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评艺概 > 头条文学话题

头条文学话题

作者:瘗花秀士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0-05-16   阅读:

  
  在韩东的作品中,《你见过大海》和《有关大雁塔》是印象最深的两首。
  如果只是泛泛而读,绝大多数人会认为《你见过大海》重复啰嗦,从始至终都是“见过”“想象过”“就是这样”的循环,也会觉得它不过就是一堆口水的组合。但是,韩东是一个汉语的炼金术士,在这首里(也在他的大多数里),他把汉语使用到了绝无水分可榨的程度,他摒弃了一切修辞,没有在语言的枝干上披上任何繁臃的装饰,只留下语言和事物的本质,他用这样绝无矫饰、最近于口语的语言,承载着生命哲学的深刻体验,写出了“见过”的亲身体验与“想象”的文化参与之间存在着的虚妄的逻辑关系。而他的那些“啰嗦重复”,恰巧构成了一种回旋曲式的结构类型和歌节奏上的特点。
  《有关大雁塔》是一首利用记忆去挣脱历史和传统束缚的经典后现代诗歌作品,有着对朦胧诗中崇高的英雄主义的一种反叛意识。在诗中,作者对于大雁塔这个必须被歌颂、礼赞的博大厚重的历史遗迹,他的觐见方式只能是爬上去看看风景,然后再下来,就像个“到此一游”者。然而,他的行为并不显得突兀,因为“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统统爬上去/做一做英雄/然后下来/走进这条大街/转眼不见了”,在这里,作者消解了历史的权威性,也消解了英雄的崇拜情结,他的笔下是一个缺乏英雄也不需要英雄的世俗年代的世俗生活,当然“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面对大雁塔,当代人的记忆链条已经断了,已经唤不醒历史的沧桑与辉煌,这种往下跳的人,无疑是一种行为艺术,试图用自己的生命来唤醒历史,但这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的两件事,可以说他们并没有真正读懂历史的含义,反而被心中的某种规矩或是执念给束缚住了,这样的坚持与殉道,跟众多机械地爬上爬下的人一样,都属于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4、对小说《卖米》如何评价?

  我这会才在朋友圈看到这篇小说,因此回复来迟。
  这是一个散文气质很浓的小说,有着叙事散文的朴实和真诚,没有使用过多的小说叙述手段,也没有许多散文那样刻意煽情。小说在一种相对平和的心态和平静的语气下进行,通篇只讲了一个核心故事,就是跟随母亲去卖米。卖米是为了生活,也是为了给生病的父亲买药;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酷暑,娘俩需要顶着毒日头、挑着七八十斤担子走几十里;与此同时,弟弟还要冒着中暑的危险去放一天水,整个农村背景、家庭状况就全出来了。
  前面说了,作者是用一种最质朴无华的方式和语言来讲述这个故事,他没有刻意炫穷卖惨,成为诉苦精,他只是素描般忠实地写出了一个农村家庭的一天,看似不是很苦啊,不是很穷啊,这样的情况就是普遍的中国乡村图景啊,但恰恰是这种看似平常的经历才具有普遍性,余华的《活着》太特殊了,太个例了,都朝这个方向去,容易变成猎奇,反而失去人人心中皆有的感同身受。
  然而如果故事仅仅就是上述这些,那也过于平淡,既然能上国家级刊物,肯定有它不一般的地方,这个不一般,就从母亲卖米时的强硬态度开始。母亲为什么执意要卖到1块1,连两分钱都不让?我们先计算一下,一斤少两分,140斤就是2块8,对于毕生靠劳力吃饭的老一辈农村人来说,一粒米都不能浪费,一分钱都能掰成两半用,2块8能做多少事啊,能平白无故地舍弃吗?何况,这里还有一个绝不姑息非法压价的原则问题。赵树理《多收了三五斗》,陆蠡《竹刀》都写到了同样的社会问题,也同样写到了不妥协的农民,可见这是关乎农民生存的根本问题。
  然而,农民终究是弱势群体,在供大于求的形势下,更多人迫于生计,自觉地选择了妥协,强硬的母亲成为唯一不合作的物资供给者,也必然会成为被抛弃者,直到散场,她的米也没卖出去。丈夫等钱治病,家里等钱急用,这时,她的坚持变成了一种错误,她再没有了讨价还价的资本,就算要低价卖出,她还需再多付出一次重复劳动。
  母亲高调卖米,我们认为她胸有成竹,结果却铩羽而归,这个转折出乎我们的预料,使文章平生波澜,具有了较强的张力,也进一步凸显出农民的无奈。
  我认为,这个小说之所以在十几年后又被挖出炒红,不能否定有网络推手的助力,但也与作者和作品有关,作者的早逝勾起了大众的同情,作品主题的普遍性让来自农村和底层的劳动者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唤起了他们对于乡村、对于少年、对于家庭以及贫穷的追忆与共鸣。
  
12
  审核编辑:花落无声   精华:花落无声

上一篇: 《 从大清的紫京城到布达拉宫

下一篇: 《 好诗欣赏(二)

【编者按】 管理组   花落无声:
这些关于作家、诗歌、小说的文学评论,相当专业,作者的态度非常真诚,对文学爱好者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值得大家学习。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