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凉州》第12章:安置难民,大铸凉造新泉

《天下凉州》卷三:振兴凉州

作者:相也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21-05-24   阅读:

  
  张轨来到凉州,吉人天相,老天爷帮了大忙。
  从301年到305年,连续五年时间,京都洛阳祸患不停,但凉州境内风调雨顺,除河西鲜卑两次叛乱,被很快平定,再没有发生战乱。地方豪族耕地众多,牛羊成群,富得流油;普通百姓勤耕务农,粮食连年丰收;张轨保境安民,辛勤治理凉州,使凉州经济迅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高门大姓其乐融融。这种盛景,自然惹得中原百姓羡慕。
  史书就说:“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
  所以,“八王之乱”开始后,中原大乱,天灾人祸叠加。洛阳及中原高门大姓、豪族贵戚,各级官员,大批“衣冠南渡”后,普通官员、仕子、百姓无力去江南,就一批一批,拖家带口,向凉州涌来。在通往河西的漫漫长路上,到处是背井离乡的流民,战事中逃亡的残兵败将。这种悲壮的人口迁徙场景,被历史学家描述为“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其中,流入武威郡、敦煌郡、酒泉郡的最多。难民眼中,河西这地方,简直是人间天堂,那怕靠乞讨度日,也会很好地活命。但是,难民来凉者“日月相继”,很快给地方政府的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成了影响凉州的最大隐患和不安定因素。
  难民问题一日不解决,凉州一日不得安宁。
  首先,土地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张轨威名响遍中州,慕名而来的中州人和难民也越来越多。有流民百姓,还有很多世家大族,宗室子弟,豪门望族,宫廷技师,天师高僧,儒仕商贾。境内大量土地本就集中在豪右地主手里,农民与地主占有土地不均,避乱迁入河西的西晋官吏又要加入豪右地主行列,成为新的土地兼购者,导致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剧。
  张轨明白,从豪族地主手里调剂土地给流民,无疑要动豪族地主的奶酪,引发豪族地主的不满,这事太难了;而不调剂,大量的流民无土地,就会沦为豪族地主的奴隶和长工,受尽地主的压榨与剥削,又会引发流民的不满与闹事。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即不动地主的奶酪,又能使流民得以妥善安置。这个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新开郡县。这些难民,安顿好了,就为凉州储备了一大批人才,是图谋凉州的宝贵财富;若安顿不好,便会引发另一波社会动乱问题。
  其次,难民问题牵扯到国家的安危。这是有前车之嫌的。当年中原大难,中原60万难民流入蜀地,却遭到益州等当地州郡官员排斥,不但不安置难民,还以人多地少、无力救难为由,拒绝流民入蜀,引发流民起义,在流民首领李氏率领下,一路攻城掠地,把西晋地方势力打得落花流水。到304年,李雄自称成都王;306年,李雄称帝,国号大成,建立成汉政权,正式从西晋分裂了出去。成了五胡十六国第一个独立的国家。这样的情况,做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忠于朝廷的张轨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他汲取蜀地教训,把难民安置问题,摆在了重要位置。中原来的难民,都是汉人。而凉州各郡县中,有的郡县旧时收留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还有很多,基本处于“与汉民杂居”的状态。之前,河西鲜卑叛乱三十年,核心问题,就是汉人与少数民族的矛盾,人地矛盾,资源不公,地位不公。汉人高人一等,少数民族低人半截。再把中原难民安置到郡县,不免会动了少数民族的奶酪,再次引发少数民族与流民闹事等矛盾,那就后果不堪设想了。但数量这么庞大的难民,凉州原来的郡县不能安置,总不能让流民流落荒野,必须开辟土地,新增郡县,建设住宅,对他们进行妥善安置。
  解决两大矛盾和问题的妙法,都是新开郡县,张轨心中有数了。
  西晋永宁元年(301年),张轨一到凉州,一手抓镇压鲜卑叛乱,一手抓中原难民安置。他上奏朝廷的第一个奏章,就是谏言从空闲地域众多的郡县,划出一部分,另立郡县,专门安置难民,这样可以避免很多矛盾。特别是能够避免新来汉民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矛盾。朝廷一看,张轨的建议,很不错,完全汲取了蜀地对待流民的教训,很快就凑准了。
  一是设置武兴郡。从武威郡中分割出一部分,在姑臧西北新置武兴郡(今凉州区永昌镇),下设武兴县、大城县、焉支县、襄武县、晏然县、新障县、平狄县、司监县等七县,治所晏然,全部用于安置流入武威郡、张掖郡一带的难民、流民和逃亡军士及官员。史书上的话是“上表请合秦雍流移人于姑臧西北”。这些地方,别看土地空旷,但都是上上之地,土质肥沃,只要翻犁疏松,除去杂草,当年就能长出庄稼,就能缴够田租,吃上粮食,填上肚子。
  二是设置晋昌郡。从敦煌郡中分出宣乐县、伊吾县、冥安县、渊泉县、广至县等五县,从酒泉郡中分出沙头(即池头)县,又另立会稽、新乡两县共八县,增设晋昌郡。治所冥安(今安西县东南),专门安置流入敦煌郡、酒泉郡一带的流民。这些地方,虽然沙漠多了一些,一片一片的绿洲,连不成势头,但只要引水打坝,开垦耕种,也是养人的好地方。
  张轨一次新置2郡15个县,使凉州行政区划由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划定的9郡48县,增加到11郡67县(包括后来另设的4县)。张轨用新设的15个县,专门安置中原难民,可想而知,逃往河西的难民队伍有多庞大。这对稳定凉州,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时的河西,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新设的每个县,安置的难民,少则几百户,多则千来户。用专郡专县安置、管理,大大节约了行政成本,方便了流民迁移与地方管理。这样做的好处,是汉民相对独立,不与少数民族相混杂,从根子上减少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不至使难民一事,郡郡管,县县抓,分散主政精力,勤耕家事。
  但对当时来说,这是一项庞大的移民工程。登记,造册,派遣,安置,分地,建房,管理,样样都是细话,又是重活,容不得半点马虎。凡来逃命逃荒者,能吃上饱饭,就是最大的梦想。难民们人人都很吃苦,再加中原人农耕技术发达,有的还识文断字,人勤奋,天帮忙,一两年就解决了温饱,过上了安居生活。反过来,生活安定后,中原难民还帮助凉州本地人教会了一些新的农耕、纺织技术。中原流民大量迁徙到河西,对河西经济的开发,对前凉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带来了积极地影响。
  张轨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姿议典则”的官僚。他是汉族出身,对中原来的汉人,自然有同情之心,爱惜之情。他一心安置难民与当年蜀地拒绝流民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取得的效果,也成了完全不同的走向。蜀地用“堵”,导致流民起义,分裂了国家;凉地用“疏”,妥善安置流民,维护了国家统一。张轨的这种良苦用心,就体现在了他给两个新置郡守的起名上,“武兴”者,寓意“武威兴盛”;“晋昌”者,取意“晋朝昌盛”。即希望地方农耕兴盛,百姓安居乐业,也希望西晋永远昌盛。寄托了张轨对凉州、对国家的美好愿望。
  在安置难民的过程中,张轨很快意识到凉州这地方水太深,经过汉朝历经图治,窦融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地方豪族势力强大的不敢想像。而且,凉州这块肥肉,虽然经过东汉末以来的战乱,和这场长达三十年的鲜卑叛乱,元气大伤,底层的贫民水深火热,但凉州的土地依然是肥沃的土地,牧场依然是丰美的牧场,地方高门大族势力依然云集。离开这些地方土著的势力,根本就玩不转凉州。
  他来凉州四年,经过深思熟虑,以“尊晋攘夷”为方针,以“保宁域内”为原则,经略凉州的政治方略虽已成熟。但要将之落地见效,让凉州人彻底服气,首先必须实行“拔贤才,强政权”的政策,建立一支强大的军政力量。再说,经过四年磨合,他虽基本融入了凉州这个高门大族云集的著姓社会。但融入是一回事,干事是一回事,要想在著姓社会干成事,必须仰仗地方世家大族支持。所以,还必须把“拔贤才”的立足点牢牢放到河西著姓一边。四年里,张轨围绕“拔贤才,强政权”的政策,先后做了三件大事,管了一次闲事。
12
  审核编辑:闲言碎语   推荐:闲言碎语

上一篇: 《 相遇五女山

下一篇: 《 膜拜鹤山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闲言碎语:
使一国兴盛,平定战乱只是初阶,凡领导者定将勇谋俱全。凉州城从烽火战乱到繁华领先,是有天意,但更多的是决策的正确!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