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圣殿的敲门砖

——读《手稿消逝的年代》有感

作者:雪静梅香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4-07-21   阅读:

  
  最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比较特别,叫做《手稿消逝的年代》,是一本文学评论集,是2007年12月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秦朝晖,他是辽宁省作家协会的特邀评论家,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现任《辽西文学》编辑。
  《手稿消逝的年代》的内容大部分是作者在2001-2007年间发表在各种报纸和刊物上的文学评论。本书共分五辑,第一辑是“为之心动”。主要内容是对中国现当代几位作家及其主要作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读与剖析。第二辑名字叫作“小说说小”,重点内容是对辽宁当代几位作家所写小说读后的感想。第三辑,“因而歌”。其中的主要内容是对在上个世纪末崛起于中国文坛的著名人,尤其是辽西人的作品进行的评论。在第四辑“散文散谈”中,作者饱含激情地对辽西几位作家的散文集作了非常中肯的评价。最后一辑的名字是“背靠书墙”,作者重点以耐人寻味地几篇小品文讲述了自己在文学道路上的追求与探索。
  读罢此书,我掩卷长思,究竟什么是文学?什么样的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究竟什么是文人?什么样的文人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文人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由自主地拿起了身边的《现代汉语词典》查了起来,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对于“文人”的解释是:“读书人,多指会做诗文的读书人。”对于“文学”这一概念词典上说得是简单明了,然而,我理解起来仍然觉得有点儿糊涂。于是,我又找来了一本《辞海——文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1年11月第2版),文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中国先秦时期曾将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文学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具有阶级性。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四种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多样的样式。”可是关于“文人”的定义这本《辞海》中却是没有的。看来,对于“文人”的理解也只好遵从于《现代汉语词典》了。
  本书的作者秦朝晖很谦虚,他说:“我自知我还称不上是一个‘文人’,这是因为,文人要有著作,要有几篇打响的作品,要加入某一级的协会,等等。”其实,通过出版这样一本书,已经充分地说明他早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文人”了,他的多篇论文如《警惕苏阳式的聒噪》、《寻找有说服力的小说——以辽宁中短篇小说近作为例》、《让自由和灵性的光芒照亮我们》等已经“打响”。“打响”了的作品,构建成了一本获得了辽宁省美学研究一等奖的文集——《手稿消逝的年代》。其实,早在1994年他已经被称为“青年藏书家”了,到了2004年的时候,他成了朝阳市各界公认的十大藏书家之一。其私人藏书已经达到了2万余册,用汗牛充栋来形容绝不为过。这样的人谁能说他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人”呢?
  “文人”自有“文人”的风范,作者在文集的序言中说“文学是为人的心灵境界提供精神动力的一项事业,它不仅唤起了作家们投身其中的崇高感,也为热爱这项事业的生命个体,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理由。”此言一出,是掷地有声呀!无疑这应该是文学与作家关系的最精辟的评价。作者还认为:“一个人格萎缩的人,是写不出生机盎然的文学精品的,一个合格的作家,他的文字和他的人,都会散发出诗意与温情的光芒,照亮了他自己也辉映了文学的天空。”
  接着作者提出了支撑起一个作家崇高与伟岸人格的三点要素:一、良知与勇气;二、敬畏与自省;三、寂寞与清贫。的确如果一个“文人”的人格能具备这三点要素,已经就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了。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作者无时不在以这样的尺度,字里行间地渗透着自己对文学以及文学家们的尊崇与景仰。
  “为之心动”的第一篇是《听一听“乡下人”的忠告》,“乡下人”即是作者十分热爱和仰慕的湘西作家沈从文,这位“乡下人”以他的质朴与执拗,以他的才气与神思,以他的挚爱与激情,完美地向世人演绎了生他养他的那一片热土——湘西。他用心与灵告诫我们:“一个有分量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常常比一大堆作品有意义,就全看作者态度和用心。”,他还说:“一个优秀作家,却能够于限制中运用巧思,见出‘风格’与‘性格’。说夸张一点,即是作者的人格,作者在任何情形下,都永远具有上帝造物的大胆与自由,却又极端小心,从不滥用那点大胆与自由超过需要。作者小小的作品中,也一例注入崇高的理想,浓厚的感情……”多么朴素的语言,阐述地却又是多么深邃的文学情结。这个“乡下人”最精彩的“忠告”便是:“我想告诉你的是,你自己写作时用不着多大兴奋,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滩血一把眼泪,一个聪明作家写人类痛苦或许是用微笑表现的。”太美妙了,简简直是一语中的呀,只要你有人格,用真心,善巧思,哪怕是寻常的文人也会象“乡下人”那样,在文学的圣殿中享有一席之地。可是,让作者“平心而论,是一部分中国‘所谓文人’的魂不守舍,破坏了民众对文学圣洁殿堂的敬重。”因而,秦朝晖大声疾呼:“中国需要的是一些如沈从文那样‘顽固’地把文学视为宗教的乡下人,是张炜那样‘踏上居民的归途’,‘融入野地’的人,是张承志那样‘以笔为旗’,清理出‘清洁的精神’的人,是史铁生那样超越了人生的苦难与困境,获得了‘平常心’的人……是他们的存在,为中国的文学找回了‘自我’,找回了文学应有的尊严。”
  且看他第一辑中的最具有典型性的优秀的评论《警惕苏阳式的聒噪》真是精彩极了。读罢他的这篇文章让人有一种非常痛快的感觉。对苏君的《一群相互抚摸的人》的文章批驳得真是有理有据,其行文有点象鲁迅杂文的风范。苏君的文章主要是对摩罗写的一篇名叫《半佛半魔钱理群》的“不三不四的文章”进行了肆无忌惮的“批评”。通过通读全文秦朝晖很容易地就看出了苏文的两处“内伤”:“一、轻率与轻浮,还有一点儿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二,道听途说,亵渎学问。”在列出苏君的某些“高见”之后,作者做了最经典的定论:“问题是苏阳在没有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之前,就匆忙上陈了,为逞一时的口舌之快,用他的五分浮浅,四分轻慢,一分含沙射影,完成了一篇十分拙劣的文章。”读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拍红了巴掌。“不是说摩罗不可以批判,不是说钱理群不可以批评。伏尔泰的那句名言:‘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愿意用生命来捍卫你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力。’”此言一出,可谓是一针见血。
  况且,苏君的文章里面有些“评论”的话语说得是相当刻薄,我个人以为,他的某些话语几乎近于泼妇的语言。而秦朝晖只引用了卡夫卡的一句话便使苏的所有“评论”的语言显得很是苍白无力。“咒骂是可怕的东西。每一句骂人的话都是对人类最大的发明——语言的破坏。谁骂人,就在辱骂灵魂。咒骂就是谋杀仁慈,但一个不会正确地斟酌字句的人也会这种谋杀行为,因为说话就是斟酌并明确地加以区分。话语是生与死之间的抉择。”太精妙了!难怪,秦的《警惕苏阳式的聒噪》获得了辽宁省文学理论批评振兴奖!
  在第二辑“小说说小”中的最后一篇评论《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位置——兼评〈辽西文学〉的几篇小说》我读了四五遍,本文的题记就真的很耐人寻味:“多少年前/渐渐退去的海水/镂刻成一脉丘陵/如今/这一脉丘陵/就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风景。”这简直就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表达了无限的对故乡的最最深沉的爱。本篇文章分五个部分:引言:一个刚刚开始的故事;一、重新感受阳光;二、寻找我们的参照系;三、寻找我们的位置;尾声:没有尾声。
12
  审核编辑:水语   推荐:水语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水语:
阅读、思考,进而将所思所想形诸于文字——这就是一次扎实的文学实践,是我们通往文学殿堂所迈出的一小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为此,我要为作者奉上诚挚的祝福! 我也来抄写一遍令作者深思的文字,我们共同守护时代的希望——世纪之初的苍茫时刻,需要有人呵护住人类良知的光芒,并把这最后的光芒传递给更多良知未泯的人们。这是这个时代的希望所在。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

  • 黄叶斌

    文本解析得具体详实,现代文学需要这样的文学评论家。

    2014-07-26

    回复

  • 水语

    版式太乱了,用了“自动排版”的功能都没有太大的改善。大约是书写时就没注意到格式的问题。问好作者,欢迎来稿!

    2014-07-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