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一座苍凉的蓝光冰岩

作者:梦桐疏影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7-03-28   阅读:

  
  “像一座闪着蓝色幽光的冰岩。死亡,只是带走灰尘,无损于她的巍峨。一个人把生命掼在哪儿,就去哪儿找她,怀想她。而这些,是翻垃圾桶也找不到的吧!”
  简帧说得对极。这个世界,甭说是翻遍垃圾桶,就是寻遍万水千山,也难以找到这样一座让你着迷的冰岩。无论何时,只要你靠近,总能嗅到一股积年寒气,带着淡淡的紫檀木香味,悠悠荡荡,飘散开来。清凉,隔离,神秘。似在红尘之内,又在红尘之外。
  读张爱玲,总有这样的感觉。寂静的夜,隔着几十年的旧月光望回去,冰岩闪烁着更多的凄恻和苍凉。
  掩卷合眼,总在想,这是个什么样的女子?
  李碧华说,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余秋雨说,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颗敏感的灵魂,一种精致的生态,风韵永存。贾平凹说,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而我说,在这个寂寞的尘世,有张爱玲,有张爱玲的书读,再寂寞的人生都不觉得寂寞。
  张爱玲,出生在没落贵族之家,爷爷是满腹经纶的前清翰林,奶奶是名媛淑女(李鸿章的爱女),高贵美丽亦有惊人的才华。而爸爸却是一个真正的封建遗少,典型的纨绔子弟,性格乖戾,嗜烟如命,而妈妈是摩登时尚出洋留学的新式女子,却不照顾家庭。而她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分崩离析的家庭。那个看起来还算富贵奢华的四角的院子充满了仇恨和冷漠。爸爸并不爱她,甚至一度扬言要杀死她,父女二人关系极为紧张。父母离婚后,她逃出爸爸的家去妈妈那里,妈妈为她的人生做了两种打算。要么嫁人,要么读书。她选择了后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快要毕业时,香港沦陷,无奈之余,她只得折回上海来。
  战火纷飞的年代,张爱玲在上海租界的一隅颓靡的华贵里,精彩地呈现自己与世界,超越于年龄的厚重与沧桑,让年仅二十一岁的她迅速红极上海滩,被人视为“奇迹”。
  更让人觉“传奇”的是她与胡兰成的爱情。遇人不淑也罢,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也罢,总是,爱了就爱了,她不在乎对方几乎可以大到做自己的父亲,也不在乎对方的身分职业,总之,就这样沦陷在一场让自己低到尘埃里的爱里。或许,她真正的愿望和红尘的每个女人一样,能投入的爱一次,哪怕石破天惊,哪怕天塌地陷,只要有人陪自己一道沦陷。就如王菲歌里唱道,我愿意为你,被放逐天际。张爱玲的一生,为爱,为情,就这样寂寞地放逐,远去天涯。她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有时想想,这个比她大14岁的男人,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聪明的伎俩,读懂一个小女孩,有何难事?更何况,以胡兰成的多情和手段,“懂”任何一个女人都不是一件难事。或许是误解碰撞上误解,爱情的火花就这么被点燃。张胡这段情缘,总是让人想起《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萨宾娜与弗兰茨的爱。弗兰茨忠诚,而萨宾娜迷恋背叛。只是男女主人公对换了一个位置。这场火在张爱玲燃烧了三年,而对于胡,只不过半年就喜新厌旧了。看《倾城之恋》,总让人怀疑这人世是否有真爱。我们总在探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个亘古的爱情传奇。这个旷世才女,遗憾,终其一生,忘情的投入爱了某个人短暂的几年时光,而剩余的所有人生不过都是在回忆里涂抹厚厚的苍凉之色,正如她自己所说,没能执子之手,死生契阔。陪伴她一生的是苍凉,她最后带走的也是苍凉。如胡兰成所言: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如她所说,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而我说,短的是爱情,长的是苍凉。20来岁的张爱玲,探出头来,是兵荒马乱的时代,是伤到骨髓的痛爱,这漫漫人生路,到处弥漫着苍凉的尘烟。此后的人生,张爱玲不过是在回忆里慢慢包裹和固化自己的回忆和精神堡垒。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17岁的青春年华,就可以写出如此深刻的句子: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虱子。看过太多的华美浮艳,不经意间,轻轻一揭,千里江山,到处是墓穴。你看她悄悄伸出一只手,轻轻一揭,就让我们看见繁华似锦的幕布后哀凉的人生荒漠。而那噬人血的虱子,让人感觉恐怖而绝望。
  她在自己的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中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假装轻松和蔑视,其实心里无比沉痛和渴望。想当初,不顾一切爱上胡兰成,甚至不怕做小妾,真有点像委曲求全的白流苏。而后来在枯寂荒凉的公寓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白天黑夜,又怎么不像“一步步走入没有光的所在”的曹七巧?记得张爱玲在离开胡兰成最后说了一句话:“我自将萎谢了。”是的,这绝望的爱让她如自己笔下众多女子一样,一步步走向没落,走向凋零萎谢了,爱情萎谢了,青春也萎谢,甚至文采和灵气也萎谢了。“不要收藏美,钤印美,让美随风而逝,生命最清醉的时候,是将万里江山视为一匹白绢,裂帛。”张爱玲就这么决绝凛然地撕碎了她爱情的万里江山,从此再不回头。
  后来流浪在外,孤寂的晚年,让人看真心酸。远去美国之后,为了生存,36岁的她嫁给了一个大自己近三十岁的男人赖雅。这个男人在和她结婚后4年(1960年)中风瘫痪,她照顾他,直到7年以后死去。从此,她的人生不停地流浪,从一个车站旅馆到另一个车站旅馆,几乎是每周搬家一次,逃避那可怕的虱子。(或许应了早年的那句话,那件华丽袍子里的虱子变成了生活中真实的折磨,她无论怎样都难以逃避那可怕的虱子。)
  尘世喧嚣,繁华热闹,而张爱玲在这片繁华里慢慢把自己冻在一片冰岩里,躲在冰岩里。当评论者把张爱玲的过去翻来覆去锱铢必究的时候,她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她的家里连一本书都没有,甚至连书桌都没有。彻彻底底的孤绝。独居,拒绝访问,也不接电话,最后隔壁杂货店里的信箱、传真成了她唯一的沟通管道。不要说朋友、亲人,就连邻居都只知道她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中国老太。70岁后,她知道大化之御笔不知何时会在自己的生死簿上一勾画,于是《对照记》成了她的绝笔。她翻出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从童年到少女时光,到青年到暮年,一张一张,一边回忆一边记录。我们无法知道她看那些照片时的千万感慨。也不知道看着那些年华一张一张从眼前飞逝,曾有多少泪水淌过她的脸庞。人世间的万千悬念,说与不说都一样,所以,她越来越缄默,越来越瘦冷。当洛杉矶一个警员在一所大学的寓所发现了已仙逝多日的张爱玲时,吓呆了。你看她,身上依旧穿着她身前最喜欢的赭红色旗袍,那么安详地躺在空旷的大厅地毯上。桌上是一叠铺开的稿子,未曾合上的笔。是的,这一切,不是奔赴死亡,而是一场盛宴,只是再也不会回来的宴会。遗书是早就写好的,不回家。家,回不去的,才是家。所以吧,把自己的骨灰撒到任何一个旷野就好。终于,她流浪去了,放逐去了。她走得从容而优雅,满心怡然。
  记得有人这样说她:她在社会里永远是个异物,拙于应对,拙于周旋,有人向她亮出各种武器——友谊、爱情、名利、灾难、利用、威胁、冷漠、赞美……她一概接受,无力拒绝。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时间让一切水落石出真相大白。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璃灵柩墙望回去,越灿烂也就越凄凉。
  “独活”啊!真如那味中药,粗糙,坚硬,却散发着奇异的香。难怪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这是一种无法复制的生命方式。
  胡和清说,我愿意终生关闭在这样一间房里,如寂寞的守灵人,听偏偏远去的江声。遐想人生的神秘。或许张爱玲就是这样的。
12
  审核编辑:三旬   推荐:三旬

上一篇: 《 桃花雨

下一篇: 《 船民旧事

【编者按】 往期编辑   三旬:
这是个什么样的女子?她笔下的句子被人们反复念诵,她的一生被人们从各种角度剖析,然而,懂她的人依然寥寥无几。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想,一个读者就会有很多个张爱玲。哈姆雷特尚且有莎翁注入的情感和角色使命,而张爱玲本人,是一缕飘忽着的孤独。她神秘,却也像我们身边的一个个挣扎着的人;她孤傲,但也如每一个陷入爱河的人一般为爱痴狂……她就是她啊,一座苍凉的蓝光冰岩。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8

  • 远牵

    华美的袍子却爬满了虱子,张爱玲的文字有质感有讲究,包裹不住的是她的苍凉,她内心的蓝光冰岩。

    2017-03-29

    回复

  • 昆石道迹

    爱情固然美好,美国的生活又印证了做么?

    2017-03-29

    回复

  • 昆石道迹

    女人若成了尤物,就会树欲静而风不止,乱世更甚。你若芬芳怡人,招来蜂蝶,亦有追腥逐臭。奇异罂粟的张爱玲,更是不得周全。她选择胡兰成,是明智之举,还是寻求一种安宁?

    2017-03-29

    回复

  • 三旬

    老师的作品读来太有感觉,学习了~问好

    2017-03-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