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平仄及其他

作者:清茶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5-01-23   阅读:

    歌平仄及其他
  中国歌之所以能够吟诵和吟唱,完全是因为句子里面存在着平仄而产生韵味。通常,在一句歌里,连续两个平音字后,必须切入仄声字。否则,连续平音或者连续仄音,无法体现抑扬顿挫节制,没有这种波浪起伏的节奏式语言结构,吟诵是很困难甚至无味的,也难以合乐。因此,格律诗中,决不允许出现这种语言结构,也不允许平起句式的第三字采用平音字,这样就是“犯孤平”,影响诗歌的韵味。如果因为实在没有合适的字替代,必须在本句或者对句里面采取“拗救法”予以纠正。否则,读起来就拗口,不符合吟诵和吟唱的平腔落调原则。
  事实上,人们在劳动、生产、生活中所释放出来的情感或者感情之音,本来就非连平或者连仄。简单地实验一下:张开口,从咽喉里面拖出长长的一个“啊~~~~”音,听听,它所发出的声音,便是波浪似的颤音,这就是诗句为什么要平仄错落的基本原因。高山流水,大海波涛,便是一种自然的艺术规律。然而,在实际写作中,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用上连平或者连仄字,这就违反了艺术规律,是写诗的大忌。
  中国古代,因为诗歌写作在文字没有形成声律学的情况下,连平句子是存在的。比如《诗经●关雎》里的“关关雎鸠”就是连平。但,可能古人也许知道这样不太好,所以接着就是“在河之洲”,这个“在”字,切入了仄音,算是进行了“拗救”。但是,现在写诗,这种拗句,一般不要进入诗歌,难得麻烦。中国文字多了去了,总有一个字能够代表需要的意思。慢慢寻找和发现便是,本来,创作就是一种寻找或发现的劳动过程,没有捷径可走。
  如此种种,诗歌写作上为了一个平仄问题,久难攻克。到了隋唐时期,人们一直在为诗歌如何能够保持一种平仄错落有制,让写出来的诗句一直规范在某种格式中而不犯艺术的基本规律,形成诗歌的规范化特色研究着。根据古人的诗歌成果,结合汉字声律学原理,隋代出现了诗歌用韵的《切韵》范本,唐代出现了格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五言两种,七言两种。五言格式是在七言格式上去掉开头两个字的平仄规则而使用。分五言平起、仄起和七言平起、仄起。平起是以首句第二字的字音声韵为句式定义,仄起相同。又根据首句是否押韵,将诗歌分为正格和别格。正格是指首句不押韵句式,别格是指首句押韵句式。如此一来,格律诗解决了自古以来诗歌写作的规则问题。影响了以后1000多年的中国诗歌创作,直至如今,格律诗除开放宽了进入诗歌的韵脚和去掉了进入诗歌的入声字,平仄规则,依然无法改变唐代的既定格式。说明,唐代的格律诗规则,是真正的科学,难以更改。只有毛泽东、陈毅等等现代诗词大家在格律诗诗体的框架之中,革新了自由式文字组合(平仄自由)却依然维护着体式和韵脚的传统特色。
  但是,一千多年过后的现、当代许多中国诗人,因为民族危机、战争危害和外来文化的渗透、影响、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的此起彼伏等等原因,已然不能够像毛泽东、陈毅们那样传承中国诗歌文化了。甚至,有些诗人不知道中国诗歌为什么存在着平仄规则,觉得那是“迂腐”,是“限制了写作自由”。他们讨厌使用平仄。提起写中国诗歌,总是说“我不懂平仄,那玩意儿太麻烦”;“中国诗歌不好写,写起来不自由”;“从格式上看,中国诗歌就是一种迂腐性的东西,存在着思想不解放的因素”等等等等。不一列举。反正,有些中国诗人,除开小学、中学学过几首中国古诗,甚至,当时,连古诗的作业都曾经打过折扣而外,已然不知中国诗歌究竟是什么了。只知道中国诗歌难写。他们,渐行渐远了中国诗歌文化,自由诗,成了他们情感或者感情释放的依托。
  其实,中国诗歌格式不过是遵循了艺术的基本规律而已,是本民族文字发展和诗歌发展的必然性结果而已。没有那么可怕。关键是写诗的人,究竟对中国诗歌有多少了解和实践,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不管你如何攻击中国诗歌或者说根本不喜欢中国诗歌,抵触和离开,都不是一个中国人应该持有的态度。
  中国有句古话说,吟诗作画。这个吟诗,吟字在先。因此,写诗之前、之中、之后,吟诗特别重要。要知道中国诗歌文化,你首先要多多吟诵一些中国诗词。中国诗词工于字词,刻于艺术意蕴。关于字词,有“炼字”之说,一句诗里面,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字词是经过作者三番五次甚至成百上千次精炼而成,不是随意写进去的。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含,为什么是“含”,而不是“显、映、里”等等字?你只有多多吟诵,反复吟诵这个诗句,可能你才会悟出那是为什么?还有,中国诗句里面,往往包含了许许多多中国文化,这就是为什么唐诗宋词将中国文化显赫于世界的关键所在。另外,诗歌在于吟,怎么叫吟,吟,不是默读,不是意念。你不吟出来,就没有味道。就达不到某种艺术效果和言志的效果。只有通过吟诗,你才会明白,这首诗为什么会这样写,而且只有这样写,才是惟一的笔法。这是其一,其二。即或自己写诗,也离不开吟,先吟也好,边写边吟也好,写完后再反复吟也好,总之,要吟。不吟,可能你会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亲自断送。诗歌不吟,味难足。通过吟,你才会知道,诗句中,还有哪一个字需要切换。如此等等,诗歌要吟。
  有人说,当代(自由)诗歌失败在译制。就是说,外国诗歌在翻译成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中,失真了。失真了的诗歌语言乃至文本样式又被追随者们盲目仿制,因此,自由诗越写越不像艺术品。为什么会失真,简单地说,外民族的语言,不是你中国人几年功夫就能够掌握的,那些语言不是中国文字那种单音独体,字繁字简空间一样大,好掌握。他们语言用文字表示,长短不齐,空间不一,多一个符号和少一个符号意思变化都挺大。加上方言俚语,可能够你一辈子去学也难以如愿。所以,翻译必然失真。这是其一,其二,外国文字不具中国文字的声律学意义,所以,他们的诗歌没有韵脚特点。他们那一连串扭来扭去、钉钉卯卯似的文字,你只能按大意译成几个字或者十几个字不等的句式。那么,究竟这个大意的原文应该是什么?这个大意的句式究竟是不是译出来这样的,谁知道?因此,中国人写诗,最好是回到传统诗歌文化中来,哪怕不严格遵守平仄格式,那也是自己的诗歌,那也是一种民族的风格。
  还有人说,写自由诗是靠一种灵气,你不懂自由诗就不要在那里乱说。我说,任何文学艺术,离开了灵气也不成。诗歌如此,小说如此,散文如此,就是绘画也是如此,难道,只有自由诗才讲究灵气?你究竟要为自由诗说点什么呢。
  也有人说,中国诗歌体式限制了写作自由。我说,什么是写作自由或自由写作,可能你还没有搞清。我说,首先,艺术是在规则里面产生的。中国诗歌是有规则的,自由诗除开自由好写,规则是什么,是灵气,恐怕,灵气不算规则。所谓写作自由,是指文学作者在艺术的规则中自由自在发挥。前提是“在艺术规则中”,没有规则限制,倒是自由,却形成不了艺术。因为那是无的放矢。就是绘画,画面也要用尺幅限制,否则,画面无处放。所谓世界有形也无形,就是这个道理。中国诗歌的规则,怎么成了限制写作自由的东西了。诗歌写作不要规则也可以,那就是,作者比天才还天才。所谓自由写作,是指文学作者不受社会政治、社会环境等等影响和干扰,想写什么,何时写,怎么写等等,完全自由。因此,写作自由或自由写作,完全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文学行为及其现象,这与中国诗歌的规则有什么关系。
  没有艺术规则限制文学作者,只有作者自己限制自己。要搞艺术,离不开规则。
  2015.01.21.17.26.写于寓所
  审核编辑:五出眉心   推荐:五出眉心
【编者按】 往期编辑   五出眉心:
中国诗歌借助语言平仄的声韵规律而体现出一种音乐般的节奏之美,具有可歌可吟的雅致,又能生动形象、含蓄深刻地表情达意,成为最优美、最抒情的一种文学载体,也凝结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意韵,在某种程度上讲,它很能代表中华之文化特征,所以,中国诗,堪称中国文化的标签。 作为中国人,应该融会贯通地理解与把握,更应该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它的精华,为弘扬传统文化尽一份力量! 反对中国诗限制自由写作的说法,这样说,无非是给自己的无知、懒惰、崇洋媚外找借口和依托。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8

  • 清茶

    首先,谢谢副主编五出眉心及东方玉洁朋友以及众多的文朋诗友们对本人此篇拙文的支持、关注和帮助!谢谢!
    1、关于孤平和拗救,我的确叙述不够和有些偏颇。我在写此文时,仅凭一种仿佛的记忆随便说了两句,这样做文,态度是不严谨的。谢谢指出和谅解;
    2、关于孤平的补充:在五言平起句式中,第一字必须使用平声,如果使用仄声,第二字就成了孤平,这种句式就叫“犯孤平”。在七言仄起中,第三字用了仄声,那么,前三字就成了“连仄”,第四字就成了孤平,这种句式也叫“犯孤平”。拗救,这里就不说了;
    3、因为最近我在一些地方文学团体参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等等文学活动,在谈到中国诗歌和舶来品西方自由诗的有关问题上,做了两篇文章,一篇是《积重难返看诗歌》,10000多字。阐述的是中国诗歌为什么成为现、当代不少中国诗人不愿意写作的历史根源。第二篇就是这个《诗歌平仄及其他》。
    4、中国传统文化,要靠中国人自己发扬光大。诗歌文化,也不例外。再次谢谢各位!向大家问好!!!

    2015-01-23

    回复

  • 五出眉心

            这篇艺概,总体观点不错,但却存有争议,有人主张学习发扬,有人说限制思维与写作,众有纷纭;另外,关于“孤平 ”一说在学术界历来争议不休,草衷一是,权威界至今无共识定论。基于此,荐而读之,以供中国诗爱者探讨、争鸣!

    2015-01-23

    回复

  • 东方玉洁

    没有平仄的话,连最基本的形式都没有了,更不必说诗的精髓了。学自然是难了些,如果不能把握,也不要一概否认。

    2015-01-23

    回复

    • 五出眉心

               当然,平仄相间是汉语的发音特点,促成了中国诗抑扬顿顿的音乐美。
              其实,把握了汉浯发音特点与中国诗的格式规律,加上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就可以学写中国诗了,也未必有多难。但没基础,惰于学,简单也成难了。
             但不能因为不懂不会难学,就完全否定。那是一种掩耳盗铃的愚昧。

      2015-01-23

      回复

  • 五出眉心

            “孤平”与“拗救”,是律诗中两个相辅相成的问题。先有“孤平”,后有“拗救”,“孤平”是问题,“拗救”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鉴于此问题,相关的权威性理论阐述不一,缺乏统一定论,网络间众说纷纭,多有争执。
            你关于“孤平”句式的叙述有误,请查阅相关资料。

    2015-01-23

    回复

  • 五出眉心

            这篇艺概,总体观点不错,但却存有争议,有人主张学习发扬,有人说限制思维与写作,众有纷纭;另外,关于“孤平 ”一说在学术界历来争议不休,草衷一是,权威界至今无共识定论。基于此,荐而读之,以供中国诗爱者探讨、争鸣!

    2015-01-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