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评艺概 > 草菴漫谈

草菴漫谈

作者:刺一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4-03-03   阅读:

  
赶在所有能吃的
都吃光了
它没有理由不被牵出来
先是马肉,马头
然后是马心,马肝
马胃,马肺,马肠
最后是马蹄,马皮
节省些,应该
能够吃上半月
那时也该可以
挖到草了

2009.12.27


◎白马(五)

说实话我喜欢
这个标题
我以前也常随手写
“白马”这两个字
一写白马我就
想起那座寺
应该是在河南
我又想寺外应该
有一大群白或并不
很白的牲口
每天被一根长鞭从东
赶到西
个个头顶冒着白光



2,天亮回家



  前几天读到一句相当有趣的话,大意是说,在广大读者眼里的好,其实绝大多数都是一些二流的作品。对于这话,我不作具体的评论,歌的好坏,很多时候是很难说清楚的,具体的感观得由读者在写作和美学上的双重实践来决定。比如我现在阅读李敢这首,除了读到这诗中保持了李敢一直以来的沉淀、质厚、醇朴的诗意之外,还读到了他最近在作品语言上极其微妙的转折。
  这是一首相当朴实、自然、亲切的诗,李敢在此处写得非常踏实,几乎可以说是一板一眼,没有运用到多余的诗歌技巧。我们可以通过踏实的叙述,“一根根”、“一条条”去跟随李敢进入这段朴实温馨的记录。这种抛弃复杂的表达形式,甚至于华丽的词汇描述,仅仅是像搭建一座四四方的房子一样,把词汇定位到文本该站立的地方。只是简单地用一种节制、缓慢地语调交待清楚人物、地点、实践过程。这样的写作手法,可以说与西诗形而下的抒情表达(部分人认为的冷抒情),在表达结构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此时,我们可以更多的感受到李敢在作品中显示的世界与他生活中相对应的心理世界,相互返照的一个融合的过程。这样的经验体会,在当下的诗人文本中是不多见的。我不想拔高调子去赞美李敢这首在当下作品丛的意义,我觉得我们在读到李敢试图表达的这份“在四盏高热的卤钨灯的暖照下/发个短信问安你”的充足世界中的感受,已经是多么的受益了。诗歌很多时候只是作者心理和观感实践的表达,我们是否通过他感触到客观世界的美丽,才是我们作为读者最大的收获。
  当然,此处不得不提下,我所读到的关于李敢在本首语言上微妙的转折。李敢的作品语言,以前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清晰、准确、贴切,但还略谈不上自然,总感觉有一种擽微的强赋味。但本首踏实的节奏、平静和缓的语言定位,却让我读到一个新鲜的李敢。就如我在不久之前与华襄所谈及的一样,应该祝贺他即将进入“连描摩也是多余的”新境界了。

●天亮回家/李敢

我在成都一工地
转运木枋
看着民工一条条
一根根
搬运上车,堆码整齐
再跟车押运
赶返都江堰工地
再看着民工一条条
一根根
搬运下车,堆码整齐
烟抽完了
困得慌,在四盏高热的卤钨灯的暖照下
发个短信问安你
2009-12-27。



3,那时的七夕



  我想如果没有网络这个因素,那我和诗人王九城(至少九城这个名字)将会是非常陌生。我在杭州,九城旅居西安,而网络把两个城市间巨大的时空距离一下子给拉近了。似乎已经记不清第一次读到九城的作品是在什么时候了,也不记得当时具体读的是哪些(如果孔仲尼再上,请原谅我微薄的记忆吧),但其作品的观感,貌似较为清晰地留了一些在单薄的记忆里。模糊中记得的,是九城作品中娴熟的诗艺与朴实的生活原味流露。自从多年前,我与西安的另一位诗人之道谈起意象和语言的关联之后,我个人觉得诗歌只提意象不提具体的细节,往往是不充分的。把生活中原始的质感提炼出来,往往要比苦心构造意象来得深刻和引发共鸣,而九城恰巧以他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生活中朴实的细节而让我添加观注。

  坦白地说,最近两三年来,我在诗歌技艺上最注重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把作品表达得浅显一些;比如诗人国志峰曾经提到一个尽量减少出现成品词的概念,最近两年就很多次被我引用在小范围的谈论与论坛回复上。当然,浅显的意思并不是简单地着重于让更多的人读懂,比如贺六浑在其《野猪禅六》中提到的语白意曲,其引用了吴梅的《词学通论》中一句:“言情以雅为宗,语艳则意尚巧,意亵则语贵曲”,我个人觉得甚是妥当的。另一个问题是周密,或许这词也不是很贴切,姑且献之吧。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非常着重于诗文本全首的和谐,不单是意象、节奏、甚至于音节,我也经常多读几遍后感受是否流畅而不隔涩。但这个周密并不是说雕刻到光滑,而是与我以前的薄文中曾提到的语言八字:准确、朴实、自然、流动,在全首中相互呼应。而最近在传灯录读到九城的一组《时间的声音》,虽然不能说每首都符合我在诗艺上两个问题的观感,但部分作品的闪光之处亦足以让如我之类的读者夺目。

  在我看来,用华丽的语言和表达形式去阐明一个生活中的常见感受,无疑是不显得高明的。但九城的这首《那时的七夕》,无疑是用简明晓畅的表达阐明了一个生活中的常见感受。尤其是读到“你说这个盒子/真漂亮”,这时候观感的冲击是无以言表的。我曾经想通过上下文,企图用其他的词汇和表达复原这样的感受,但最终觉得除了类似的词意,很难在浅显的程度上到达原句的情境。而与这句漂亮相对应的“我就写了一首诗”,此句诗后所呈现的关于“我的浪漫”,却几乎是被漂亮这行辞句颠覆到极为失落的反面。而这样的巨大落差,一直到结尾“还给了我”上升到最大值。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关于“伪诗人”这个话题。我曾经对于“伪诗人”这个“伪”字,一直抱有固执的存望。固执地认为,诗歌不应该谈到具体的好坏,不应该从诗艺和文本的高低厚薄去简单地量化一首作品。诗歌这个东西不能去固定地限定去写什么,而是应该去表达如何写,在如何写中与自己的思考相互结应,并自觉地提炼与升华抽象性、普遍性或非普遍性的生存经验。关于这点,在九城的作品丛(泛指时间三十首组诗),读者可以有效地领略与感受了。而九城作品的创造性也正在于此,它把我们在普通生活中难以深化的感觉强化和提炼了。我想,这也应该是九城作品所能被更多读者接受的最大原因。

附九城作品《那时的七夕》


那个时候
我们也过七夕
没有钱买礼物
我就写了一首诗
装在祖传的
一个盒子里
送给你
你说这个盒子
真漂亮
就收下了
过了两天
你把盒子里
写着字的那张纸
还给了我




4,沦落风尘

  很多时候,其实我也不得不在思考一个问题,即我所认为的诗学观念,更或是浅显地使其解释为阅读一首作品后系统的美学与写作赏析观感。譬如前些日子,我在某个知名的诗歌网站留言中如此说,因为与周围大部分诗人在同一首诗歌作品上阅读观感的误差,让我觉得我在阅读与写作视野上是一个孤独者。这个孤独者的自谓,更在最近几日另一个诗歌网站上,一位小有名望的诗评者给予我诗歌作品的回复中感受到了。在这里,姑且不谈前后二者与我在视野上的差异,但作为一个浸淫现代诗歌已久的诗者身份而言,有时候我确实无法很恰当地确定诗歌欣赏中美学具体原则的这个概念。尤其是随着社会分工化的日益精细、社会经济的日益全球化,诸多开放局面导致的许多因素都让诗歌作品的描摹日益扩展化和细致化,比如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被一些个人或群体借鉴与标榜的“打工诗歌”这个概念。从文学的深入精神实践的引导,更或是开放社会精神面的有效引出,我不反对诸如此类的概念和写作态度。但我更赞同此类诗者在写作时不单是形而下的描摹单一的细节,挖掘底层悲苦沉重的一面,还需要确立这类题材写作态度上向上的一面,思考更广阔的一面。犹如我前些日子在某薄文中提到的“为天地立心”,这个心字不是简单地局限于自我,而是通过描写整个阶层的某些现象,提炼与深化这些阶层普遍性与非普遍性的生存经验。如果仅是单一的描述经验中向下的姿态,那作品本身也失去了指导社会广泛阶层精神实践的意义。
123
  审核编辑:梁星钧   推荐:梁星钧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梁星钧:
观点新奇独到,论述温婉有力,忧虑客观具体。问好作者!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