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梅花开几树

碎金淌岭南系列15

作者:白说废话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5-07-22   阅读:

  
  我一直以为梅花出自北方,是迎风斗雪的岁寒之友。只有在冰冻三尺的悬崖峭壁绽放,才能显得出它的傲然风姿。恰巧我出生的荆楚大地是春风杨柳的故乡,找一株梅树难于上天,更是加深了我的这一印象。腊梅、寒梅都是莽莽苍苍北国的景观,中国腹地难见。往南,更是只有壳红果圆的荔枝园和南亚风情的椰子林,构成热带亚热带迷人的风景线。
  然而,真到了岭南,才发觉错得离谱。梅花不仅喜欢漫天风雪,它也喜欢南中国四季如夏的阳光。在南海灼热的季风吹拂中,梅花照样盛开,装点着岭南大地。红的像血,白的像雪。
  岭南到处有梅花,赏梅也像北方一样普遍,也像赏月一样蕴藏着老中国的文化韵律。在和风暖日的南方赏梅,与在飞雪迎春的北方赏梅相比,虽然少了一种凛冽的豪情,却多了一分侠骨柔肠。
  南方梅花最集中的地方,无处乎是梅岭上的梅岭古道。穿山越岭的三十余里古道,每年二三月份,沿途的路边山头都是红白相间的梅花。花成荫,花成海,花香透白云。相传梅岭因梅绢而得名,原叫飞鸿山。秦汉之交,梅绢于横浦关(现南雄梅关)率粤北兵马第一个响应刘邦,千里挥师,挺进中原,帮助刘邦赢得了楚汉相争的胜利。刘邦登基,封梅绢二十万户长乐侯,封地即现在的粤北一带以及湖南江西南部。当时并无梅树。后人感念他给当地带来了安宁,在飞鸿山古道上种植了几十棵梅树。是为南岭梅花之始,亦为梅岭得名之始。
  那古道并非现在游人脚下的古道,而是秦汉古道,是秦汉两度南征大军踩出的痕迹。险峻曲折,人马难行。
  游人脚下的古道是唐朝古道,得益于岭南第一个状元张九龄。有人考证岭南第一个状元是莫宣卿,二者均有出处。南京城江南贡院大门口的《中国状元题名碑》上,张九龄榜上有名。之后在王鸿鹏主编写的《中国历代文状元》,清楚地看到了对张九龄的中状元的事件的记载,现将片段摘录如下:“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则天武后长安二年癸卯科进士第一人。此科进士及第21人。考官为沈佺期。
  写出“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句的莫宣卿,以非凡的气势自信高歌,让人景仰。他少年时已胸怀大志,让人敬佩。然而他三十多岁就死了,在政坛和文坛影响很小。《全唐》有他的三首,诗人小传上称“莫宣卿,字仲节,封州人。大中间举第一,官台州别驾。”上面并没有说莫宣卿是“进士第一”,而只说是“举第一”。传说他大中五年中状元,也比张九龄迟了一百多年。张九龄是初唐到盛唐的一颗巨星,发出的光芒从家乡韶关照到帝国的心脏长安。唐室无双士,南天第一人。他的五律诗《望月怀远》传诵千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全诗看起来平淡无奇,没用一个华丽的词汇,也没有半分新奇的修饰,自然而然脱口而出,却流露出高雅浑融的韵味,以及大唐读书人以天下为家的家国观念。
  张九龄宦游神州,回乡期间,发现秦汉古道狭窄难行,步步惊魂,就想重建一条穿越岭南的新道满足政府和客商的需要。岭南当时的经济已与全国溶为一体。大宝山开采铜矿,年收购铜五六百万斤,有挑夫十万人北运铸币,皆从南雄通过;北运公盐,也以南雄为干线,挑夫也达十万人。从内地出口的丝绸、茶叶、瓷器以及进口的香料、象牙等,都要经过梅关。走水路从珠江过灵渠要绕大弯,太耗时间,所以这些货物大多是苦力们搏上性命,背扛肩挑走秦汉古道翻越南岭。
  于是他上书,既为朝庭的政令通达,也为两广的物流通畅,更为家乡摆脱蔽塞的生存环境,力主修建从江西大余到广东南雄的梅岭大道。年轻时代的唐玄宗志向高远,看过奏折之后,大加赞许,朝中文武百官也认为此举利国利民,值得表彰。唐玄宗批准了奏折,诏命张九龄开凿梅岭新路,并派一支戍边的官兵速往韶州,听从张九龄调拨使用。工地上万千民众和朝廷派来的军士开展了劳动竞赛,紧张而有序。张九龄与地方官吏一起,到各地视察工地,慰问民工,间或请教能工巧匠,推广经验。有时直接和随从及军士一起劳动。有一次,张九龄来到一处打石场,还向石匠介绍北方父老采用“火攻堰取”的方法,事半功倍。这种方法,就是在石板上架起柴火燃烧,火熄灭后再用铁锤敲击,巨石就容易爆裂破碎,从而加快工程进度。
  这条古道挑起了时空,和秦时修建的灵渠相辉映,成为中原连接岭南的两条主血管,被誉为古代的京广铁路。一千多年来,人马喧腾、热闹异常。直至粤汉铁路通车,它才结束了沟通南北的使命,转而成为人们凭吊古时交通的旅游胜地。
  在张九龄的主持下,仅仅几个月,一条长三十里,宽六尺的卵石大道就竣工了。有的路段穿山劈岭,有的路段悬在山腰。在没有现代测量仪器和开山工具的唐朝,修建这条路要耗费多少人力和心血,难以衡量。唐朝新道建成之初,路旁并没有种植梅树,张九龄令人广植松树。不久后有人想到此处名梅岭,当还是要名符其实为佳,于是移植来几千株梅树,蔚然成景。遙想当年的情景,络绎不绝的商旅和挑夫挑着重担,或赶着马驴,踏着南国第一雄关上的冷月光,在松柏遮天、落梅缤纷的古道上赶路,该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盛况。
  史载大庚岭梅花因气候变化几度繁华,几度凋零,全赖辛勤的养路工上千年种植,才有今天名播天下的古道梅花。
  上山不远,即见遐迩闻名的夫人庙。在红墙碧瓦的夫人庙右侧,一根根弯曲枝干伸出锦簇的梅花,半遮着瞻仰夫人神像的游客。梅花映衬的笑脸,如同红艳艳的苹果挂在枝头。夫人庙供奉的是张九龄的如夫人戚宜芬,她把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开拓中的梅岭古道,成为受人爱戴的岭南女神。
  历史和传说在这里混为一团,给梅岭古道增添了一道凄惨的色彩。张九龄修路遇到瓶颈,一道峭壁影响了工期。有神人在梦里指点张夫人,只有她舍身投入焚烧岩石的烈火中,峭壁才会化为通途。她照做了,成为历史中的一个墨点,成为传说中的一朵血花。
  我不信真有此事,却提不出否定的证据。中国的神不是血统遗传,而是行为得到众人的认可。仅仅因为是张九龄的如夫人,想在老百姓的精神信仰里得到一个席位,她还不够格。既然夫人庙的香火飘荡千年,她就一定做了永远值得人们怀念的事情。至于究竟做了什么,传说只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线索,那就是,她在修筑梅岭古道时,作出了了很大贡献,才会受到人们的如此爱戴。或许,她真是为古道而捐躯了,古代的工程,总是包含着不少迷信的成分,祭祀神灵,需要纯洁的鲜血,亦不失为一个合理的解释。
  如今,古道成了幽静世外乐园,一路有啁啾的鸟儿唱歌。长达三个月灿烂的梅花花期,把岭南的大门,烘托成步入天国的阶梯。然而,这是去传统的岭南,并非现代的岭南。何处的梅岭通往现代的岭南呢?哪一条古道连接我心中的家?我一直寻找着。
  
  审核编辑:沁芳闸   推荐:沁芳闸
【编者按】 短篇小说副主编   沁芳闸:
如果这世间真有一条古道连接心中的家的话?我想这条古道应当如张九龄张先生那样有赤诚的爱国爱乡爱民之心。古道在交通价值上已渐趋没落了,但成了一道风景,风景里有红成血的红梅,白成雪的白梅。只是花开簇簇,人在何方?不知夫人庙里的神仙能否回答。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