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姆雷特到李光头

试看哈姆雷特复仇原型的应用

作者:火飞娃    授权级别:B    精华文章    2014-05-01   阅读: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作品。在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几部悲剧之间,《哈姆雷特》是最令世人众说纷纭、扑朔迷离的,也是最具有哲学意味的的一部戏剧。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复仇,但各人物间又有非常复杂的内部矛盾和疑团,恶叔弑君,王位被篡,母后与凶手乱伦而结婚,王储试图复仇等基本情节,不但各种冲突复激烈,而且情节典型,影响甚广。在复仇的实质和形式上,更具有代表性和传承性,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复仇这一主题上,《哈姆雷特》中有三条线索,最主要的一条是哈姆雷特为父向叔叔报仇,还有两条分别是雷欧提斯为父亲波格涅斯和妹妹奥菲娅复仇向哈姆雷特报仇,福丁布拉斯王子为父报仇收复失地。如果我们把这几个线索解构,就会得到一个连锁性复仇命题:A失去父亲向B复仇,C失去父亲妹妹向A复仇,D失去父亲向A的父亲复仇。这个套路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屡见不鲜。如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兄弟觊觎皇位导致各种反目成仇自相残杀,从而后代又陷入复仇的深渊不能自拔,虽然说现在的宫廷剧中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要比哈姆雷特中的复仇模子复杂得多,但与文艺复兴时期生产出的这样一部血与泪的戏剧仍难以相比。比起现代拍的《金枝欲孽》之类,宫廷剧的大部分情节都相当失真狗血。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经受过时间考验而长盛不衰的堪称典范,或是在某些方面具有开风气之先的原创性和持久影响力的作品,如中国第一部以理节情的民间集《经》,中国第一首发愤抒情的文人长《离骚》;或是内容与形式融合一体而立意高远的作品(伟大作品与优秀作品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立意高远);从接受美学来看,经典也指那些能不断引起读者讨论和研究兴趣的能开敞生成无穷意味的文本,而不一定是那些众口一词赞美的很容易盖棺论定的作品,一部经典就是一个难以穷尽之谜。《哈姆雷特》无论从哪方面来讲,它都做到了,而且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沿袭了这一作品的原型结构。冯小刚拍摄的电影《夜宴》很明显就是把《王子复仇记》摇身一变成了中国版的“太子复仇记”:皇后跟了篡位的皇叔,太子回朝后又来复仇,只不过不过皇后和皇上的死法互换了而已。这个经典的复仇模型在余华的小说《兄弟》中也作为了叙述结构的隐性文本结构进行了移植和运用。
  在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曾经讨论过一个概念:隐形文本结构。在一部文学作品的文本构成中,除了作家自觉地精心构筑,由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设计所构成的显性结构以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通过作家无意识的表达。由神话原型、民间传说、经典叙述等所构成的叙事模子,潜隐在文本内部,它深深地隐藏于人物关系之间,制约了文本的艺术魅力。我把这样一种现象称为隐性文本结构,它与作品的显性文本结构构成相对完整的文本意义。回到《兄弟》的隐形文本结构,我们就可以注意到一种奇特的人物关系。
  小说的情节是宋凡平走进厕所时发现有人在粪池上偷窥隔壁的女厕,他惊叫一声,导致了刘山峰掉进粪池而死。由于刘山峰的尸体是由宋凡平打捞上来的,人们看到并赞扬了宋凡平的见义勇为,但忽略了他是导致刘山峰死亡的肇事者。如果我们把小说的上下部放在一起读完,完整故事的背后就会显现出一个潜在的故事原型——宋凡平在无意中导致了李光头的爸爸刘山峰的死亡,宋凡平又娶了李光头的妈妈李兰,而李光头后来在无意中又导致宋凡平和他的儿子宋钢的死亡。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分析这个哈姆雷特式的报复模式,就会惊奇地发现,李光头这场报复的形式是极为对称的:对刘山峰的死来说,宋凡平进厕所是无意识的尖叫,对他是致命的一击,使他失足粪池一命呜呼,与此相对应的报复是,李光头在批斗会上无意的揭发,同样致命地把宋凡平送进了仓库,结果是宋凡平遭受非人折磨直至毙命于街头。再对李光头来说,与宋凡平的杀父娶母模式相对应的报复是:李光头对林红的占有和对宋钢的间接的打击。小说以宋凡平的“杀父娶母”始,到宋钢因为发现李光头与林红的私通而自杀为结局,如此对称的隐性叙事模式完全无意识地潜隐在《兄弟》的文本结构内部,不能不令人暗暗称奇。
  在小说《兄弟》的隐性文本结构里,林红是一个不洁的象征,她是全村人意淫的对象。鉴于李光头的成人仪式发生在宋凡平死去以后,宋钢替代了宋凡平成为无意识复仇的对象;而李兰则是一个圣洁者的形象,扮演母后的角色其实也是由林红来替代——她在这场哈姆雷特式的报复结构里既扮演了母后又扮演了奥菲利娅。想一想,在莎士比亚的剧本里复仇者是如何辱骂自己的母后的,而这绝对不是李光头对母亲想说的话,但作为替代品,李光头则没有那么多的爱心,他偷窥以后在刘镇男人中间津津有味地渲染林红的身体秘密,并将之交换三鲜面,其实是对其成人仪式的公开宣布。但这个仪式显然是通过侮辱林红来完成的。因此,我们有理由在这个原型里重新认识林红的处境:当李光头不想对李兰、宋凡平和宋钢报复时,却不由自主地进行了对林红的伤害。从偷窥事件、公开示爱到最后的李林私通,林红始终处于被伤害的地位。然而,她与李光头的通奸导致了宋钢的死,无意中帮助李光头完成了冥冥之中的报复使命。如果我们继续套用哈姆雷特的报复原型来分析的话,林红的角色是多元的:偷窥事件中,她扮演了奥菲利娅的角色,在通奸和淫乱方面,她扮演了母后的角色,而在完成报复的大结局中,她与李光头一起不自觉地变成了命运的玩偶,充当了哈姆雷特式的复仇者。当我们把这个隐性的文本结构全部展开以后,就不难看到,偷窥事件作为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细节,承担了整个文本的纲目。无论是李光头、林红,还是尚未出场的宋钢,在这个事件中都已经被展示了未来命运。李光头以无意识的报复为终结,宋钢以殉难似的死亡为终结,林红以被侮辱的堕落为终结,一切都有了预兆和报应。(此观点引自陈思和《我对〈兄弟〉的解读》)
  诺斯罗普弗莱认为原型就是一种原型的,重复出现的意象,戏剧文学与原型神话和原始仪式的关系极为密切。哈姆雷特的复仇原型就是希腊神话悲剧原型的一种运用。哈姆雷特在一处情节中拖延了报仇的时机,这一细节可以在神话《俄狄浦斯》中偷窥到被移植的原型,即杀父娶母。弗洛伊德说:“杀父娶母的潜意识使哈姆雷特把自己和叔父视为同道。”这种潜意识来源于母系社会对生殖的崇拜。憎父恋母深深扎根在人的潜意识中挥之不去。在《俄狄浦斯》中当人失去现代世界的文明和理智,就会暴露出人类最原始的本性,故事里奥狄浦斯,其实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自己的父亲并娶自己的母亲的。(这个故事后来讲到他知道自己杀死自己亲生父亲并娶了自己的亲身母亲后,立刻自杀了)哈姆雷特的复仇是自己不能为而为之,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也,仇恨与欲望在心里泛滥交织,这种杀了自己父亲十分愉悦的潜意识和霸占了自己母亲十恼怒的潜意识让自己在表面只有愤怒的背后又多了一份纠结,因此他拖延了报仇的时机,让他在其他“犯罪”的必要时机向他复仇。这样一种从“复仇”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人性”本身出发的结果是隐藏于无形一把利刃,最终导致了矛盾的升华和最悲惨的悲剧的诞生。
  《哈姆雷特》表现对现实中被欲望和罪恶玷污的人性的深刻批判,这是这部戏的最终价值,在本文中所讨论的复仇原型这一理论观点是对这部伟大著作的解读新尝试,至于更深入探讨复杂的文学原型问题,非能笔者力所及。无可否认的是,艺术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地新尝试、新探索、新联系中进行的。
  审核编辑:瘗花秀士   精华:瘗花秀士
【编者按】 红尘会员   高骏森:
作者的这篇评论语言平实,结构精准,从《哈姆雷特》世界名著到中国作家余华的《兄弟》,以及在评论分析中又参杂了不少其他作品来加以填充、增强文章的评论效果,看似走题,实质是作者有意这样的铺垫与安排,让本文更加厚实、给人明目。读完这篇评论,让我想起了一部电视剧《神话》,本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难得的一篇好评。荐之,盼精之。问好作者!


往期编辑   瘗花秀士:
我没读过《兄弟》,看到中段写到李光头无意识报复情节时,已隐隐感到应该作一个三合一的比较,即除莎作和余作之外,再加上《俄狄浦斯》,看到后面果然如此。中外文学中的借鉴,尤其是在一些早期西方经典文学中业已表现出来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命运与情感上的传承,是十分常见的,这也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原因,对这种现象作出比较文学上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火娃这篇文章很具专业性,值得一读。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3

  • 瘗花秀士

    是那种无意识让我想起了俄狄浦斯,由于非预谋的惊人对称,更体现出命运的乖张。

    2014-05-01

    回复

  • 火飞娃

    谢谢骏森的编者按,共勉之!

    2014-04-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