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赊”事

作者:走过云烟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4-03-20   阅读:

  
  赊账就这样在较为固定、熟识的场所和乡间流行。
  四、
  岁月倏忽,时光流转。2012年仲夏的一天,跟爹闲聊中,再谈到赊账一事。我以为乡间还有不少人还在继续以赊账的行为方式续写赊的内容。不料爹说,你以为还是老黄历,现在哪有几个人赊账,大多数人都付现金。现在的日子比以前的地主生活还好。现在打工的、在本地做小工的,只要不懒,哪天不是一百多块。和我一起玩牌的老头们,兜里还不是常常揣着张把百元大钞……
  我怀疑爹的话含有太多的水份,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闲暇之时,就到乡里的几个小卖部体验了一番。村里黄老板的店铺品类繁多,安放井然,购买者皆付现金。我还询问了黄老板村民购买赊账事宜,黄老板说赊账的人少了少了,除了村委会的签单外,村民已是极少了。乡里的开店铺的满老板、唐老板的说法也皆如黄老板所言。果然爹所言非虚。乡里在小卖部玩乐的老人,也不时买一瓶饮料以消炎夏。卖肉的彭屠户脸上堆着笑容,他的记账本早就不见了踪迹。他是子承父业,一天卖一头猪,卖得轻松。家里住着洋房,开着面的,日子过得惬意得很。
  看来,赊事渐远。餐桌的内容也逐渐丰富了起来,倒开始有了不少挑剔的眼光-------原生态和绿色成了一个新的标准,连年届七十的岳父也偶尔跟我说饮食要选用绿色食品,引得我思考。想起“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古文,感慨万千:几千年的梦想终于掷地有声,成为了现实。
  赊字,恐怕就要淡出历史的舞台了。赊字,除了在赊店老酒的广告上继续着独有的生命力之外,恐怕再也没有生长和盛行的土壤了,一种被集体无意识践行的词语,也会渐渐沉入寂寞,弥漫尘土。
  现行的教材中,莘莘学子也与此字无缘,与之相关的故事更是知之者寥寥。但我不悲观,甚至欣喜,赊账的方式不复存在,苦日子沉入记忆,表明了乡间日子日渐繁荣和富足,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泉下有知,恐当长歌当哭,喜不自胜。
  乡间“赊”事,目前也许还在一定地域里存在,但必然终归于尽。乡民安居乐业,于华夏而言,实为长风破浪的理想图景里的一朵绚丽之花,心间千言万语萦绕,最终汇成一句:祝吾泱泱中华国泰民安永享太平。
12
  审核编辑:沁芳闸   精华:小晓追梦

上一篇: 《 妈妈,我疼

下一篇: 《 冷的记忆

【编者按】 短篇小说副主编   沁芳闸:
现在,终于不用赊了,也很少人赊了,我们的今天毕竟比昨天美好,而明天一定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可我想说,笔者娓娓道来的赊事,竟让我感觉到了美好,辛酸中的美好。因为有赊,熊阿婆才好勉强糊日。因为有赊,我们才不用辍学。赊,或许是因为穷,可也是民风淳朴呀。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5

  • 沁芳闸

    我想起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当年丰先生家也开着小店,有些人赊着账。年关了,店伙计会去讨要,没钱的就会躲出去,可过了新年哪怕在路上遇见也不会向人讨要了。

    2014-03-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