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凉风云》第53章:攻打高昌,张骏经略西域

《五凉风云》卷十:开疆拓土(1)

作者:相也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21-08-06   阅读:

  
  
  西域长史、关内侯柏顿首顿首:
  阔久不知问,常怀思想,不知亲相念便见忘也。诏家见遣,来慰劳诸国。今奉台使来西,此月二日来到海头,未知王消息。邑邑!天热,想王国内大小平安。王使回罗复,从北虏中与严参事往,想是到也。今遣使苻大往,想闻通知消息,书不尽意。
  李柏顿首顿首!
  
  这份信当然不是李柏亲自写的,也不是定稿,而是李柏命手下书吏起草的底稿。定稿的话,早送走了,要不在焉耆王手里,就在张骏手里,不可能留在楼兰,被千年后的日本人挖走的。李柏的手下临文把笔,边想边思,为把意思表述清楚,准确,还要表现得特别轻松,不让焉耆国王龙熙,心生歧义,引起警觉,十分认真仔细,反复斟酌措辞,连续起草了两稿,李柏都不满意,在第二稿上修改了多处,又让手下书吏起草了第三稿,李柏还是修改了几处。一句“哎哟,今天这鬼天气真热啊,想王国内上下大小都平安吧!”才觉得把慰问焉耆王的意思轻松而不露痕迹地表达清楚了。
  这份信,就是当年震惊了世界考古学界著名的《李柏文书》。可惜,这宝贝不是中国人发现的,现在也不在中国人手中。因为它是一个名叫橘瑞超(1890--1968)的日本人发现的。橘瑞超是日本净土真宗本愿寺派僧侣、著名的佛教遗迹探险家,在新疆近代史上也是大名鼎鼎。1902年,他被日本净土真宗本愿寺派往西域考古探险家,发现了这件宝贝,震惊世界,名声出尽。
  在西域探险挖文物这件事儿上,当时的日本人,属于赶末班车的,因为斯坦因、勒柯克这些人都已经把该挖的地方都挖了个遍。能带走的,都带得干干净净了。不过日本人倒不气馁,先是从斯文•赫定这些人身上索要到楼兰古城等地方的地理坐标,了解情况,然后直奔新疆而来,到了新疆后,反正欧洲人走过的地方,自己再扎扎实实走一遍,拾遗捡漏。但是,橘瑞超这个18岁的小和尚运气却出奇的好,在楼兰故城,斯坦因前脚走,橘瑞超就后脚进,硬是在斯坦因已经掘地三尺的楼兰,发现了《李柏文书》。所以当后来橘瑞超向世界公布《李柏文书》的时候,斯坦因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漏了这么重要的一个东西,肠子都青了,恨不能以头抢地、自挖双目。
  而《李柏文书》,所书写的内容,恰恰与李柏攻打高昌,平定赵贞有关。《李柏文书》的出土,只所以震惊了世界考古学界,原因也很简单,首先是晋代的纸质文书,能在今天完好出土确实罕见,而更重要的是,李柏是史书上有名有姓的人物,能出土发现他的实物。真让人有切切实实的历史穿越感,所以说是“前凉惟一有史书可证的重要人物的文书遗迹”,意义十分重大。它的发现,直接证明在公元328年时,楼兰古城就有华夏汉人重兵把守,给西域版图在历史上的归属提供了非常强力的证据。国家写关于新疆问题的白皮书,新华社发稿时,都离不了这件著名证据。
  李柏写好信后,就派遣信使苻大,将信送往焉耆。但为保密,李柏在信中一直没有点明赵贞的名字。但在文书底稿残片中,倒是留下了赵贞的字,叫“旦阳”,这可是正史中没有的。严参事到达焉耆,代表前凉国慰问,李柏很快得到了焉耆国王的支持,就率兵出发,正式进军高昌,讨伐赵贞。平叛之前,李柏向赵贞讲了他从姑臧带来的张骏的政策,张骏以赦免其罪为条件,劝其收心归服。李柏希望赵贞抓住前凉王朝给予的优待机会,自愿归服,免得兵戎相见。
  没料到,赵旦阳(赵贞的字)十分狡诈,口头答应诚服,稳住了李柏,心里却怒了,老子想谋反不假,但还没公开谋反,造成事实,只是切了切香肠,你就来攻打老子来了,干脆明人不做暗事,公开反了。诚服,是为麻痹李柏。在李柏放松警惕时,赵贞来了个突然袭击,令李柏措手不及,兵败高昌。赵贞打败李柏,令赵贞手下群情振奋,开始在反叛前凉的路上狂奔,正式切断了前凉与西域通商的道路。
  
  3
  李柏兵败高昌,只好灰头土脸的到了姑臧,向张骏请罪。
  朝议时,大臣们异口同声,请求张骏判处李柏死罪,“请诛之”。
  张骏认为不可,对众臣道:“李柏罪该万死,但眼下霸业初展,正是用人之秋,孤以为诛杀之策不如怀柔之策。吾每以汉世宗之杀王恢,不如秦穆之赦孟明。”
  大臣们不知“造谋”之计出自君王张骏,都认为是“柏造谋致败”,才导致赵贞公开反叛。所以,这次征伐高昌失败的责任,应有李柏一人全担,不斩杀李柏,不足于平民愤。张骏当然不能说那“造谋”之计出于己手,更不能顺众臣之言,冤杀了李柏。为掩盖造谋真相,在众臣口中救下李柏性命,张骏语重心长,引经据典,借口霸业之初,用人之秋,“诛杀之策”不如“怀柔之策”,引用了一正一反两个典故,证明汉武帝诛杀王恢这件事,不如秦穆公赦免孟明那件事,要来得明智。大臣们听了张骏这一番道理,倒也挑不出毛病,都钦佩张骏宅心仁厚,胸怀宽大,心悦诚服。
  张骏遂赦免了李柏的死罪,从轻处分。
  但是,这次赦免了李柏,下次呢?再遣张柏、王柏、吴柏率兵打仗,若也都损兵折将,吃了败仗,还要求依例赦免减刑,不担责任,他张骏该怎么办?他上次赦免韩璞,自己担了全责;这次赦免李柏,是因自己“造谋”之过,只是用秦穆公的故事掩盖过去了。万一以后真出现那样的局面,张骏赦与不赦,都就难了,赦,与法无据;不赦,又难服众。就会导致法不治众的局面出现。还是张骏聪明,为不露“造谋”破绽,与其欲盖弥彰,不如改革刑法,以此为契机与开端,下令减刑,为日后堵塞漏洞。
  但张骏下令减刑的时机与地点,并没有选择在朝堂上郑重其事地进行,而是在新乡搞了场大阅兵,检阅完兵马,又到北野狩猎,趁机讨伐并大破轲没虏时,张骏才下令境内说:“古时候鲧被处死而禹却兴起,春秋时卻芮伏诛而卻缺却被重用。这就是为何唐帝(应是夏帝)得以消弭洪水灾害,晋文公得以成为五霸之一的原因。法律规定犯死罪的人,他们的亲属不得在朝任职。现在取消这一规定,但不宜在姑臧城担任戌卫、宫内担任宿卫。”一句话,以后官员犯了死罪,再不株连亲族了。这一法律的修改,也为第二次任命李柏为西域长史,埋下了伏笔。
  原来,汉魏旧律规定,有父母犯了死罪,其子女“禁锢”之条,晋初定律令,已取消“禁锢”条,但因凉州偏远,并未依照晋令执行。张骏借李柏事予以改定,除带有“轻刑”用意外,也是为了笼络众官,凝聚人心,还表明前凉也在推进法制。由于这个法律改定,对凉州官僚阶层及其亲属有极大的好处,而休众息役,也有益于民生。便得到了众官僚的拥护。
  张骏的这次“减刑”动机,并不是为了真正给官员及亲族减刑,而是为了掩盖他“造谋”之事实真相,并为以后设堵。所以,减刑之法只实行了几年,张骏觉得众臣们大概都忘记那档子糗事了,就想在百姓中重新恢复“严刑峻法”,考虑加严加重对百姓的刑法和制度。334年,当霸业己成,张骏召集群僚在闲豫堂议政,又讨论“严刑峻制”的问题。大多数属臣,还真忘了李柏“造谋”之事,或者没谝清前次“减刑”与这次“严刑”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都觉得可行。
  但参军黄斌觉得不可行,进言道:“臣没见到可行性。”
  张骏问:“卿为什么觉得不可行呢?说说其中的原故。”
  黄斌答道:“法制之所以能够加强国家的管理,使风俗纯朴,让社会公平,关键在于法制一旦确立,就得全民施行,法制不在于宽严,而在于上行下效,不可高低不平。如果当政者和其亲属不遵守法令,法令再严也没有用,所以行不通。”黄斌的话,其实也有些罗嗦,核心意思是,你下令制定法律,对官员及亲属“减刑”,却对平民百姓“严刑”,官员轻,百姓严,法律面前,人人不平等,这样的法制,怎么能行得通呢?
123
  审核编辑:闲言碎语   推荐:闲言碎语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闲言碎语:
从“造谋”到平乱,再到建立郡县,又有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制服,剩下的就是发展了!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