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风(下)

作者:相也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0-07-13   阅读:

  
  “王杖简”的内容更丰富。既有尊老养老、高年赐王杖的明确命令,也有减免老弱病残者的刑罚、赋税徭役、抚恤鳏寡孤独废疾之人的具体法规。手扶这根王授的拐棍,可以随便出入官府,不用下跪,不用迈小步疾走;可以在天子道上行走,在市场上做买卖不收税租,触犯刑律可以不起诉。百姓望之,犹如持节,必须礼让。若有对授杖老人谩骂、殴打者,比照大逆不道罪弃市。
  有了这根鸠杖,乡下老人倍受尊重,没人敢欺负。不孝顺的媳妇们看着公公不顺眼,也得看看公公手上的那根鸠杖。乡下邻里们有了矛盾,请持鸠杖的老人前来调解,如同请了天子的令牌,矛盾很快解决。一根鸠杖,不但成了老人们尊严的象征,还成了调节民事,改善民风,抑恶扬善的法器。
  遇到真正欺负老人的,那就依法严惩。比如,汝南郡男子王安世,凶恶奸诈,一次击打了持鸠杖的老人,并折断了老人的鸠杖,被判处弃市之刑。同样,对执法犯法者,更严刑惩处。南郡亭长司马护,一次擅自传诏持鸠杖的老人,并对其进行捆绑和拘留,也被判处弃市之刑。这些命令、法规和惩处实例,即生动体现了儒家宽厚仁政的思想,又对破坏儒家伦理秩序者毫不手软,严厉惩处。既有力提高了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又保障了老年人权益,维护了老年人尊严。
  有了这样好的保障政策,社会风气自然大为改观,儒家伦理秩序成了人人遵循的优俗良序。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老人们的生活,自然变得闲适,安逸,自在,洒脱。
  农闲无事,老人们相聚一起,三五成群,或聊闲天,或喝小酒,或玩博戏。那个时候,到处风行博戏。博戏又称六博,即“投箸行棋”。其玩法为两人轮流掷骰行棋,以获算筹多者为胜。这是一种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市井商贾,都比较热衷的娱乐活动。若嫌枯燥,可添点筹码,当个小赌博,玩玩输赢。就如今天的凉州老汉们喜欢挖牛九,下象棋一样。老人们闲娴无事时,都喜欢下上一盘,争争胜负,赌赌输赢。一日的时光,就悠哉地过去了。这样的老人生活,不是信口开河想象出来的。武威磨嘴子汉墓还出土了一件彩绘木雕六博俑,将两位闲逸老者专心对弈的场景永恒的雕刻了下来。
  暖阳下,两位老者,穿越千年时空,相向跪坐,专心博戏。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两人均梳着椎形的发髻,身着黑白相间色右衽交领长袍,墨绘五官、发髻、胡须、衣领、袖口。棋盘上绘出黑底白色“规矩纹”。左侧男子似乎下了一步好棋,神情得益地注视着对方,右手自然地平抚在膝盖上,左手平举,伸直了手掌,似乎在催促:“呔!你个老贼,快出,该你了!”右侧男子并不理睬,左手轻轻拄地,右手拇指二指捻着长方型棋子,眼神盯着棋盘,似乎有些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正在苦思冥想着如何一棋致胜的奇招。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静了,静得就剩了两个下棋的老凉州,老玩童。
  周围若多了观棋的人,场面就更热闹。灵台出土的一组汉代铜质博戏俑,也佐证了凉州老人下棋时的安逸神态。四个中老年汉子相向跪坐,身着高领长服。其中两人头挽发髻,二人以宽巾裹头。四个汉子,坐姿各不相同,形态各异。一个笑的前仰后合;一个垂臂塌肩;一个袒胸露膊,似在伸手探取棋子;一个屈腿斜身,默然而扶膝静坐。四个汉子,面部表情亦是各异,刻画细腻。他们或喜笑颜开,或严肃面对,或凝神沉思,或略显闲愁,神态活显,精彩逼真。
  这情景,想必是遇到了一步精彩的妙棋。那专注人的神情瞬间的精湛雕塑技艺,与凉州的两个老玩童一模一样。艺术家们超高雕塑水平,已高得令人仰望。如果没有汉宣帝年七十赐王杖的制度,没有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气,人人生活在饥饿与不安之中,汉代老人闲适、安然、洒脱、自在的神情,就不可能存在。正因为汉朝的凉州,老人们这样悠哉的生活场景很普遍,不论城里,还是乡下,老人们欢快、开心的表情,幸福、安然的神态,早已刻进了善于观察生活,雕塑水平高超的艺术家的脑海,才能把最精美的瞬间,最传神的表情,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雕塑中。
  
  七、医风
  
  汉朝的凉州,儒学发达,中医医术亦很高明。
  凉州人留下的“武威医简学”,早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第一医简。
  这一绝学的问世,就因汉代的姑臧城,有一位有名的老中医。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考清他姓甚名谁,也不知道他是来自中原汉人的后裔,还是土生土长的凉州人,但他的根早已扎在了凉州。这老中医,是一位享受过汉朝鸠杖待遇的老人。而汉朝老人七十授王杖制度,实行于汉宣帝执政(前73----前49)之后。说明这位名老中医名气最红的时节,正是在汉宣帝执政时期,也必是汉宣帝执政之后才寿终正寝的,寿数在七十以外。但立在棺前的那根用手抚摩得十分光滑的王杖,又分明替老人在说:老汉我寿高八十啦!
  这位老中医,不但医术超群,还有丰富的养生经验。他医理精湛,医术高明,医德仁厚,在姑臧城内外,名气大的很。老中医内外妇儿样样精通,药学针炙样样拿手,疑难杂症手到病除。他一生为凉州姑臧人治病,视患者生命为至上,每遇一病,都要对疾病的症状、病名、病因、病理进行详细辩证,才要给出治疗方剂。一丝不苟,精心施治。
  老中医即是全科医生,又是医学大家,他一边搞临床,一边搞学术。每有闲暇,就抱来早已粗加工好的干松木、干杨木,削编成木简、木牍,削好晾干,伏案疾书,整理、研究中医学理论与方剂。他著书时,中原医学还正处在《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之间继往开来的特殊历史时期,他即继承了汉代《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的理论精华,又创新和发展了《内经》、《本草》和《伤寒》。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中国医学史上首创了“活血化瘀疗法”,为后世留下了经典“瘀方”,所开处方为:“乾当归二分、芎翦二分、牡丹二分、漏芦二分、蜀椒一分、虻一分”,并载“以淳酒和饮”。另外,还有什么“治伤寒逐风方”,“治久咳逆上气汤方”,“治金创止痛方”,“治妇人膏药方”,“治目痛方”,他都一一收录。至于动、植、矿物药的炮制、剂型、用法和时间,足三里、肺腧、泉水等穴位的用针深浅与禁忌,等等,都要一一详细记载,一丝不苟。他记载的100多种药物,有20多种,连《神农本草经》中都没有。
  这位老中医,更是一位书艺高超的书法家。他的简书书体以隶为主,兼用章草,洒脱流畅,用笔练达,灵动,字里行间闪耀着一种动态美,把凉州人“率意,质朴,粗犷,雄健”的气质和品性,完美地留在了汉简书法中,更把凉州人“执着、求实、敬业、钻研”的好学精神,生动地体现了出来。他写的医简,不仅仅是医药的瑰宝,更是古代书法艺术作品中的稀有国宝,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受到全球书法艺术者的热崇和热摹。
  老中医寿终正寝后,孝子们请风水在旱滩坡上选好穴地,给他精心打造了墓室和一口柏木棺材,又在墓室里建了一座炕型的陈棺台。老人入棺后,仰面而躺,银发鹤面,身上覆盖了彩绘的布匹,安睡于陈棺台上。陈棺台前,供立着老人一生最爱的两件宝贝:一件是朝廷所赐的鸠杖,彰显着老人尊荣;二是他一生创作的医药简书,用三道编绳编好,折叠整齐后用布囊精心包裹,供在台前。老人和他的中医学著作,就这样在凉州旱滩坡上已经整整香睡了近两千年。
  从此,古老的武威医术神秘消失,不再为后人所知。
  直到1972年,老人的医学著作《医药简牍》在旱滩坡汉墓出土,才立时惊动了中国医药界,被学界誉为“中华第一医简”。如今,老人的古老医术,早已复活,走向世界,焕发了青春。甘肃中医研究机构从武威医简中提炼出“循经通络法、蜡疗法、热恿疗法、花式条打法、吸筒疗法、刮痧法、逐风火疗法、矩阵针”等古老疗法,运用到了临床医学领域,疗效显著。
1234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精华:落叶半床

上一篇: 《 汉朝的风(上)

下一篇: 《 集龙江水孕香螺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都说上行下效,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使汉来的文明,延续得厚重而独具文化特色。一再地让人惊艳叹服,说起来过瘾,听起来豪情万丈。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9

  • 吟湄

    好大的风!

    2020-07-16

    回复

  • 落叶枫

    精彩!

    2020-07-15

    回复

  • 冰斯语

    通过读此文,我仿佛看到了大汉的威武和凶悍!

    2020-07-15

    回复

  • 东方玉洁

        我也都全看完了。且不说史实,这些可以查到,就说把“讲古”说得这么文学,功力非同一般。虽然只是汉史,术业专攻也是见功底的。条分理疏,归类研究,是专业性与文学性的结合。
        做到这样,非普通人能做到的,故纸堆里浸淫半辈子吧。

    2020-07-14

    回复

    • 花落无声

      @东方玉洁  这话很对。研究史学的人,容易钻进故纸堆里,成为史料的搬运工。而相也先生对一个城市一个地域长久以来的文化积淀,一定是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提出的都是自己的观点,加上语言的生动、鲜活,其文学性、艺术性不言而喻,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2020-07-16

      回复

  • 花落无声

    认真读完了相也先生的文章,感到畅快又惊奇。作者从大处着眼,从西汉的风吹来为始,到各种风吹拂到武威这块塞外宝地上,又以重要的人物为点,串起武威民风的演化过程,最令人佩服的是,在如此宏大的北京下,作者用笔却无处不精细。就连博物馆里出图的博戏陶铸,也仿佛被吹了一口仙气,活了过来,在我们眼前栩栩如生。真真好文也!

    2020-07-14

    回复

  • 落叶半床

    希望大家多留言,

    2020-07-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