出五、六次,使我的腿脚也变得更加有力了!(哈哈)
123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推荐:落叶半床

上一篇: 《 唇边温情指尖暖

下一篇: 《 功利存乎人民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画音结合的方式为人们解说和介绍了中国的地下四合院,从总体到局部,从起始、发展、繁盛到逐渐消失,结合了自身的特点,当地文化地理背景,形象、直观展现的同时,带给人们大量的信息,浑厚苍茫地展示了这些凝聚了民族智慧和勤劳的别具特色地坑院。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