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凉州》第14章:抚驭鲜卑,打造凉州铁骑

《凉国春秋》卷三:经略凉州

作者:相也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21-05-27   阅读:

  
  张轨经略凉州的方针和目标是“尊晋攘夷”,“保宁域内”。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建立一支强悍的军队。“凉州之乱”,只所以乱了三十年,就因为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护老百姓的劳动成果,生命安全。凉州自古有尚武之风,汉代以来“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士风壮猛,便习兵事”之风,到东汉末,至西晋,已大大衰弱了。强军,一可顺应民心,使“性好习武”的“凉州人”有事做,守本份,不胡闹;二可安抚羌胡和流民,使少数民族和流民有出路,有饭吃,与汉人一样,活的有点尊严。但是,号令发至各郡县,积极动员百姓参军时,百姓兴致却不高,应者寥寥。
  司马宋配认为,根源在兵制上。其时,晋朝凡为兵者皆入兵籍,单独立户,不与民同。父死子继,世代为兵。士兵家属集中居住,士兵及家属的社会地位却要低于郡县民户。为扩大兵源,政府往往还谪发奴僮与罪犯为兵,充任军队。凉州实行的也是这种单一“世兵制”,依然延习曹魏时期的屯田,后世西魏隋唐时期的府兵,明朝的卫所,都与此异曲同工。都是选取军户,世代为兵,政府分给田地,闲时务农,战时为兵。
  这种兵制,存在着三个致命的弱点和问题:
  一是无地位。兵士军户社会地位低于郡县民户。当兵本是保家卫国的高尚事,但过去州府征兵,不是招罪犯、流民、奴仆,就是抓兵,见羌胡抓羌胡,见鲜卑抓鲜卑,强征强抓。如此一来,兵户与奴仆和罪犯为伍,与贼为伍,社会地位能高到哪里去呢?有什么荣誉感呢?于是,民间就有了一句话:“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后世的社会,兵源都是普通民众。别说犯过罪的人不能入伍,直系亲属中有犯过罪的都不行。
  二是无战力。将士军事素质千差不齐,战力不强。这种兵民一体的世兵制,闲时务农,战时召集,压根就没有统一操练的时间,兵士素质自然千差不齐,怎么有战力?朝廷给予将领兵符调令,官府发给士兵武器盔甲,士卒自备口粮。如此出征,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互不了解。此种军队,保境安民或许尚可,然而出征在外,战必胜,攻必取,却是不可实现。
  三是无保障。这种兵制,不考虑民户人丁,有的全家,只要有男丁,全被征去当兵;有的独子民户,只有一个男丁,也被征去当兵。如此一来,一旦发生战事,兵士出征在外,好多军士家中老人、妇女、孩子就无人照料,田地就无人耕种。就如现在的年轻人出外打工,家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模一样。将士们身负后顾之忧,人在前线,心在后方,又怎么能安心上阵杀敌,建功立业呢。
  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胜仗,保护一方百姓呢?
  张轨采纳了司马宋配的建议,实行“正副兵制”。正兵,就是在军中选少量精悍之士,或在羌胡鲜卑中择优选录骁勇善战者,组建成凉州精锐步骑,兵士就是兵士,闲时也不务农。就如现在的职业军人,闲时操练,战时征战。将吏领兵,同吃同住,袍泽之间交情笃厚。上下一心,不论守土,抑或出征,此等锐卒确可战必胜,攻必克。副兵,就是把招到的其他兵士,编为辅兵,农忙时参与农事,农闲之时操练。若敌来犯,与正兵一同守土御敌。出征之时,正兵主战,副兵主辅,从事为大军押运粮草等后勤保障工作。待得战事紧急之时,辅兵亦可编为正兵,上阵杀敌!
  然而,此种军队,不管正兵副兵,兵士家庭的后顾之忧,依然无法解决。再者,正兵不参与生产,所需粮草武器盔甲器械,乃至牛马畜力,以及士卒养家糊口所需军饷,甚至于战殁之后官府应发抚恤,均出自国库税收。如此一来,养兵多,则国库不堪重负。养兵少,则无力保境安民。
  随调整具体征兵办法,选取正兵,不选独子,家中只有一男丁者,免除军事。家中壮年男丁有二三人者,抽一人为正兵。男丁四人以上或再多者,抽一人为正兵,一人为副兵,必须保证家中有男丁,从事生产,照顾老少。如此一来,即使正兵、副兵都出征在外,家中老人及田地,都有人照料,田地都有人耕种,征收军需粮草就有了保证。将士们便可免除后顾之忧,上阵杀敌,建功立业。不管汉人,还是流民,鲜卑,羌胡,都一视同仁,按“正副兵制”实行。让少数民族,与汉人一样有尊严地参军,有尊严地生活。
  这就汲取了以前“凉州之乱”中朝廷对羌胡民族“不善抚驭”的教训。张轨从抚驭入手,联合凉州四部鲜卑,收编俘虏的鲜卑余部,吸收其他民族中骁勇剽悍之人,组织成了驰名天下的“凉州胡骑”,厉兵秣马,严加训练,成了一支训练有素,战力极强、驰名天下的职业军人。平时保境安民,耕田种地,战时南征北讨,勤王护晋,威名远扬的一支骑兵队伍。
  从此,“凉州大马,横行天下”。
  张轨创建的凉州军团,规模有多大,史书没有明载。但从张轨后来几次大的勤王使晋,派兵保卫晋廷中央、讨伐地方叛乱的兵力上,可以估出个大概。305年,张轨派汜瑗率兵两万兵力讨伐韩稚。308年,为辅佐秦王司马邺,派宋配率步兵骑兵二万,直抵长安,护卫天子,还说有五万步骑兵随时待命,络绎进发。309年,张轨命令张寔、宋配领步兵、骑兵三万余大军南下西平,讨伐曹祛。仅从这几次派兵中,保守估计,经过张轨几年的励精图治,发展兵力,凉州军团不下十万。这还不包括各郡县的地方武装。其中,联合凉州四部鲜卑建立的“凉州胡骑”不下五万。不然,凉州仅有三五万步兵骑兵,一次勤王就都派出,导致地方空虚,无兵守护,就犯了兵家之大忌。这为保卫凉州全境安全,让百姓安心生产,有充足兵力勤王,保卫西晋中央,奠定了坚实的军力基础。
  宋配平定河西鲜卑叛乱,斩杀若罗拔能,俘虏的十余万鲜卑人,为张轨建立“凉州胡骑”提供了充足的兵力保障。但剩下的几万鲜卑人如何安置,深层问题如何解决,难题又摆在了张轨及宋配面前。宋配明白,如果安置不好,又是未来的隐患。历史上众多的教训就摆在眼前。不论是汉朝时期的匈奴,还是现在的五胡,以及后世的柔然、突厥、吐蕃、回鹘、契丹、女真、蒙古。农耕文明的中原政权在与这些游牧民族打交道的过程中,始终不乏那些降而复叛的鲜活例子,无非是中原强盛时期,四周诸夷尽皆归附,无不极尽谦恭。而中原若遭逢内乱,国力削弱,无力再起强兵威服四方之时。这些游牧民族无疑又会瞬间在野心家的带领下,起兵反叛。使得中原政权本就糜烂的时局更加的难以收拾。
  西晋中央歧视少数民族,不把少数民族当人看,边任的晋将“不善抚驭”,“或以狙诈,侵侮边夷:或干尝啗利,妄加讨戮”,强征鲜卑兵,或掠沦为奴婢佃客,同时还要鲜卑多缴赋税,导致与“羌戎不和”。这种民族政策怎能使河西鲜卑不心怀怨结,又怎能不让他们奋起反抗呢?西晋末年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根源就在于此。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少数民族与地方豪族的土地矛盾。河西鲜卑虽是马背民族,但在马隆平叛后的十年,已在湟水流域学会了农耕生产。但土地上只要能长庄稼,有粮可收,有利可图,有税可夺,贫苦人的草场和土地,就渐被豪族霸占垦种,赋税又重,只得再次起来反抗。
  所以,“凉州之乱”是以河西鲜卑秃发氏为首,联合匈奴、羌族等河西民族,共同反抗西晋民族压迫的起义。从民族角度说,秃发树机能是杰出的河西民族领袖。他领导的“凉州起义”,虽然对河西社会经济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甚至造成“河西荒废”的局面,但正面又促进了河西诸多少数民族的团结与融合。从生存角度说,人无饭吃时,争抢,就不是道义的问题了。凉州本就不是汉人的天下,自汉武帝开通河西后,虽然经济发展,汉人的日子过的舒服,但少数民族一直处于被边缘化、歧视化的地位,不能与汉人那样有尊严、有草场、有耕地的生活。而凉州这块地方,太是水草丰美,土地肥沃了,是老天恩赐他们的家园。故在少数民族眼中,是汉人掠夺侵占了他们的土地。他们中,不管匈奴还是鲜卑,只要号召起义,夺回自己的地盘,便是正义,必响应者众。
12
  审核编辑:闲言碎语   推荐:闲言碎语

上一篇: 《 乾坤大象天柱山

下一篇: 《 外滩气质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闲言碎语:
“有思想的政治家”很精确的形容了张轨到达凉州后的政绩。先有解决难民的安置,后有打造凉州的铁骑,张轨步步稳健,循序渐进,用智慧以及思想,将一方凉州打造的繁荣富强,于古于今,都可谓好领导,好干部。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

  • 落叶半床

    “张轨和宋配就站到了解决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历史高点上,一个地方官僚的身上,从此出现了有思想的政治家的色彩。”尤其难得。

    2021-05-27

    回复

  • 闲言碎语

    军队对一个国家来说太重要了,说话的硬气程度就取决于军队的强大程度!

    2021-05-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