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红雨先生律诗赏析(二)

诗论

作者:皋南抱朴子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23-02-15   阅读:

  
  (5),随感录(十四)
  修竹气同贤者静,
  春山情若故人长。
  世间万物求其品,
  兰韵书斋自有香。
  史公这首绝句有着丰富的知识性和艺术性。首联“修竹气同贤者静,春山情若故人长”,一连用了两个比喻。一是拿修竹与贤者作喻,初看是要突出修竹的“静气”,二是拿春山与故人作喻,初看是为了突出春山的“情长”。其实不然。人显然是把两本体和两喻体反着用。初看人是要以本体作喻体,以喻体作本体;其实,这是一种逆挽法,实际还是要表述和突出本体的。这个本体就是“贤者”的“静气”,和“故人”的“情长”。这犹如古人以下的两个比喻,一个说“六郎似荷花”,另一个说“荷花似六郎”。“六郎似荷花”,是追求“如画”,“荷花似六郎”是追求“逼真”,二者的区别仅在于此;但本质上都还是为了突出六郎的美男子气质这个本体。史公的这两个比喻犹似“荷花似六郎”,总之还是意在突出“贤者”的“静气”和“故人”的“情长”。这种逆挽式比喻的运用,是史公此诗在理解上的一个难点,也是他这首诗的艺术性和知识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句“世间万物求其品”,是承上作结又开启下文。重点是突出人“品”;这个人“品”则是全诗之主旨,也是一篇之“诗眼”。末句“兰韵书斋自有香”,是点出人“品”之其来有自——就是“品”自书中出,即是要苦读方得。好诗!
  ——
  (6),短歌行
  杜门闲客散,
  开卷古人来。
  岁月如流水,
  时间巧剪裁。
  首联“杜门闲客散,开卷古人来”是对仗,它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菡蕴丰厚。“杜门闲客散”,此意不是先“杜门”使客人不能进门而使之散,而是杜门于“闲客散”去之后。“杜门”于“闲客散”去之后又干什么呢?当然是要开始认真读书了。这其中可见史公的殷勤的待客之道和读书的惜时如金。“开卷古人来”,这一句用的是加倍进层之法。首先“开卷”所见的是古文,但是古文是“古人”所撰,所以“开卷”就等于是和许多高尚的“古人”对话,这就一句足顶两句,使诗意翻倍了。第三句“岁月如流水”,此句虽然明白如话,但却是最贴切的比喻,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意境。逝者如斯,似乎是时光流逝既长且快且多,可是在史公看来,时间再长再多也都是不够用的。读书总还是要惜时如金。所以这才很自然的逼出下一句的绝妙比喻和比拟——“时光巧剪裁”。“不知细柳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说“春风”可以“裁柳”,史公说“时间”也是可以“剪裁”的。而时间的“剪裁”,就是要巧妙地安排好时间表,以便更好更多的读书。这真是古今合璧,皆是妙用!诗中一连串艺术手法的娴熟而巧妙的运用,使诗的意境更深邃,艺术形象更丰满!大赞!
  
  (7),随感录
  坚忍何能轻要事,
  自尊不敢慢常人。
  莫言骚客皆随性,
  放胆抒怀总较真。
  本诗首联就大有学问。何为“要事”?军国大事,事关民族和人民之事,凡此皆为大事要事。“要事”固不可“轻”;要事若“轻”,就会像关羽北伐时轻视对手吕蒙那样,“大意失荆州”,那就要出祸事了。何为“常人”?就是小人物。“常人”亦不可“慢”;因为历史上的许多惊天大事都是因为“常人”的参与才发生的。比如“一战”,就是由一位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的萨拉热窝偶发性事件而引发的。荆轲刺秦王时,如果不是御医夏无且将药箱甩向荆轲,一刹那间使之分了神,并及时提醒秦王抽出佩剑对抗荆轲,使秦王侥幸逃过这一劫,恐怕历史发展的走向就不是后来的六国归秦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的事件皆足以说明“常人”不可“慢”待的道理。末二句“莫言骚客皆随性,放胆抒怀总较真”,这更是颇切时事。诗人中有很多人都是很浪漫的,但是“浪漫”不等同于“随性”。比如写入诗中的意象要有据,不能信口开河;读者有疑而诘,也不是为难作者,而是表现了很可贵的“求是”态度;作者作答,也不是抵触诘问者,更不是不虚心接受读者意见,而应该说是严谨治学的表现。王安石写“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时,东坡便诘之曰“明月能叫乎?黄犬能卧花心乎?”王荆公答曰“此“明月”不是彼“明月”,乃是明月鸟;此“黄犬”也不是彼“黄犬”,乃是一种花间的害虫,何为而不能?”这一诘一答之间,不仅能释疑解惑,还为后人增广了见闻,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实在是好。王苏二人在宋代乃至后世都是了不起的文坛重量级人物,而能有此“较真”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像这样的事在我们六安诗坛也是累见不鲜。大家都能在一诘一答之间释疑解惑,增广见闻。这就是诗人们“较真”的好处。不“较真”却随性而为又将如何呢?我们知道孟浩然是唐代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对他恭敬有加,李夫子自陈“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是这“孟夫子”却是个很“随性”的人,他40岁游长安,应进士科不第。在太学赋诗一首,名动公卿。举座倾服,为之搁笔。后入宰相张九龄的幕府。据说唐玄宗也曾想重用他,招之来,询问了他所作的一首诗。诗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唐玄宗不无揶揄的对孟浩然说“卿言‘不才明主弃’,卿自不求仕,非朕弃卿,奈何诬朕耶?”遂拂袖而去;因此,孟浩然遂终身不能入仕。莫非孟浩然在作此诗的时候,竟然不曾想到这诗有一天会被唐玄宗看到,因此而影响到自己的仕途么?孟浩然才气虽大,然而过于随性,气量不够,其人终身不仕,原不足怪。此例,便足以说明“诗人”浪漫无碍,但是“随性”太过,是十有八九要出事的。这里还有一个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那就是唐代武则天时中状元,唐玄宗时任礼部侍郎、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他就是一个非常浪漫但却不随性的典型。天宝元年诗人李白来到长安,他因在朝无官又举目无亲只好下榻客店。一天李白独自到长安著名的道观紫客去旅游,恰巧碰到高官显贵大诗人贺知章。贺知章早知道李白诗名满天下,就向他索要新近的诗作,李白就将《蜀道难》给他看,贺知章看完大赞“阁下可真是上天的谪仙呀!”,从此李白就有了“谪仙”之名。贺知章又盛情邀他喝酒,可巧此日贺知章没有带银子,情急之下,他就把朝廷按品级赐给官员的金龟袋解下来给店家算酒钱。这金龟换酒的豪举在大唐京师一时传为佳话。要说在那时那地的浪漫,恐怕谁也比不了这金龟换酒待客的贺知章了;但可贵的是,贺知章虽极浪漫,却不随性。所以他一生都是高光时代;而李白由于有贺知章的“谪仙”之誉,很快也被唐玄宗授予“翰林学士”。
  史公这首诗不仅教人如何为人作诗,在章法上也是多有佳处。佳处之一,就是它在结构上合起承转合传统绝句的章法。二是首联即是一副严谨的对子,读起来既琅琅上口,又令人印象深刻。第二联前句的“随性”正反衬了后句的“较真”,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好诗!
  
  (8),随感录(七十七)
  三年静室追今古,
  一句新诗喜地天。
  博览方知书海浩,
  推敲才晓作文难。
  此诗是史公读书和创作的经验之谈。首句中的“三年”,应非确数,是泛言其多,犹言多年。“静室”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书房的环境幽静,宜于读书;二是说,读书也罢,创作也罢,都要耐得住静室独处的寂寞。第二句“一句新诗喜地天”,说的是诗人写到得意处的心境的愉悦。这种感觉是渔翁钓到大鱼的感觉;是游子“行到水尽处,坐看白云生”的感觉;是恋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是农夫和旅客“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是拳师拳手一拳击倒对手的感觉!第三句“博览方知书海浩”,写出了史公自己的,也是学者的普适性的共同感受——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如同一个圆,你画出的圆越大,你圆外的世界也就越大。于是越学越知不足。末句“推敲才晓作文难”,这是暗引了贾岛和韩愈的佳话,更是史公的心得,也是写作者的共有体验。一首诗把从读书到写作的诸多体会写得如此淋漓尽致,这就是功夫!这就是水平!高!
12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推荐:落叶半床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好诗经得起推敲,亦经得起解读,好诗有品,重内容,兼顾艺术和手法,作者和读者真可谓知之者为知之者。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