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休闲小品 > 蚕丝录1

蚕丝录1

作者:尤其拉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6-02-21   阅读:

  
  我起意要写一点简短的文字,完全是沉思的,也许某些时候带着肤浅的烟火,向空中腾出一点烟雾。我不喜欢讲究的结构和篇章,那些东西对我来说,并不比一个奇妙的句子更出色和更耀目。生活是流动的,内心的一切也是如此,稍作停留的可能性虽有,但是已经不重要。我带着生活的各种预料不到的情绪和某种新奇的流变的可能性来追逐一晃而逝的词句,来纪录我所感受到的生活,这一行为,我非常地沉迷,决定坚持下去,当成唯一的文字来写,或者当成唯一的重要日子来过,朝向未知,持续很久。取个题目,就叫:蚕丝录。那意思就是直白倾吐,然后把自己卷在里面。不标记,仅隔行分列,不拘一切文字形式,长短由心情而定,内容随意识转移,但愿成个经年累月的系列。
  早几年,还没有网络的时候,我就在随意买来的本子上随意地记下些自己的感受。经事的、读书的、见人的、回忆啊、思考啊,什么乱七八糟都留下点自己的笔墨,记完了就忘了,很少回头去看。后来,觉得写的太糟,也焚了不少。或许是觉得,自己也没打算往极端的方向上去眺望,条件也就是那条件。那时看德莱塞的小说《金融家》,那位主角说,自己的脑子就是流动办公室。深受启发,也就不在乎自己写下的东西。脑子里转动着,历经了也就够了,别的,往深了说,说白了,都是累赘。
  不喜欢看回忆的文字,也讨厌沉溺在里面。但是,文学,从本质上就是回忆,漫天漫地的回忆,所有空隙似乎都挤满了,充满了哀叹和落落寡合的情绪。
  文字和音乐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一对孪生子。文字和音乐一样难以把握,每一次联想,都似乎滑落到另一种奇怪的旋律中,滑落,不需要意志的行为。也许有人说飞跃,飞跃灌注了意志,我不认同它可能的好处和妙处。
  写作是离开。写作也是一种自我认同的方式。在生活中,你不由自主地四分五裂,写作可以把你碎开的部分合拢起来,成为一个新的,生气灌注的整体。我喜欢这种具有自愈价值的写作。自愈。修复,就像一棵植物一样,从每一个伤口上长出隆起的疤结,比未受伤时更结实,更粗壮。
  离自己近的现实才是真切可把握的,远了就不好说了。地理上的距离如此,历史也是如此。我喜欢那些用简单的话就把我周围的现实直接挑明的谈说,而不是喜欢那种不着边际的谣言。尽管生动有趣,我也不喜欢,不真实,是虚的。个人的幻觉或者臆想,我自己就很多,不需要更多数量了。
  网络只是一种表达渠道,我不认同网络是一种生活。尽管上网耗去了时间,但是,是明显地空耗去的,它使人的眼光肤浅和轻薄。网络其实就是一本杂志或者书。
  读维特根斯坦传给我一种奇妙的快感。下载的电子书。免费。以前买过他的《战时笔记》和《游戏规则》。都是哲学沉思性质的东西,显得破碎,虽然处处精妙,却不如他的传记让我印象深刻,读来有益。他的格言看似平易,可一点也不通俗,拒绝通俗。大师都是这样的,你能轻松读过那些句子,可要是搞懂,你就知道晦涩的含义了。
  觉得读书的过程就是慢慢消除晦涩的过程,不能消除,就会一直晦涩,阻碍人的才能。
  前几天看了《非诚勿扰》,好玩,特逗。但不深刻,皮毛的生活,喜剧成了皮毛仍是喜剧,但仅一笑而过,不值得看多次,想看,回忆一下就可以了。情节简单,爱情俗套。
  说到爱情,我总认为,现实生活中很少或者没有,我指那种真正的一见钟情,蔑视一切的那种。到处都是扭曲,或者完全背离的复制品,或者借幻想造一个出来,误解或者曲解。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真的,语言多么苍白,多么玄虚!感情的强度和优美,极限。我讨厌泛泛的爱情,那不是,绝对不是,实际上也不是。往往是单相思容易抵达那种境地,如人阿赫玛托娃的歌。
  有一些好不忍去复看,如俄罗斯女诗人的诗。炽热如火,能烧着人的灵魂。这和我的现实生活反差巨大,不可忍受,还是不看为好。但是,这灵魂里燃着的火又不可熄灭,真是火。烧着我这个庸俗的人,所有庸俗的人,一切的虚伪的谀辞。
  一个愿意在文字里表露一切的人,反而对生活,生活在周围的人不甚了了。最深的思想往往有偏执的味道,里头有着很硬的楞劲。关于伦理的思想总是被放大和搅浑,而人采取一种客观的角度来审视周围的世界,比如一个万念俱灰的人眼中所见所思,就和一个高明的哲学家在冷静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上,有某种惊人的感情的一致性。激动到语无伦次或者有目的的连哄带骗,显然都是随风而逝的东西。
  看伍尔夫的《普通读者》。惊叹于她文笔的优美,理智的清澈和那种完全沉迷的写作心境。昨天下载了她的小说集。其中有一长篇《到灯塔去》,听说很好,我打算看。她是意识流的著名作家,有写作的天才,一生也从事着写作,从她的《普通读者》,就可以看到那种内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多么惊人,她的散文我觉得是世界一流的。亲切、自然、奇妙,每一个句子都是那样婉转清澈,连络成一体,非常好看、耐看、重要,引人深思,完全地新奇。
  最近,网站上王小波又成了热点。我喜欢王小波的东西,这个被体制排斥的作家值得研究。但就他的文字来说,那种幽默、奇想,就非常珍贵。总之,我认为,他这么彻底的作家在中国还是很少。看他的东西,无论小说散文,总是很痛快,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小说,还是很好看的,很好看,其价值就不会低,人们为之争吵,其实,和小波的作品有关系吗?言论权的争夺?有意思吗?王小波应该谈不上伟大吧?伟大还需要一些更深刻的独创,是世界上没有的。当然,王小波的水平确实很高,但不到伟大的程度。伟大需要征服力。
  眼界需要一定的广度,你能做到一眼尽收,繁复的事物的声色味形全都落入你的眼底,那你的文字就具有眼界所供给的自由度。但是,笔落到纸上,心中的思绪又能得到细致的表现,这个加工的过程真难以说清,其实,过程消耗的能量很少,但累积的过程就很漫长和复杂了,是多种心智齐发挥的效果。欢快的心情,任意的思绪,自信的品质,心中的乐律,终能构就美妙奇异的文句。学习一切,融合一切,在我的心中,我来重新构造,重新开始。
  格言需要陡然出手,而散文需要婉转和清澈的流淌。格言需理智的锻造,散文则需要优美奇异的梦幻笔触。它们都来自于经验,来自于生活的故事和观察的记忆以及浮想。尤其是,广泛的思想采集,在心中已是熔炼的铁水和钢花。但是,质朴的,低调的道德诉求来自于小人物的艰难生活,底层人物的喜怒哀乐同那些上层人物所区别开来的那种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它们都讥讽和嘲笑,以及他们自身的那种无药可救的堕落和懒散,激愤和夸张。只有在一个普通人的心中找到那种人性的永恒,错综和神秘,一个写作者才会写得朴实动人,真切透心。
  我有时看一些大师的作品,里面的某些描写,和我曾经写过的句子有某种近似,一下子就会感到很愉快,兴趣浓烈起来。或者,这位作家写的和我曾经的某种观察恰好合上,这又是一种喜悦。有些杰作需要想象,那就必须慢慢地读,为了在自己的经验中寻找出所描写真实情景,快速的浏览就完全是浪费时间了,必须一句一词一字地紧扣住,那样的阅读,是活化少量的人生经验而获得想象的必经途径。而好的写作,一般都在想象的强有力的支配之下。
  人生的一半,有的人还不止,是处于消沉之中。人生有那么多的苦滋味要品尝,没有艺术,简直就是度日如年,我像尼采那样相信艺术可以拯救人生,而别的都不能。财富不能,有它数不清的恶果;爱情不能,没有可靠的结果,却有着千人千面的轻薄;世俗的工作不能,它只提供一个安全的牢房;朋友不行,他们有自己的事要做;宗教也不行,使人丧失自由和主动性,拜倒在若有若无的无力中。而艺术,只关乎你的心灵,有无数的美与真,等着你去自由地,轻松地,欢乐地,微笑地追寻。
12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推荐:落叶半床

上一篇: 《 写作是一种技术

下一篇: 《 蚕丝录2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思绪流淌跳跃着,渗透出现实的悲哀和无奈,书本和现实碰撞着,不乏字里行间的灵动。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