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风皖韵】东流古镇

作者:阿光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1-08-31   阅读:

  
  据《东流县志》载:“祠内四面通达,中为龛,供奉崐靖节神像,前设香案。祠前为厂亭,亭前为月台,宽广各数丈,周围垒砖为垣,台下两南为大门,阶级直上数十蹬。临江为坊,坊外丛植菊。祠亭门窗枋柱,俱涂丹青,规制壮丽、环境清幽。”隔岸云山斜暮里,远村烟树隐横渊:“虚无车马喧人境,剩有鱼媚客舟”。宋、元、明、清历代名流、学者、人前往拜谒者不乏其人,或吊菊圃,或谒陶祠,留下了许多咏菊尊陶章。明兵部尚书于谦曰:“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祠后面的一座秀峰塔矗立在东流镇南面牛头山上,其结构、外形与天然塔大致相同。此塔与陶公祠为邻,始建于乾隆24年(1759年)为候选刑部司狱金城捐资所建。旧县志载:“县学之脉,发自历山,少耸拔之势。虽东有迎龙亭,北有天然塔,柳堤外接,湖亭内峙,控引有情,若南关当学宫之巽,再峙一峰,培补文枢,更增秀气。金城因慨建浮图,立石甓砖,为方者六,为级者五,有彩笔干霄气象。”塔顶是“斗笔”装饰,顶形彩笔干霄,意在倒写天文。
  所幸的是该塔历经二百多年风雨和战火的侵蚀,外观虽然破败,但主体骨架依然耸立。1998年,政府拨款将它按原貌修葺一新,许多市县领导欣然题额祝愿。拾级而上,登临塔顶,俯视古朴的陶公祠,翠竹悠悠,菊花灿灿。远眺东流古镇,但见江流浩荡,楼房鳞次栉比,街道逶迤,隐约还能听到北面“纺织城”机器的轰鸣。站在高高的塔顶,抚摸着古老的塔砖,使人想到无论从它的外观造型还是从它的文化内涵来看都寄托着挺拔向上、安定祥和的美好愿望。
  从秀峰塔下山,我们来到东流镇北面的回龙山祝家矶上的天然塔,塔为砖石结构,共五层、六面,每层每面均开有一方门。塔高36.6米,基层周长22米,拾级登攀,可至塔顶。此塔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传说祝家矶原为活矶石,逐年向江心伸延,有阻截长江水道之危,须在矶石上建浮图,镇住矶石,以保江流畅通。邑人周鹏飞的祖母陈氏慨然捐资建塔。等到宝塔建成,恰逢邑人李承祚乡试中举。大家认为是天然盛事,便名之为“天然塔”。乾隆十年,陈氏又捐资在塔旁建成天然书院。
  天然书院原为纪念清官郭大士的祠堂,后渐变为佛寺。清乾隆九年(1744年),书院建成后,遂成为长江南岸高等学府。此后数百年间,天然塔和书院声名远扬,吸引文人墨客纷纷登临。据说,书院中供奉的佛像在动乱年代曾被沉入江底,后又被渔民从深不可测的江底打捞上来,颇有些传奇色彩。2016年恢复创立天然书院,广结四海书画名家、以文会友、翰墨飘香。书画展厅二楼回廊处,凭栏而立、极目远望:江面时有江鸥飞过,缓行的船如静止的画面,一江春水永向东流。
  告别天然塔,我们原路返回,来到东流古街,站在古街巷口的那一刻,一种历史沧桑扑面而来。古街依江而建。公开资料显示,东流古街,自唐代初步形成,后历经兵灾水毁,建筑形式虽屡屡变化,但街道却变动不大。现存的“十”字形老街位于古镇的西南隅,拥有房层300余幢,鳞次栉比。东流老街全长1217米,其中东西街道长858米,南北长360米,路面宽3至4米,麻石条路面,房屋均为砖木结构,青瓦白墙的马头墙,大部分是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徽派建筑。素有“青砖小瓦马头墙、朱角飞檐鱼悬梁”之誉。
  明朝时东流有比较大的发展,东流老街市面已具相当规模。万历元年(1573),县令陈春相地形,度高下,始筑县城。据县志记载,城积方三里半(实地勘察有五里半),围约四里,东西径约一里弱,南北一里强,高一丈七尺,厚一丈五尺。城五门,门各有谯楼:东名迎曦,南名历山,西名菊江,北名瞻极,西南名通津。此时,县内大兴土木,整修古迹,保护名胜,并在县内设置兵防、驿站,民房、民居、庙宇、祠堂广为兴建。崇祯年间(1628—1644),知县许茂莘增高城墙三尺,知县张云翚筑土城于外。
  清顺治初,因城久倒塌,知县苏宏谟重修。雍正七年(1729),东门续塌,知县陆培捐修。乾隆九年(1744)建天然塔,二十四年(1759)建秀峰塔、四十二年(1777)修建秀峰书院,在城内同时整修、移建学宫、书院、菊江亭等古迹。乾隆至嘉庆年间,县城先后重修5次,后毁于战乱。1958年10月,根据当时发展形势,原安庆地区决定将东流、至德两县合并为东至县。东流县部分人员分流到东至、安庆、岳西、铜陵等地。1959年5月15日,东流至德两县才正式合并为东至县,东流遂成为东至县的一个滨江重镇。
  东流古街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留着古朴沧桑,198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区。老街道路狭窄幽深,曾经繁华的商铺镶有木门板。幽深的老屋门前,有的墙面上依稀可见上世纪的红色标语。街道少有车辆的喧嚣,不见城市的繁华与污噪,空气清新迎面扑来,偶有行人从身边过,一脸微笑,仿佛邻家相识,很自然地点头回应。东流老街是历史的守望者,它无声又深刻地记叙着历史的变迁,穿行在幽长的老街,映入眼帘的是斑驳的老墙和台门。斑驳陆离的沧桑尽在其中。
  古街的民居大多建于清末民初。与古镇的历史相比,虽为时不长但每走一步,似乎感觉都是踩着一个个悠远的故事。据街上的居民讲述,古街的样子是一年不如一年,原本古街上全部都是老房子,随着岁月的变迁,一些老房子年久失修,已经坍塌,现如今已经变成了菜地。如今,古街越来越老,街上的老房子也一年不如一年,但从老房子的格局与风貌中,也不难看出古街当年的辉煌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东流古街曾历经过几次重大变故,但老街依然保持着江南小镇古朴和幽静的风貌。
  走在古街上,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的热闹,由于街上少有人来往,显得有些清静与落寞。街上的人家几乎都把门开着,有的居民在家门口种了些许植物,一棵三角梅沿着柱子攀爬至房梁,开出美丽而娇艳的花朵。从此处经过的路人,都忍不住停下脚步,拍上两张照片。东街的老双井(双水井连社一起),南街的老城城墙,北街的金家大屋,西门城外的桥头安。一座残垣断壁的屋顶瓦楞间,碧绿的青苔恣意横行,几朵招摇的的野菊花随风摇曳着。灰暗斑驳的老墙头,爬上了不甘寂寞的小草,倒让死气沉沉的老屋显出了勃勃生机。
  为抢救性保护这些历史建筑,还原旧有的历史面貌,东流镇政府整合现有资源,依照“修旧如旧,修旧亦存其真”的原则,对所有的老街立面进行维修,将老街8户具有代表性的房屋按修旧如旧的模式给予修缮。在老街的两个入口新建了“千年古镇”、“大江东流”牌坊;学湖路护城圩“菊江亭”落成;建成陶公祠、老菜市场两个休闲文化广场,墙体镶嵌历代名人、东流八景图、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词;对姊妹井、汲福井景点给予围栏修护。
  长江路、陶公路、学湖路等醒目位置绘制了名胜古迹、移风易俗、好人榜、法治文化等文化长廊。花戏楼、戏迷俱乐部、文南词会馆先后投入使用;在“东流戏迷俱乐部”门口,遇到一位坐在椅子上针织演出服的女老师,我们交谈得知:这里常常排练黄梅戏和民间稀有剧种文南词和傩戏。平时节假日或闲暇的时候,戏迷俱乐部的一些群众演员便会上台为古镇的居民或游人演出,传播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精彩纷呈的演出成为东流老街的一张文化名片。
  重新修建的古街,保留了传统徽州建筑风格,留存着诸多历史遗迹,金家大屋就是其中之一。该建筑座落于东流老城区解放东街11号,坐南朝北,第一进平方三间,大门面对街道。两扇木质镶铁皮大门上用铜钉组成一副对联:上联是“五风十雨皆为瑞”,下联是“万紫千红总是春”。大门下有一对青石础座,长约80厘米,宽高约45厘米。此为门房。第二进是楼房。当年号称官厅,是房主人会见各地来访的官绅之处。现中间为厅,两边各两个房间。左边有木扶梯,楼上铺朩板,两边同样有四个房间。
123
  审核编辑:韵无声   精华:冰斯语
【编者按】 往期编辑   韵无声:
看得出,阿光老师对老街文化颇为关注,所游即所见,所见无不摹写细致,悠远的古镇古街得以从历史里潇洒走出,我们从而窥得其犹存风韵。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