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休闲小品 > 子孙庙漫笔

子孙庙漫笔

作者:短发丁丁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6-09-01   阅读:

  
  (一)
  临沧子孙庙原为勐缅俸姓傣族土司母亲罗安人的私人香火院,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凤翔镇章嘎村,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总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为道教建筑群。属道教全真随山派,奉祀多神道。内有观稼楼、子孙殿、上院厢房等十个景点。子孙庙是临翔区内惟一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
  我对子孙庙的记忆来自于三十年前。那时是小学生,周五下午学校照例都是安排大扫除,打扫好卫生可以提前放学,于是经常和好朋友在城里瞎逛,子孙庙是我们经常去的一个地方。
  那时的子孙庙,窄的门藏在一条悠长破旧的小巷里,如果不是门上面古朴的飞檐,根本不会看到这里有个寺庙。
  那时对子孙庙的一个很鲜明的印象就是——花多。
  我和梅经常都是在周五放学后到子孙庙。从前门进去,是个小一点的院子,这个院子里除了盛开时弥漫着浓郁香气的花以外,人更多一点。有时候去,庙里的人在做法事,偷偷在外面瞄,看见两排端坐的人都是宝相庄严,口中念念有词,偶尔一下敲磬的声音,都显得那么庄重严肃,让人不敢随便嬉笑。台阶下的香炉,总是插满了许愿人的心思,长长短短,香烟缭绕。这个院子里,有着高大的柏树,更多的是桂花和九里香,开的时候一进门就可以嗅到。桂花是带着点秋天收获喜悦的糖的甜香,九里香是那种开朗到要冲过来拥抱你的那种蜜香,在秋天的傍晚,这两种交缠在一起的香气常常会让我们觉得幸福。
  从右侧的小径绕过,看见的是更为宽敞的后院。后院和前院相比,显得有些冷清和凋敝。花草很多却都是长期不经修剪,长得葳蕤而没有章法。两边厢房的台阶前种满凤仙花,一串串粉白鲜艳,水灵灵的。一串红、半枝莲的花很鲜艳,时时都是那样的喜气和热闹。狗尾巴草和铁鞭草从地砖的裂缝争相钻出地面,或在风中腰肢摇曳,或铺开一小片深绿,各成风景。五色梅和紫茉莉各占据了院子的一个角落,伸枝长叶,茂盛得像绿色的小帐篷一般,像小喇叭和小簪子一样的各色花朵从绿叶间探出头来,仿佛一群好奇少女到了热闹的集市上。那些年迈的道姑在黄昏中点燃小小的炉子,一口简单的锅里煮着白粥,在这略显荒凉的院落里,那粥的清香也显得有点落寞。
  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后院的观稼楼。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它的名字,只知道是一座木建筑为主的楼,门窗和栏杆都已经褪去颜色,在暮色中巍然挺立,却更加的古朴和神秘。我们悄悄溜上二楼的屋里,偷着敲敲木鱼,看看那些油彩脱落的塑像。更多的时候,我们坐在灰色的栏杆边,闭上眼睛听屋檐角上的风铃叮当叮当,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心事就在这单调的铃声中被敲响。而黄昏就这样,在不经意溜走了一次,又一次。
  多少年后我依然记得。
  清凉的黄昏里,两个少女推开子孙庙的门,在迎面花香中惊喜地低呼:“啊,好香!”把一院的花都一一看过,悄然登上残破的古楼,在渐渐暗去的楼上,静静地,坐着。
  (二)
  再次来到子孙庙,是它修葺一新后。
  那天无意中路过,看到了子孙庙崭新的大门,有点感慨。想起自己似乎已经是很久很久没有拜访子孙庙了,忍不住就想要去看看。
  在台阶下是一个长方形的两层铜香炉,金红色。最底下是香炉,有围栏和八根盘着龙的细柱。一层的香炉插满香烛,二层更多的是装饰,香炉顶盖正中是个细长的葫芦,屋檐一样的围栏四个角上都有龙形的装饰,在阳光下显得金碧辉煌。香炉后面围栏里面是个阴阳八卦图,沿着两边灰色的台阶上去,仰头就可以看见粉饰一新的新大门,黑色牌匾正中三个大字“子孙庙”。新的大门看上去颇有些气势,尤其是在台阶下仰望的时候,更是可以感受到那份庄严和气派。
  看着子孙庙崭新的大门,我仿佛是站在一个突然改变了生活境遇的阔亲戚面前,有几分好奇也有几份踌躇,犹豫着,半天不敢进去。
  跨过厚厚的门槛,新大门正对着的就是观稼楼,我一下子看到多年未谋面的老朋友。观稼楼已经修缮。柱子都漆成鲜红的,围栏是暗红色的,屋瓦都换成了金色的琉璃瓦,屋檐下也重新彩绘了。高高耸立的观稼楼,多了光鲜的颜色,少了很多残破的气息。不过,当我扶着栏杆远眺,那些渗入木纹的历史痕迹,细细打量还是可以看到。而正午的风中,那些屋檐角上风铃的叮当声,依然是那样的清晰。
  观稼楼前的两边厢房门窗都重新油漆过,花格的门、窗子和石头柱脚,却都保留了原来的样子。而最吸引我的,除了开花的紫薇,就是右边厢房前那棵高大的仙人掌。我见过很多仙人掌,像子孙庙这样高大的仙人掌却是第一次见,这棵仙人掌的根部几乎都已经木质化了,远看很像一棵高大的乔木。我不知道这仙人掌应该有几圈年轮,毕竟它的影子在我的记忆里面没有存在过,现在却那样巍峨地矗立在院子一角,宛如一个历经风霜却雄风仍在的将军。原来的院子里铺上了灰色的方砖,多数的花不再肆意生长,都在各式的花盆里面争相绽放。在厢房的回廊下,几个衣着朴素的老人,或者默默洗衣,或者坐在椅子里面晒太阳,或者头挨在一起说着什么,颇为惬意。
  穿过侧边的小门,就来到前院。
  在前院,柏树依然高大翠绿,而石榴、红豆杉、凤仙花,兰花、月季也一样的青翠茂盛。九里香依然还在,在穿过那么多年的岁月后,我再次到来,花依然开放,还是那样的清香。
  坐下细细回想子孙庙里的时光,遇到陈道长。陈道长在庙中已经多年,并四处游学,对道教颇有一些心得,深得城中人敬重。他的儿子如今也跟随他入了门中,勤学苦练门中技能,并在诵读经书中了悟人生。说起现在一些人,小陈道长说:“现在很多人,就是欲望心太重,想要得到的东西太多,太贪,什么都放不下,才有那么多人堕入犯罪的深渊。如果他们能看淡一些,就不会这样了。”他说起自己的父亲,说陈道长因为年迈,曾经须发皆白,后来居然转黑了,他觉得这不仅仅是神迹,还是因为父亲生活淡泊看得开很多事情的缘故。
  我想,身在庙中清修其实他也看到并看穿了尘世中的一些东西,他的了悟,又何尝不是我们都应该看清楚的呢?尘世茫茫,如果任何东西都握在手中,笼在怀里,担在肩上,那样我们的人生将会因沉重的负担而堕落。我们应当学会看清人世的舍得与放下,不因物欲烦扰,懂得适时放手。
  一颗简单朴素的心,这是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都应该修炼的。
  (三)
  又访子孙庙,还是从新修建的门进去。
  走上台阶,看见两个老人,一个端坐在圈椅里,另一个洗桶浇花地忙碌着。黄昏的阳光照那个坐着的老人脸上,瘦削白净的脸上闪着一种慈祥的光,让人忍不住想要坐到她的身旁。
  我走近,两个老人都微笑着招呼:“来,来坐一下。”我找了个矮凳子坐在一旁,和两个老人拉起家常。聊了一会得知,她们是姐妹。坐在椅子上的是姐姐,已经九十高龄了,十四五岁就到子孙庙。妹妹八十四岁,因为姐姐年迈,腰和眼睛都不行了,她就离开家到庙里照顾姐姐,住在一起。两位老人虽然衣着简朴,但是看上去精神很好,也很健谈。无意中,我说起我的大姑妈,她们居然是相识的,说她很喜欢到庙里“作会”,说她们当年其实都到过我家呢。那个妹妹在仔细端详了我一番后,还肯定地说:“是了,你这么一说,细细看你真是长得和你妈妈很像呢。”这就是小地方的好处吧,你经常会在任何地方遇到你之前未遇到过的熟人,你的家族和父辈他们熟悉到随手拈来都是往事。我一下子觉得,和她们似乎又亲近了几分。
  我很好奇老人当初怎么会到子孙庙,忍不住问她。她开始给我讲那些泛黄的故事时,干枯的眼睛突然有了别样的光泽。她说,那个时候,家里兄弟姊妹多的孩子,父母双亡的孤儿或者由寡母独自抚养的孩子,都可以到子孙庙来,庙里给这些孩子供吃供住,还供书(读书),那些家庭困难的孩子来到这里,能吃饱还有伴,都是喜喜欢欢的。在庙里要参加各种劳动,种地可以供庙里吃的蔬菜,学织布卖了布才能换回庙里的油盐。庙里的孩子要学做素斋,还要学习诵经。子孙庙的素菜当年是临沧城里最有名的,城里有钱人家办白事的时候,经常来请庙里的师父去诵经和做素宴,老成一点的师父就带着庙里的半大孩子去,给她们分工做事,能帮着诵经的诵经,能帮着做素菜的做素菜。那个时候,子孙庙可热闹了,“老中青”和小孩都有,人多到时候庙里常住的近百余人。老人的家在临沧城外忙那村,家里有兄弟姐妹五个人,她排行老三。素日里看多了母亲的辛苦,她毅然提出要到庙里来,家里人也没有阻拦。她到庙里来,庙里的道长给她取了道名“张合清”,她就改了妆,穿道服,把头发高高的束起来梳成高发髻。她细声细语道来,我的脑海里忽然出现“山中只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字样,老人在这寂寞的庙宇中安静度日,物质虽然不太丰富,但是她的脸上恬淡自然的表情告诉我,她的精神干净而富足。老人的哥、姐、弟都先后去世了,留在世上的就是她和最小的妹妹了。妹妹有家庭而且年纪也大了,但是她现在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眼睛不好,腰也不好,遇上连日阴雨的话,自己到院子里上厕所都困难,妹妹就来和她一起住照顾她,已经三四年了。其实,两位老人一个84,一个90,都是该别人照顾的年纪了,姐妹俩在一起,是血脉里面无法割断的温暖联系,是在耄耋之年彼此相濡以沫。
12
  审核编辑:千千   精华:沁芳闸

上一篇: 《 当客从远方来

下一篇: 《 秋天的味道

【编者按】 往期编辑   千千:
作者笔下的子孙庙是多么的令人向往啊。那个时候,子孙庙可热闹了,“老中青”和小孩都有,人多到时候庙里常住的近百余人。子孙庙不仅人多,花也多,桂花的甜香,九里香的蜜香,交缠在一起的香气常常会让我们觉得幸福。凤仙花、一串红、半枝莲、五色梅和紫茉莉……这些天然的花香味混合着粥的清香,让子孙庙充满着人情味。不管是修葺前还是修葺后,子孙庙都记录下几辈人的回忆,更希望读者能象小陈道长说的:“现在很多人,就是欲望心太重,想要得到的东西太多,太贪,什么都放不下,才有那么多人堕入犯罪的深渊。如果他们能看淡一些,就不会这样了。”


短篇小说副主编   沁芳闸:
一座古庙,历经二个世纪的风雨,不管是庙还是人都有了自己的故事。作者有缘分别于自己不同的年华三次进入,书写了关于它和他们的故事。因为自己在变,那些物事映入心里也有不同的感觉。进来者亦为有缘人。精。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0

  • 韵无声

    好久不见,丁丁。文章略见深度啊

    2016-09-03

    回复

  • 三旬

    看到两位老人家的情谊,觉得这才真的叫闺蜜。

    2016-09-02

    回复

    • 短发丁丁

      @三旬  是真正的姐妹呢

      2016-09-03

      回复

    • 三旬

      @短发丁丁  啊,漏看了是“血脉里面无法割断的温暖联系”,从一开始就按着自己的理解去读文。太对不起这么美好的文字了,道歉呢~

      2016-09-05

      回复

  • 落叶半床

    由庙而人,而心,一派素朴悠然,好一个去处。

    2016-09-01

    回复

  • 沁芳闸

    从两个小姑娘吱呀一声推开这扇门开始,看到花落了洁白素衣一身。清香。看到了小陈道长说人如果可以放下一些,当会少好多烦恼。不管哪个宗教,终究是人的信仰,让人平和安定,甚至如陈道长般白发转黑。来到了老婆婆身边,老婆婆的故事更丰富多彩,只是年事已高,幸好还有妹妹。只是不知这妹妹能照顾她多久。不过,人世间,她当是幸福的,很少的欲望,晚年有靠。

    2016-09-01

    回复

  • 千千

    两位老人一个84,一个90,这是因为她们在寂寞的庙宇中安静度日,物质虽然不太丰富,但是她们的脸上恬淡自然的表情告诉我们她们的精神是干净而富足的吗?

    2016-09-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