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教师朋友们谈谈“蓄势”

作者:褦襶子    授权级别:B    精华文章    2015-02-22   阅读:

  
  这个话题颇具争议,常常被一些卫道者抨击。可却是余三十来年执教生涯的真实感受。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存在着许多的对立统一。可哪些应该对立,哪些应该统一。却很少有人说得明白。此文也不探讨那些“该与不该”,非教育届的朋友看个乐子,业届朋友若觉得有些许参考价值,就捉摸捉摸。若能对朋友们的工作有所帮助,也不枉余三十来年的执教辛酸。
  余“气势”一说,与当今盛行的被特色了的“师生平等”观念相矛盾。国人对于平等,就象对于自由一样,缺乏理性的认识。平等并非形式上的高度一致,而是人与人之间人格、机遇上的公平待遇。许多业届同仁在现实工作中,必定常常遇到有些老师在学生面前就象有瘆人毛似的,学生一见其就乖巧地顺从。可是有些老师,本来学生挺安静的,一遇到其就兴奋得难以控制。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就是一种心理较量。你征服不了学生,学生也就不“亲其师,而信其道”了。今天就与业届同仁们谈谈征服学生的“势”。从物理学上讲,“势”必须有高度优势。老师之于学生,光有学识上的优势还不够,要想让学识上的优势作用于学生,还必须具有伦理与心理上的优势。所谓“伦理”上的优势,就是客观存在。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这个道理。当今理念把与学生沟通逻辑曲解为了“平等”,说什么师生要象兄弟姐妹一样。纯属屁话,爹就是爹,怎么能与爹称兄道弟呢!一但这种伦理上的优势被破坏,再想让学识上的优势有效地作用于学生就十分困难了。其实,“与学生要象兄弟姐妹一样”只是种比喻,指扫除学生与执教者之间的代沟,打开学生的心扉,洞晓学生的内心世界,使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这种效果,可以通过感情交流来实现。并非不要“纲常”。当一个孩子对老师失去敬畏长辈般的情感时,教育尤其是面对未成年人的基础教育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
  为什么说“可能”呢,因为根据教育对象的素质差别,“折扣”幅度是有着显明差别的。一般重点校,重点班里的“高素质”的孩子,这种折扣不会十分显著。可是面对绝大多数重点校里的普通班与数量众多的普通校里的孩子,这种“失势”就后果严重了。
  维系老师对于学生的这种“势”虽没有什么固定的原则,但也并非没有规律。下面首先说说针对非特定学生群体的一些做法。平日里,老师对于学生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势。所谓身教胜于言教,为师者还是有必要讲点“师道尊严”的。老师在学生面前必须端庄严肃。和蔼可亲可以,但不能滑稽。所以在校园里(包括在办公室),言谈举止都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影响。古语讲,宁可湿衣不可乱步。意思是说,当老师的,即便是在雨中,也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形象,不能把狼狈的一面透露给学生。
  一次笔者的学校召开全校师生大会。结果中途下起了大雨,学生们产生骚动。然而可最可悲的是在场老师们大多都狼狈地抢伞避雨,主持会议的老师慌乱地允许学生从教学楼唯一打开的一个小后门回教室。上千个学生,一个只能容两三个学生并排入楼的小后门。除笔者所执教的八个班学生外,都纷纷拥挤到入楼的小后门前……
  笔者拒绝了学生递上来一把伞,笔直地站在自己的学生们面前。许多站起来的学生见状,慢慢地坐下。笔者指着身后的小门说:“现在大家挤过去能进去吗?既然进不去,是狼狈地挤在门前淋雨,还象老师这样享受一下这(指着天)大自然的恩赐?”下面几百个学生慌乱情绪一扫而光,挺起了胸膛稳稳地坐在自己的凳子上。
  望着门前乱哄哄的其他年级的同学,笔者问孩子们:“你们自豪吗?”
  学生们齐声回答:“自豪!自豪!自豪!”。
  你们自豪什么?
  孩子们被笔者问得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
  笔者告诉孩子们,人生的成长需要“经风雨,见世面”。你们今天就经了风雨了!这风雨可怕吗?可怕吗?
  孩子高声齐答:“不可怕。”
  所以呀!不惧怕风雨的人,是有权力自豪的。如果你们连大自然的风雨,都经不起。那么怎么经受得起人生艰难险阻的风雨!老师,为你们的勇气而自豪。
  【对于“经风雨,见世面”的解释,一方面是等候进楼时间的需要,也是向学生们传递健康人生观的信息,还是为了避免对那些抢着进楼的其他年级的师生产生不必要的刺激】
  这时挤在门前的其他年级的学生都已经进了楼了,笔者要求孩子们右手拿着自己的凳子,站成两队(男生一队女生一队)回教室。有些瘦小的孩子,虽然一支手拿着凳子有些踉跄,却也不忍换手破坏回楼队伍的整齐。
  这种举动,就是蓄势。如果业届同仁们懂得平日里如此蓄势,你就具备了征服学生的基本条件。可是只有蓄势还不够,还需要如何运用“势”。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没有什么教育的公式可供业届同仁们套用。但有些细节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第一,不要回避学生目光。
  从事教育职业的人都应该懂得,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虽然孩子们还小,无法通过这种心灵的窗口窥透老师的内心世界。但是老师眼睛里透出的一些信息,孩子们还是能够感受到的。所以,当老师的千万不能在学生面前露怯。无论在哪种场合,老师看学生时,切记不要主动回避学生的目光。回避学生的目光,就给学生传递一种怯懦的信息。有种说法叫“目光咄咄逼人”这就是“势”的效果。
  在与学生对视时,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回避老师的目光。可是现在的孩子,从小在万般宠爱下长大,不似从前孩子心理那么脆弱,在与老师对视时,毫无惧意。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内心没有那么多顾忌,所以常常会有僵持对视现象。这种情况下,僵持下去也不妥。尤其是一些男老师与女学生长久对视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猜忌。那么这种情况就需要当老师的细心体会体态语言对学生的影响。笔者常常采取变凝视为散视状态来对待。就是不改变目光方向,但目光不再集中在学生身上的某个具体部位,用那种眺望远方的目光,类似思考问题的目光,应对学生的凝视。
  这种处理方式也可以用在课堂上。授课过程中,常常有学生在下面搞小动作,精神溜号。直接用语言提醒与制止收效甚微,往往还会激起学生逆反。教育是种欲速则不达的活动。尤其是授课时间有限,对此类学生的语言教育会耽误授课进度。所以,采用体态语言教育应该是首选。体态语言的应用,笔者在《驾驭课堂的艺术》与《驾驭课堂的艺术之声驭》两篇文章中有较详细阐述。这里只谈一个细节“目驭”。原文中没有用这种提法。在此是为了强调处理用目光驾驭课堂的一种窘境的处理方法。
  课堂上,通过其他手段吸引溜号的学生注意老师的目光,通过目光(附带一种嗔怪的表情)传递慈爱的提醒,比生硬的语言提醒往往更有效果。可是这种作法,也容易出现对视的僵持,用上述方法处理,可为变换其他教育方式提供机会。同时这种目光,传递给学生的老师的失望信息,有时也会起到意思不到的效果。
  【《驾驭课堂的艺术》一文被网上广泛传播,多有未注明原作者的情况。此文最早发于“八斗文学”,请读者自行通过发表时间鉴别真伪。在网上可用“驾驭课堂的艺术+褦襶子”进行搜索。】
  第二,不要与学生抢着讲话。
  老师与学生抢着讲话,即便学生接受了,当老师的也“失势”了。绝大多数的老师不注意这点,在与学生群体交流时(包括授课活动),往往学生不肃静,他(她)就提高嗓门。现在有许多学校的老师,不是想办法去解决这种交流障碍,却拙劣地用起“微麦”①,尤其是许多年轻老师,上课“全副武装”,身上挂着微型扩音器与耳麦,学生在下面说学生的,他(她)在上面讲他(她)自己的。我们姑且不说这种“交流”的效果,就是“微麦”本身长期使用,也是对身体存在着危害的。有些老师经过多年的使用,发现自己的听力衰弱,情绪烦躁、失眠,至于有没有放射线其他方面的危害还无从取证。
123
  审核编辑:文清   精华:文清

上一篇: 《 仰望的文化

下一篇: 《 困惑与局限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文清: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教师的教育方法很重要,当然更重要的是老师的责任心。如今的学生不好教,老师也很难。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东西,课本之外的东西也要关注。老师也是如此,不只教学生书本中的知识,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更是少不得的。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

  • 文清

    读朋友的文章,受益匪浅。拜读了,祝新春快乐,羊年大吉!

    2015-02-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