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风皖韵】东流古镇

作者:阿光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1-08-31   阅读:

  
  八月,秋天的风景,时常让人着迷。已经不再热烈的阳光,温柔地披在身上,夹杂着秋风微微的抚摸,最适宜外出游山玩水。秋高气爽的日子,与家人一起去东流古镇游玩,可以去江堤上吹风,可以去老街上漫步,可以去双塔观江景,可以去陶公祠赏菊,可以去花丛中倘佯,可以轻嗅清淡花香……
  东流古镇历史悠久,始建于春秋,秦汉时期属豫章郡彭泽、石城二县属地,两晋南北朝时属江州寻阳郡彭泽邑地,晋代为彭泽县黄菊乡。唐会昌初年置东流场,至五代十国的南唐(公元953年)升县。建县史可上溯1500多年前。取北宋大人黄庭坚"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句中的"东流"而得名。
  从此,东流即成为东流县的治所。直到1959年,东流与至德两县合并,才成为东至县的一个集镇。东流古镇现隶属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位于东至县中西部,地处长江皖江段南岸,是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尧东一体化实施方案核心区域,北接胜利镇,南连尧渡镇。距上游安庆35公里,下游九江121公里。
  晋代彭泽县令陶渊明,曾隐居东流艺菊,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东流镇内陶公祠、双塔(秀峰塔、天然塔)、老街、大历山、曾国藩大营、炎帝庙、天主教堂等众多历史遗存和文南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2019年1月,东至县东流镇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东至县城到东流镇的路程20公里,走新建的尧东一级公路快车道,开车20分钟即可到达,沿途山川秀丽,丘陵、平原相间,山水傍依,环境极为优美。进入东流古镇,迎面便见一尊高大的陶公塑像岿然挺立在十字路口。他衣带飘逸,神情自若,仿佛在等我们来饮酒赋,月下赏菊。我不觉肃然起敬,注目示礼。
  我们直接到江边,走上东流护城圩,在圩上铺设了一条柏油马路,两边种有垂柳,在柳树间安装有景观灯柱,在护城圩安装了10余个休闲座椅,供游客赏玩休憩。站在长江护城圩上极目远眺,初秋的东流港水域,有扬帆远航的大大小小的船只,也有停泊在岸边码头卸货的船驳。江面上船来船往,一派繁忙的景象。
  我们坐在长椅上,在江边,吹着风,远看江水涛涛,波浪万顷,水天一色,白云如絮;近观滩涂怪石,拍打轻浪,护城圩上,绿树成荫。一阵江风袭来,长在护城圩下的野草不安分的摇曳着身体。一棵棵红叶石楠,随风摇曳,沙沙作响,清新靓丽的在护城圩两边蔓延开来。真可谓处处是景,风景如画!看起来非常漂亮。
  江边东流港口码头上,“中国海事”几个大字就已先跳入眼帘,器宇轩昂。圩上很安静,几乎没有什么人。但记忆中码头上,人来人往,停靠着客轮,在码头等待客人上船过江,前往安庆与池州港,来往客轮上下船时,熙熙攘攘的人群,再也见不到了。远远地只听到那货运码头卸货的声音,轰隆轰隆,却不觉得刺耳。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东流港码头只有过江轮渡运车送人,没有了客运班船。东流港历来为江汉之门户,往来吴楚者必经之道。如今水上运输,跟不上陆地上的高速和高铁,江水流过的小镇,再也不需要客轮代步。唯有滔滔一江东流水,见证着东流古镇百年沧桑,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地吟咏那永不落幕的千古绝唱。
  我们沿护城圩向前走,转弯处看见这里耸立着宋代诗人辛弃疾的全身雕塑。基座上刻有《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词:“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关于辛弃疾与东流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美丽的传传,辛弃疾年轻时曾来过东流,结识了一名女子,留下了一段风流韵事,后重访不遇。曾经的爱情因时间和距离而不能长久,只不过是一场不合适宜的春梦。梦醒,人去,留一江春水付诸东流。
  我们继续前行,前面江边有一座小亭子,走近一看是菊江亭,晋时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常来此植菊。明弘治3年,东流知县进士杨季芳因敬慕陶渊明的高风亮节,得工部郎中毛应奎例纸六千易甓石,在当年先生种菊的故址,建起陶靖节祠(俗名陶公祠),并在护城圩临江处修建了一座菊江亭。护城圩在此将长江和七里湖隔开,每到秋冬季节七里湖干涸成一条河流流入长江,夏季潮涨时七里湖和长江就连成汪洋一片,这时渔民都会把船只停泊在七里湖里。
  在前方牛头山脚下的东流闸,将长江和尧渡河七里湖连接在一起。东流闸现在有二座大闸,外面的是东流新闸,里面的是东流老闸。东流老闸,几近变迁,完成历史的使命,静静横亘在尧渡河的末端。东流老闸建在尧渡河入江口,是为拒江倒灌,减轻尧渡河沿岸和七里湖区的洪涝灾害而建的一座节制闸。老闸共13孔,单孔净宽8米,浅孔单孔净宽5米,闸底高程浅孔为9.5米,深孔为8.5米,最大泄量约2000立方米每秒,防洪效益约为10万亩。
  在东流闸对面的牛头山上有一座陶公祠,这座祠为纪念东晋末年田园诗人陶渊明而建。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别号五柳先生,江西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据史志载:“东流本彭泽东北境,晋彭泽令陶潜菊所也。”陶渊明大约在公元406年任彭泽县令,那时东流是彭泽属下的黄菊乡,这里因濒临长江,空气湿润,又是一片低矮丘陵地,宜于木竹花卉的生长,尤以菊花为盛。每逢金秋时节,菊花应时开放,山丘田野,满目皆菊,黄澄澄、金灿灿的一片,空气中也氤氲着浓郁的清香。
  当时的县令陶渊明见这般美景、正合自己心境,从此之后,一有闲空就来东流赏菊吟诗,后来又在城南选了一处菊所,时常“日驻彭泽,夜宿东流”,把酒赋诗,借菊咏怀,前前后后写下了《九日闲居》《劝农》等诗篇。东晋义熙二年(公元406年)秋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余日,逢退督邮来县,须束带揖见,陶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来,折腰向乡里小儿!”乃自解印绶而去,回到故里,隐居田园,读书种菊。东晋时今东流地域属彭泽县,相传陶渊明辞官后,为避州、郡官吏的纠缠,曾乘舟下东流,隐居种菊。
  因此,东流留下了不少关于陶渊明种菊的传说。后人们仰慕陶渊明高风亮节,遂建陶公祠、菊江亭、爱菊亭等祀之。并传下“菊圃”。陈子《花镜》中说:“昔陶渊明种菊于东流县治,后因而县亦名菊。”宋朝初期,有人开始在菊圃,菊台故地修建菊江亭,陶靖祠等,纪念陶渊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将城内陶靖节祠移建于菊江门外牛头山。明末毁于兵乱。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重建。清以后,几经战乱,风雨剥蚀,年久失修,祠旁的菊江亭,文昌阁,太白书楼等建筑相继塌毁,仅陶靖节祠及四周短垣依存。
  我们沿着数十级石阶而上,迎面是一座徽派建筑,一栋三开间古朴典雅的平房便是陶公祠了,书有“陶公祠”三个大字的石质匾额赫然镶嵌在院门上方,周边是白墙黑瓦古色古香的围墙。院内松菊掩映,柳枝婆娑。这个季节虽难见曲径芳草绕宅,枝头鸟语蝉鸣,但透过掩映的苍松翠竹,似乎瞧见地下菊花一片。陶公祠始建年代无考,复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距今已有531年。占地30亩的陶公祠,后面的秀峰塔,均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翻阅史记方知,建此塔是为“增补文枢,更增秀气”。
  陶公祠,门朝彭泽县城方向而开,我们迈过厚重的门槛,进入院庭之后,一条石子小路直通内堂,路旁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菊花,把陶公祠装饰的古色古香。内堂里很安静,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陶公的雕塑,环视四周,墙壁挂满了他的作品。堂内记录有陶渊明的生平、所著诗词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陶公祠虽然规模不大,但是精致非凡,古色古香的厅堂与四周的菊花,让人心醉不已。祠左边是碧光粼粼的学湖;祠右边是烟波浩涉的七里湖。驻足祠门远眺,大江东去,波涌浪飞,轮帆穿梭,令人心旷神怡。
123
  审核编辑:韵无声   精华:冰斯语
【编者按】 往期编辑   韵无声:
看得出,阿光老师对老街文化颇为关注,所游即所见,所见无不摹写细致,悠远的古镇古街得以从历史里潇洒走出,我们从而窥得其犹存风韵。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