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黑土地的随想

作者:江楼望雨    授权级别:B    精华文章    2014-12-18   阅读:

  
  泱泱华夏五千年,土地铸就的历史。
  思绪拉开一幅长卷,我想起了“逐鹿中原”、“问鼎中原”诸如此类的词儿,也想起了领袖气壮山河的那首词里的那一句话“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日升月落,年轮流转,朝代更迭;援旗誓众奋于降陌之上,折戟沉沙血染的风采;竹青刻就的文字,口口相传的故事,无不与黑土地黄土地密切相关。
  土地,百姓赖以生存的家园,逐鹿者问鼎者争夺的对象,光辉灿烂文明的依托,悲欢离合婉约豪放诸般长剧短剧连台剧演唱的大舞台!她一直在被争夺着,拥有着,践踏着,保卫着,改造着;她博大的胸怀,容纳着,埋葬着,养育着,已去的和来者。
  生于斯,死于斯,穿过时光隧道回望,我踯躅于长平之野。阴沉的天,凄厉的风,随处可见的断枪折剑破盔烂甲,还有铁骑践踏过的业已难分面目的尸体。40余万的赵国降卒呢?鲜血浸透的泥土下边,尚没来得及死去的微弱呻吟,伴随着微微抽搐的手、脚,在动。性急的乌鸦,已经成群地飞起落下。为了保卫土地,40万大军却又回归了土地;胜利者,成了土地的新主人。
  毋须穿越,历史的记忆犹在,我听到了那个8岁小孩子最后的哭声,他趴在他的左丞相背上,一起跳下雕龙的船舷。碧海茫茫,天水一色,溅起的水花未消,一个朝代就宣告了结束:中华大地不再姓赵,改姓了孛儿只斤氏。又一次,胜利者拥有了土地。
  拥有了土地,就意味着拥有了权力,以及这土地可以孵化出的一切财富;土地就一直被贪欲旺盛的人觊觎着,想做她新的主人。于是杀戮,血流成河。
  万里长城,岂不就是为抵御侵犯黄土地的铁骑弓箭而建的?当砖石长城发挥不了作用的时候,血肉长城便挺立在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八年抗战就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艰苦卓著以血肉抵抗外辱保卫土地的最大的例证。
  土地,默默无语,见证着她繁衍出来的儿女在她身上演绎的一幕幕故事——用鲜血,或者汗水。
  鲜血,不是滋沃土地的肥料;汗水,才是土地所渴望的乳汁。
  一场关于土地的争夺战结束了,大片大片的土地便沦入寂寞,那是一幅“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情景。于是,那些明智的胜利者便会推出一系列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神采的政策,这叫休、养、生、息。
  移民,是休、养、生、息的催化办法之一。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黄河中下游一带流传甚广的这首民歌告诉我们,这片被称为中原的沃土上熙熙攘攘的众生,多是从山西洪桐县一个叫老鸦窝的地方迁来的,那里有棵大槐树。
  可以想象出那情景:大槐树下,兄弟分离,含泪,集合起浩浩荡荡人流,沿着官府划定的路线,离别脚下的故土,奔向新的另一片土地。在新的土地上,他们安下家,他们开垦,他们劳作,他们繁衍子孙后代,于是荒野变良田,阡陌变道路,变通途,一座座城镇崛起。
  土地给了人们以生存的条件,土地却也多灾多难;这灾难,有人为的,也有非人为的。人为的灾难是被争夺被破坏,非人为的灾难是由于大自然的多元化。
  水、土相关。没有了水,土地便失去了任何价值;水肆虐,土地便受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没有黄河,就没有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可黄河也是一个任性的暴君,它创造了养育中华民族的1300万公顷土地,也多次在这片土地上因种种原因发过威撒过野。打从有了文字记载,至今2500年间,它1500多次挣脱束缚冲毁堤坝,26次撒欢打滚改道。每一次挣脱束缚或者打滚改道,都是土地的灾难,当然更是依存这片土地的人的灾难。
  现今在世的人,大概没人目睹过那情景,我脑海里回放着文字记载中的画面:
  “……那一夜里,三更时候,又赶上大风大雨,只听得稀里花拉,那黄河水就像山一样的倒下去了。那些村庄上的人,大半都还睡在屋里,呼的一声,水就进去,惊醒过来,连忙是跑,水已经过了屋檐。天又黑,风又大,雨又急,水又猛……(好容易趴着门板桌凳之类逃上捻子的人,)喊爹叫妈的,哭丈夫的,疼儿子的,一条哭声,五百多里路长……”这是《老残游记》第十三回翠环姑娘的哭述,一个家境还算殷实的好人家女儿,孤苦伶仃沦为妓女,因为她失去了家园和家园所拥有的土地。
  天地沧桑,中华古国终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土地在轮回中变得丰腴,这是岁月积淀的结果。中国农民是勤劳的,他们也质朴。“抗命运,曾经振声呐喊;顺时势,难免热沛脉张”(《庄户人小赋》),在生产力远谈不上发达的时代,他们盼望着丰收,高产,以解决温饱问题。但他们也是天真的,经不起忽悠;曾几何时,亩产“万斤”、“十万斤”、“三十万斤”的“卫星”纷纷上天。谁能想到,历经苦难的土地,会被开这样大的玩笑!撇开急功近利以及其他种种政治因素,透过那并非情愿的荒诞牛皮,我却笑不出来,我分明看到了农民一代代积攒在一起的含泪的愿望。
  农民热爱土地,他们亲近土地,也不断改造着土地,甚至创造着土地,虔诚地去争取土地的丰厚回报。真正的农民,脚步是坚实的,升虚火发高烧的不是他们。他们舍得为土地付出,土地当然不会辜负他们。那是大寨,一个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山村,不过五六十个劳动力,他们抡锤,他们把釺,他们开石挑土,他们冒着寒风,三个冬季三战“狼窝掌”,终于用满腔的热血造就了经得起洪水考验的石坝和丰产的土地——著名的旱涝保收的“海绵田”,跨过了令“江南”也汗颜的亩产千斤关。那是怎样的一种执着和毅力!
  为了土地,一代代鲜血,一代代热汗;人们一代代蔓延,一步步探索着沿历史的路向前迈步。那路,有时难免螺旋状盘旋上升;黑土地浑厚,却也并非完全一马平川,黑土地上书写的文字,也就多彩多姿。
  曾几何时,中华大地的土地上面貌大变:村庄几乎全部焕然一新,旧有的麦草房、海草房成了刻意保护的古董,专供旅游者摄影爱好者观赏拍摄;公路蛛网似的辐射到大山深处的村庄,电灯电话就跟不用说了,电脑电视冰箱已经普及,除少数地区,农村已没了用电死角。延续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模式面临着土崩瓦解,“三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作为农民一代传一代的理想日子,已经成了过去。土地开始了新一轮的集中。不同于当年的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没有政权的干预和政治口号的煽动,只有经济杠杆的撬动,农村土地的经营模式悄然改变。尽管还是苗头,却已经在洇延。
  大批大批青壮年的农民看好了城市的票子,双双或者成群结伙打工去了,一个新的群体形成,它叫农民工。村子里留守的老人孩子,没力量照顾土地,总不能让她荒芜,于是资源再整合,转让、转包、互换、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转到少数有头脑有能力的新型农民手中;他们也可能再联络另外的志同道合者,入股投资,上机械,上科技,招收农作工人,用办企业的方式经营土地生产,同时兼营一些其他行业,滚雪球似的壮大了经济实力,带动了一方土地的活力。眼下他们被称作“种粮大户”,国家对他们大力扶持,有种种优惠政策,鼓励分散的土地向这类农业社团流转。
  但是,我也忧心地看到,黑土地上经济模式整合的过程中,不和谐的音符奏出了噪音。黑土地遭遇了人居的蚕食,遭到了急功近利的侵袭:城镇在增多,城市在扩大,可以耕种的土地在减少;工业的浊气污水在污染着纯净和绿色。
  有识者在呼吁,在行动;社会,毕竟在前进。
  皇天后土,土地是母亲;母亲是仁慈的,母亲是美丽的,尤其当她舒心的时候。
12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精华:文清

上一篇: 《 弹花二则

下一篇: 《 把握理想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这土地的随想,穿越时光的隧道,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争夺的焦点总是土地。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多灾多难,而生活在其上百姓的命运更是与之息息相关。历史发展到今天,其中多少曲折,多少弯路,又有多少惊天动地的变革?除去人祸,还有天灾。农民的历程是不易的,却也是坚实的。而时至今日,社会出现新的变革,农业社会朝着另一个方向改道。作者看到社会大变革的好处,也忧心变革带来的不利。这是热爱土地的心声,是希望人们和谐持续生存下去的呼唤。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