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赐民福与强奸民意

作者:冀之南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4-03-19   阅读:

    
    
  一个人对待一件事情,还是一件事情对待一个人,也或许是一件事情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据2012年5月9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汪洋在代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届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讲话时指出: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造福人民,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所以,必须破除人民幸福是党和政府恩赐的错误认识。要防止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等错误倾向,既积极作为,又量力而行,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升全民福祉。更要切实维护并发挥好人民群众建设幸福广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人民首创,让人民群众大胆探索自己的幸福道路。

  其实关于这一敏感信息的介入得益于中国散文家论坛上何义钦老师的一句平常的交流点拨。说者有心,听者亦有意,何老与我都意识到了汪书记这看似平常的话语所隐含的巨大能量和信息。
  猛一听,切实感觉到汪洋书记关于“必须破除人民幸福是党和政府恩赐的错误认识”的思想应该是不切合实际的,或许是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及所谓主流思想意识现状不相符的。“为人民服务”不就是为人民恩赐幸福和快乐的吗?党和政府都是人民群众的公仆,难道不应该为人民恩赐幸福和快乐吗?
  其实如若不是汪书记讲,我们在传统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感召下,已经顺理成章地认为“为人民恩赐幸福”的思路和观点就是名正言顺和理所当然的,事实的另一方面其实我们已经在固定的思维模式方面谬之千里而不思不觉。
  其一,错就错在官民思想传统地位界定之错。关于官与民的传统思想界定,在《礼记•礼运》中,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就颇为详细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语三层意思,一是天下为公;二是讲信修睦;三是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上述三者,笔者认为主要意思是在天下为公的前提下,要讲究信用,与邻修好,最终达到民生民享民乐的目的。正如汪洋书记讲的“大力发展各项民生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虽然都是定义“民生”,但传统意义上的“民生”是党委政府统一配置分配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制和强加的意蕴在里面。从汪洋书记定义下的“幸福”概念来讲,人民群众的幸福不是党委政府恩赐的,而是最大限度适应人民群众意愿、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诉求的群众愿景,与党委政府的强加无有任何关系。我们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服务当成了恩赐的最主要原因,关键是服务主体和工作客体的互换错位,一定程度上是放大了政府工作客体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服务主体的认同性和选择性,所以导致了恩赐和服务的错位。
  其二,错就错在开展一切工作思维理念之错。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虚写更为神奇:“……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含义就是凶猛的老虎能够奏乐,鸾鸟能够驾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从词本意来看是老虎与鸾鸟温顺地为人所服务的一种难得的境界,但从实质上来看,则是社会与人民一种体现自然相处的极乐境界。此种情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自然社会的人,缘何能与自然生态概念下的老虎与鸾鸟达到高度一致,我认为应该是人、老虎和鸾鸟一定程度上的概念互换和角色置换。社会和世界为“大和”,无论是社会的执政者,还是世界万物的每一条生灵,都是社会和自然的一种存在形式。对待生灵和万物一样,需要社会中的人保持一种平等的心态和公平的境界。人和万物的融合其实是文化概念的交融和共享。人与万物需要一种文化,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种文化,万物与万物之间也是一种文化。由此看来,整个社会都是依靠文化而相互联系、相互共融。因此,归根到底再看汪洋书记的论点就是“没有文化支撑和精神富足,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要以建设文化自立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充分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再具体讲,就是目前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创新和开拓意识,这种意识不仅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重要的则是代表社会发展的一种导向和目标。而这种目标和导向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已经迷失而没有意识到其潜在危险性!
  其三,错就错在官民之间主体观念定位之错。官与民的主体其实是一个“和”字,是如何处理好一个“和”字,如何把握一个“和”字。纵观历史,武将廉颇傲视凭“说”起家而位居其上的文官蔺相如。后来廉颇知道蔺相如是为了国家利益方才不与他计较时,而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强大的秦国见此也不敢欺侮赵国;“北拒曹操,南和孙权”才有“赤壁之战”的胜利;关羽拒和东吴,不仅失了荆州,而且父子死于非命……官与民的主体界定从表面上看是两个社会主体的界定,但从更深层次上则是社会发展两大主流之间的平衡。建设幸福社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建设和共享幸福社会的主体。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造福人民,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我们必须破除人民幸福是党和政府恩赐的错误认识,切实维护并发挥好人民群众建设幸福社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人民首创,让人民群众大胆探索自己的幸福道路,使每个人在努力创造个人幸福生活的同时,也为增进全社会的幸福而奉献心力,实现全省人民共建共享幸福社会。要防止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等错误倾向,既积极作为又量力而行,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升全民福祉。
  其四,错就错在执政理念科学调整适应之错。“自然和则美,生命和则康,社会和则安,国家和则强。”和谐社会需要众人构建。但个人的先天条件、所受教育及地域文化等等却难统一,这就需要范仲淹所言的“政通人和”,只有政事顺利,才能百姓和乐。用法律调节制裁因利益而发生的冲突,用传统道德教化人们注重理性提倡宽容,才能营造“和”的环境,建设理想和谐社会。建设幸福社会不能依靠恩赐,必须也只能依靠强化制度保障。要以规则公平、机会公平和底线公平为导向,加强社会领域基础制度建设。弘扬劳动光荣的理念,让劳动者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使之享有与其贡献相适应的荣誉、地位和福利,拓宽群众参与日常社会事务管理的制度通道。破除潜规陋习,创造公平公正、活力有序的社会环境,让守规矩的人不吃亏,让有本事的人有奔头,各尽其能地追求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进一步完善幸福社会指标体系,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价幸福社会建设的根本标准,使之成为引导领导干部改进工作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从制度上保证幸福社会建设的正确方向。从实际来讲,社会发展、个体素质提高以及发展秩序健全都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支撑,这是最重要的。

  抛开大的环境和体制来说,从社会个体单个的人来看,人与人之间,无论是身为高官还是平民,也不讲你身价几何、涵养多深,人与人之间必须把握一个平等共融的和谐状态。领导对干部,官员对平民,朋友对知己,都必须打破一种恩赐的形式和状态,更不应该有官职高低的硬性区分和对待。如果把身份和权力当成一种对对方的恩赐那就大错特错了。一个人遇到困境时你拉一把,一件事情的解决遇到问题时你迂回一下,一个社会的发展遇到坎坷时与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依靠群众的力量,形成合力,明确目标,社会个体和社会本身才会在正常健康的轨道上前进。
12
  审核编辑:冰止乙醚   推荐:冰止乙醚

上一篇: 《 析“人物世界与动物世界”      

下一篇: 《 狗的哲学

【编者按】 红尘会员   冰止乙醚:
戴着公仆的帽子,干着老爷的勾当,已经是当下官场的心理常态。无论造福于民还是赐福于民,都违背了民主定义。自封为官,高高在上,口号喊的再响亮都是作秀。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3

  • 霜冷关河

    有一次,我传唤一村书记问话。期间,村书记说“我当老百姓时……”云云,我当时就问他:“你现在不是老百姓了?”他被问得哑口无言。其实,我们都是老百姓。很多人成了官僚,就以为不是百姓了,便站在百姓的对立面了。

    2014-04-11

    回复

  • 晓月凝窗

    观念影响方式方法、这个转变好。只是、难。要莫流于形式、好处近在眼前。

    2014-03-21

    回复

  • 冀之南

    一篇旧文而已!大家批评就是!

    2014-03-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