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评艺概 > 忆东山

忆东山

宋振邦 风情诗点染

作者:行吟者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7-03-15   阅读:

  
  李白:忆东山其一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这是他天宝十四载(755)写的,人时年54岁。
  现在我们要问这首的主旨,它的情绪是什么?要弄清这一点,我们得了解三件事,三个背景。
  首先看人的修养和志趣。李白少年时受到很深的儒学教育,治国安邦是他终生的抱负。但青年以后他又信仰道教,喜欢隐居山林,修真养性。这风气在当时的士人阶层颇为流行。这种入世和出世的斗争成为他思想的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想辅佐皇帝干一番大业。他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在这种心态下,李白心中最理想的人物就是谢安。这就要谈一谈第二个背景,谢安其人。
  谢安,字安石是东晋名相。公元383年,前秦,符坚率师南侵东晋,宰相谢安临危受命,任为招讨大都督。他胸有成竹,镇定自如,调度有方,一面下棋,一面竟破苻坚百万大军于淝水之上,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东山是谢安隐居的地方,据施宿《会稽志》记载东山位于浙江省上虞县西南,山旁有蔷薇洞,相传是谢安游宴的处所。山上有谢安所建白云、明月二堂。
  李白向往东山,是由于仰慕谢安。这位传奇式人物,在出仕前就是长期隐居东山。当匡扶晋室,建立殊勋,受到昏君和佞臣算计时,又曾一再辞退,对于权势禄位无所眷恋,欲归老东山。谢安的才能和品格,正是李白所追求的儒、道的经典。李白一生以谢安自期、自比。)“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
  现在再说第三个背景,李白写此诗时的处境与心态。那是天宝十四载755年,诗人已五十,他心情苦闷,正在江、河下游漫游。此前长安的经历并不如意。天宝元年742年他受玉真公主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他本想从政,为皇帝帮忙,可是玄宗却让他帮闲,做一个供奉翰林。后来李林甫为相,朝政日趋腐败。李白秉性耿直,不堪谗言,愤而辞职,在京不满两年。
  这时,他自然又想起谢安,想起东山,触物伤情。
  从风情诗欣赏的角度来看这首诗,首先感到的是它的语言流畅、自然,琅琅上口,其中景物:蔷薇、白云、明月,都是一语双关的,既是东山的风景又是谢安的遗迹。诗人把这些怀念先哲的建筑物,自然地演绎为风景的描写,而在这景物的叙述中又注入了诗人怀恋和感伤。一个“还自散”,一个“落谁家”,无可奈何的感叹。
  “哦,东山,我已经好几年没去探访你了。蔷薇,你醉人的芳香,又花开几度;白云,无心地飘荡,正如游子,来而复去;而你,深情的明月,静静地在天空运移,恋恋地环顾了这寂静的山林,又沉醉于谁家?世道如斯,那以白云、明月命名的二堂,除了我的怀念,又留下了什么呢!还是那样的清幽,那样的空空。往事如烟,当年的壮志,当年的期许,一切都化为泡影。大敌当前,谁请你运筹帷幄?安史之乱,谁拜你匡扶唐室?在诗坛上你飞扬跋扈,可在皇帝的眼中,你不过是个优伶!正是: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
  就这样,一种怀才不遇的失落的伤感在诗人的心头油然而起。这就是这首小诗二十个字的内含和情调。
  后来李白入了永王幕府也一度兴奋。在《永王东巡歌》中写下:“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还是那早年的情怀。可是不久他又在皇子之争中落了难。时年,白已六十。
  
  审核编辑:渭雨轻尘   推荐:渭雨轻尘

上一篇: 《 笔耕军旅的诗人—郑伟

下一篇: 《 闲潭者的诉说

【编者按】 往期编辑   渭雨轻尘:
详细介绍此诗三大背景,读者就很容易透彻理解这首诗了。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4

  • 千千

    不管如何评定,李白留下的诗句也让后人赞叹不已了。

    2017-03-17

    回复

    • 行吟者

      @千千  千千,你说得对,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诗人留其名。

      2017-03-17

      回复

  • 渭雨轻尘

    认真说起来,李白究竟有没有治国安邦之才,只能是一个谜了。又见宋老师佳作,问好!

    2017-03-15

    回复

    • 行吟者

      @渭雨轻尘  权术一词可拆开为两字,一般人关心有权如何用术,可是如何用术才能有权?李白在这方面也是个门外汉。会作诗,有屁用,他忘了“刘、项原来不读书。

      2017-03-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