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旷评书】道是无晴却有晴

浅谈高迎春先生散文集《撑把雨伞去观景》

作者:高骏森    授权级别:B    精华文章    2014-04-28   阅读:

    这是高迎春先生的第二本文集。它像一枚刚刚从香山采摘回来的红枫叶,静静躺在书桌上,躺在时光的流年里,给人往事追忆。仿佛,我看见了四月盛唐的早晨,杨柳青青,江水漫漫,一位少年在岸上踏歌……
  文集共分类五辑,另加后面的附录一辑,是来自全国各地文友给高先生写的评论。32开纸300多页,每一个汉字在我眼中都如金子闪着光。
  站在城市川流不息的马路边,徜徉在夕阳宁静的湖水畔,抑或穿行在时光深处的幽巷里,那些随风飘来的记忆,在作者笔下,成了一道道亮丽而永恒的风景线。《岁月记忆》共收录十六篇文章,一篇一个故事,一篇一个温暖的真情在回味与感动。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又是高先生一篇深切怀念已故母亲的感人文章。里面有好几处,读的人喉咙哽咽,泪流满面。“我们在碾道磨道转得头昏眼花汗流浃背时,就只喊累死人。母亲听了从不言声,直到有次实在忍不住了才说;‘你们还不能给我当帮手时,我个人也得推碾子推磨,喊累也没人听。再累也不能让你们吃囫囵粮食呀。’就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母亲为什么总是满脚的血泡和老趼,从此再也不敢在母亲面前喊累。”这一段文字写的非常朴实,里面没有任何艺术修辞,更不用说华丽词藻了。但是,正是因为这几句朴实的不能再朴实的文字,才让我们品出了生活的盐味,读出了感动,读出了血和泪,读出了一位沧桑母亲慈祥的面庞和一颗疼痛爱怜的心。“母亲最怕的,是我们姐弟几个生病。一旦这个头痛那个脑热,比她自己生病还着急。全家人里三弟体质最弱,每感冒他的慢性支气管炎准犯,那伴着呜声的呼吸往往让母亲寝室难安。有一次母亲从抽屉里找到一包药片,因忘了什么药不敢让三弟吃,就拿自己做实验,不想吃下药后就感到心里发慌,天未明就吓得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村医家,村医一听这事也着急,又问不准母亲到底吃错了什么药,就劝母亲赶紧回家熬绿豆汤解毒。事后,重提起这虚惊事,母亲自己也感到好笑,讪讪地说:‘自己一时叫孩子的病急犯了浑,没想到要是自己吃坏了,孩子们不是都没了娘么?’说这话时,我分明感到母亲的苦笑中饱含着凄婉的辛酸泪。”这是文章第三自然段的全部文字,也是整篇文章最感人的地方。文字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位沧桑的母亲为了儿子的病急的焦头烂额,从抽屉里取出一包不知是治什么病的药,自己先放进嘴里服下,之后出现了眩晕、呕吐,旁边三个幼小的孩子吓得哭着喊妈妈、妈妈,泪流动人的画面。可怜天下父母心呀,每一个孩子都是母亲心头上的一块肉,爱他们胜过爱自己的命。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文字,无论谁看了,都会哽咽,流泪。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位慈祥的母亲,每一位母亲,都是用生命在疼惜自己的儿女。尤其是出生在上个世纪饥荒年代的人们,更是有着深切的感悟与体会,那个年代的农村妇女大多数受封建思想的禁锢,大字不识一个,但对孩子的爱,却胜过一切。如今,作者的母亲已别离人间好几年了,我们却在作者这篇回忆文字里清晰看见了一位和蔼慈祥,白发苍苍老母亲的清瘦面容,泪打湿了衣襟。
  从亲情到友情,敬爱,也是生活的主旋律。《敬仰朱竹先生》,是高先生用晚辈的身份对老人朱竹先生写下的一篇敬仰之文。人朱竹先生在中国坛享有很高的名望,在中财论坛及部分诗刊杂志,我也读过他的许多优秀诗作。如今的朱老先生即将八十岁,但从他清新丽雅的诗歌中,我们仍看见先生保持着一颗绿叶向上的童心。在还没来得及读高先生这篇文章时,我想,只要是了解朱竹老先生或是读过先生诗歌的朋友,看见题目后,都会不由自主地对朱老先生产生敬仰。“注目坐在主席台上的朱竹先生,银发垂肩,面目慈祥。此时,他正用心记录着什么,而那些气象万千,淡泊隽永的诗句,正是出之这看似柔弱的纤手之下,才华横溢,令人感佩。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朱竹先生的满头银发之上,不由生出近前搀扶他的欲望。仔细想来,产生这欲望的根源,就是敬仰。”多么朴实温暖、贴人心的文字啊,不仅让我们看见了中国诗坛上坐着一位面目慈祥才华儒雅的老前辈,还让我们看见了台下一位文学青年注目着台上的老人,满脸堆满虔诚和敬意。这感人的画面正如朱竹先生诗歌《红叶》里面的诗句“山在想你/水在想你/我在想你/山为你绿/水为你绿/我为你红”给人春天的明媚和温暖。我们衷心祝愿朱竹老先生再活八十年,与高先生,与我们再做八十年的文友知己。
  文章看山不喜平,很多最优秀最感人的地方,往往都是最容易让人忽视的地方。文章需要用心去写,更需要用心去读,方才能读出它的价值出来。
  诗人的眼睛可以穿越几个朝代,甚至能望得更远,而散文家的眼睛则是鹰的眼睛,锋利锐敏,在高天之上,能把地下微小的事物俯视的一清二楚。所以,散文家要比诗人稳重、成熟、细腻的多。《楼顶那丛绿》就是高先生在万千普通之中发现的珍宝,组成他笔下生辉的文字,给读者带来愉悦的美感,以及让人从这普通的两种植物中感悟出生命的坚强与精神的高贵,更清晰地审视生命的价值。“恶劣的生存环境,或许谁都不愿意选择,但若这样的环境一旦选择了你,便只能与之抗争。不满与抱怨,消极与悲观只能是枯萎了生存欲,丧失了生命力。”
  熟悉高先生的人,都知道高先生是植物王国里的国王。他对植物的热爱等同热爱自己的生命。第二辑《原上嘉树》、第三辑《碧草芳华》、第四辑《蔬菜谷香》写的都是和植物有关的系列文章。现在,我们就跟着高先生这位向导,走进五彩斑斓的大自然中去,和植物进行一次心与心的对话。
  《原上嘉树》收录的二十篇文章,全部写的是树。每一种树,都有一个独立的特性,无论是它的简介、生长环境,还是生活习性,以及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在高先生娴熟的笔下,如一位植物学家,把它们描述的栩栩如生。“中华民族历来对柏树非常敬重,因其苍劲古雅可与松媲美,故常将柏与松并称。或许正是这个原因,鲁北人多松柏不分,常将柏树错认作松树。柏树长寿,故国人素有千年松万年柏之说。山东曲阜孔庙内,有一株桧柏,为春秋战国时孔子亲栽,树旁立有‘先师手植桧’石碑一块。‘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诗句中的‘老桧’,即是指的这株桧柏”(《长青更胜一时芳》)。通过阅读作者的这段文字,我们不仅知道柏树是一种长寿树,还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难得的,是我们的先人孔子还亲手栽植过它,更有吸引力的,是孔子栽的这棵树如今仍在。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很巧妙地抓住了孔子栽树一小插曲,就把读者的眼睛勾住再也移不开。这就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在适当的位置穿插一两句能吸引人眼球的句子,于是,一篇文章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成功了。“红荆,是鲁北平原最寻常的灌木。老家村边土围墙下,沟头湾边,常见它丛生的身影。它的茎杆紫红,叶似松针。虽然花朵如米小,可在纤柔的枝稍串串齐放,却也艳红美观。风摇花枝,幽香飘溢,美丽了乡村与田野。紫红色的红荆条,常常是小时候手中的武器,和伙伴们玩占山为王,选择一处丈高土围墙,红荆条为刀为枪,你冲上去,我冲下来,尘烟飞扬。直到一个个精疲力竭,变作了土猴儿,方才在母亲呼唤中回家吃饭”(《红荆花开若明霞》)。这是作者写红荆树其中的一段文字。在这段文字里,我们看到了一位散文作家鹰一样的眼睛,“茎秆紫红”、“叶似松针”、“花朵如米粒小”,试想,如果作者没有亲身细腻观察,怎么能把一棵树刻画的这么形象生动呢?我们常说,生活处处皆学问,而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观察、发现。观察别人观察不到的,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文章写出来才会充满茂盛的生命力。高先生的这些植物系列散文,每篇他都能发现在其他人眼中发现不了的发现,因此,他的植物系列散文便在文苑里成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在这段文字里,我们还看见了作者在写红荆树的时候,把儿时温馨的回忆也穿插了进去,使文章一下子灵动、柔婉、温和、亲切起来,再一次吸引住了读者的眼球,达到他最终目的——文章的成功。这种写作技巧看似简单,但不是一般作者就能轻易掌握的,它需要留心观察,紧密思考,更重要的,是要写出来的文字,能感动或打动自己,以及让自己都沉醉在文字中怡然自乐,文章出来后才会感动别人。这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123
  审核编辑:火飞娃   精华:瘗花秀士

上一篇: 《 丁香一样的馥郁

下一篇: 《 从哈姆雷特到李光头

【编者按】 红尘会员   火飞娃:
我喜欢这句:“诗人的眼睛可以穿越几个朝代,甚至能望得更远,而散文家的眼睛则是鹰的眼睛,锋利锐敏,在高天之上,能把地下微小的事物俯视的一清二楚。”作者用细腻的情感和印象式的语言对高迎春的许多篇章进行了评述。文章的情感是如此浑然天成,这样有灵性的鉴赏散文是不多见的。尤其珍贵的是作者谈到了高迎春的生活面貌,这对我们来说,能看到作者本人鲜活的面孔是见兴奋的事。拜读佳作,问好骏森!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

  • 梁星钧

    是篇细腻、丰富、感人的佳评。对其作者、所评论作者、涉及对象,都有一定了解。此评恰如其分,具有感染力。

    2014-04-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