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休闲小品 > 弹花二则

弹花二则

作者:吟湄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4-12-18   阅读:

    “弹花”,即弹棉花的简称。《笑林广记*古艳部*偶遇知音》云:“某生素善琴,尝谓世无知音,抑抑不乐。一日无事,抚琴消遣,忽闻隔邻,有叹息声,大喜,以为知音在是,款扉叩之,邻媪曰:“无他,亡儿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音,闻之,不觉悲从中耳。”今题取其义,博友一笑耳。

  缂针绣
  “缂丝绣”是吴地的一种特殊的刺绣,说是绣,不如说“织”。去南京博物院时,曾见到硕大龙袍三件,被木架子支撑着,罩在玻璃罩里,其中的一件便是用这种特殊工艺所制。我隔着玻璃研究半天,三件龙袍都是耀眼的明黄,都是细腻的花纹,如果不是下面小标签的介绍,我实在看不出这玩意与旁边那件“织锦”龙袍到底有什么区别。按我从电视老艺人那里偷来的概念,这工艺应该是以丝线为经,然后用苏绣传统的平针绣法制成,成品像是一幅织成的画,它与丝绣之最大区别,在于“能洗”。不知是老艺人的表达有问题还是我的理解有问题,听他这么一介绍,我就觉得这缂丝工艺应该是绣的一种。后来见识略广,才知道这缂丝绣其实是用“通经断纬”之法织成。所谓“通经断纬”,即是先在一种特制的平纹小织机上排好竖着一根根细丝,即经线;然后用特制的小梭在需要图案的地方一根根织进纬线,即成一幅幅精美的图画。这样的图画正反是一样的,与那种“通经通纬”正反花色不一的织锦还是大异其趣。据说若是拿起对着太阳凭空背光而看,更见区别:这缂丝绣在不同色彩块面之间的轮廓并不相连,而是留有点点孔隙,有如以刀镂刻而成。又因成品正反花色相同,又与双面绣异曲同工、相映成趣。只可惜我无法拿起玻璃罩里的龙袍去对着太阳承空而观,所以只能对着下面的小标签干瞪眼,任凭书上的概念天花乱坠,在昏暗的灯光下看那三件并排的龙袍板着三张精致而古旧的脸,固执又高傲的沉默着。
  于是乎便有了私心,想将这缂丝绣据为已有。后来朋友微信发来图片一张,小小的织机上一只只船形小梭穿着五彩的丝线,对着我狡黠地笑。我愣了十秒钟,突然灵光一闪,大叫:缂丝绣!急发信息询价,朋友的回答令我心寒而齿冷:就这么一小块,五千大洋!这次我一秒钟就没犹豫,直接两个字:不要!因价昂而却步,至今也就只能隔着玻璃无法一眼辨出到底是“锦”还是“绣”,但那些船形的小梭还是提醒了我,它应该更接近于“锦”而非绣。
  其实它正确的叫法应该叫“缂丝”,从工艺流程上讲,应该与绣的关系不大。但若以成品效果来看,似乎跟绣更为接近。这里之所以在“织”与“绣”之间纠结不清,是因为我上班的地方供着台电视,以供长日无聊之遣。这几日电视里播着一部长篇电视剧,大约是与绣有关。我本对现今的电视剧极不感兴趣,但那台词时不时冲进耳膜,隐约地听到“方桥”“缂针绣”几个词,便留上了心。有空时瞄上几眼,居然看出点很是不懂的问题来。
  “方桥”大约是杜撰,这是小说家故伎,没什么可说的。看画中的背景,再看那重要的道具——一幅跟“方桥”有关的油画,这地方其实也就是周庄,那方桥也就是著名的“双桥”。故事的来龙去脉我不清楚,但看了几眼也就知道了个大概——大约是民国的某个时期,一个年轻的画家来到方桥,邂逅了一位美丽的绣娘。这绣娘可不是一般的绣娘,她身藏着百年绝技“缂针绣”,然后上演了一大段爱恨情仇的故事,至今还没个了局。
  之所以留心不是因为故事如何吸引人,也不是周庄与双桥是多么的美。而是因为那个绝技“缂针绣”,以我有限的知识,这种绣法还真的是第一次听说,而在剧中,这却是流传了百年的“绣庄绝技”,那时百年,至今该快两百余年了。我很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惭愧,于是便搬了小凳,想看看这“缂针绣”到底是何方神圣。只是看来看去也没看出这里面的奥妙,直到某一集说洋人喜欢的油画必要用“缂针绣”才能绣出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缂针绣”就是“乱针绣”。
  别看这乱针绣如今在苏绣工艺品市场上遍地开花,大凡西式油画不用乱针绣便无法绣出其特有的体积感与透视感,但这种工艺还真不是古董。乱针绣是三十年代由常州杨守玉女士依传统苏绣的绣理结合油画的画理才创建出来。看那剧中人物,也不过是二三十年代的物事,何以在这里穿越成了百年绝技不得而知。小说剧本本就可以乱创,不符合时代精神但能打发无聊长日,也无可厚非。但我很为编剧者的天才所折服。这“缂”字历来解释是“缂丝”独有,不知他为何不用“乱”而偏要用这一“缂”字?这“缂”又可通假“刻”,与那种轻灵浮于丝帛上的“绣”本就大异其趣。今日看到一集,更觉可笑。讲的是母女相遇,那母亲为了母女相认,讲了一大段绣理来证明女儿是某某绣庄的绣娘,这里的平针,排针,乃至戗针,反戗,不过是最平常的刺绣针法,何以就成了某绣庄的独门功夫?以我之外行听来,就觉得殊不可理,若被那水乡的遍地开花的绣娘们一听,岂不笑掉大牙?
  闭门造车原为收视率,但若真为外行,为了故事的发展,也可轻轻带过,避重就轻,偏要外行充内行,长篇大论起来,如此生造,以后让我们上哪里去找那“缂针绣”去?如此之处尚有剧中“林先生”论画辩真伪一节,不说也罢。

  苏白
  长久以来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昆曲的净,丑用苏白,而生旦却是与京剧区别不大的中州韵。那嗲得发甜的苏白若不打上字幕的话,观者简直是云里雾里,极难猜测。去岁夜游网狮园,看了一折十五贯片断,也就是剧中极出名的“娄阿鼠”算命拆字一段戏。这“娄阿鼠”操着一口苏片子,跟那个“况钟”所操的中州韵白一唱一和,煞是热闹。一起去的朋友听得云里雾里,只好问我:你听不听得懂?我说听得懂,朋友含笑不语,脸上却露出不相信的神气。其实我还真的没说谎,我也知伊所问的“听懂”就是特指的那“娄阿鼠”的道白,并不指整个戏文。但奇怪的是我还真的听懂,不但听懂,而且还字字听懂,只是这并不表示我真的听懂了苏州那鸟语般的说词,实在是对戏文本身就比较熟悉的缘故,一直以来有个说法叫一部戏救活一个剧种,在那个昆曲几乎被人遗忘的年代,《十五贯》戏曲电影的横空出世确实唤醒了人们长久以来失落的记忆,而昆曲的进入“世遗”也与此戏的风靡极有关系,在那样的背景下,对十五贯一无所知,倒成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但我观戏确实只是停留在跟着大人看热闹的阶段,所以从来就不曾对唱腔流派进行过什么哪怕一点点的研究,说白了就是那锣声嘡嘡一响,剧中人依呀几句,我能辩识出这是京剧还是楚剧越剧,最多不曾闹出将梆子听成川剧的笑话,仅此而已。至于那些唱念做打里的千秋,用了鲁迅的《社戏》里的话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只听得一片咿咿呀呀,出去偷了花生罗汉果回来,还在咿咿呀呀,这可真要命。梁实秋好象对戏曲也不大感冒,他说戏文里似乎只剩下飞来飞去的手巾把子,这是当时北京戏园子里极常见的情形。两位对垒的大师在这个问题上倒是达成了一致。周二先生写过目连戏,不过这也如同他收集吴歌一样,更多的是从民俗的角度,当成一种学术现象来研究。——我讲了这么多废话,还真有点扯着虎皮作大旗的嫌疑,所以打住,因为我对戏曲不通实在与那些大师们八竿子打不着,用了现代的教育理论来总结,我这应该有个专用的名称,叫“教育缺失”,我生活的时代,早已丧失了对戏曲的热情。
  在没有别的娱乐工具的民国乡间,那些划了小小的乌蓬船的孩子们在能偷豆子时就不肯挤在台下听那老旦的咿咿呀呀,更何况在这个声光电齐备的现代社会,那种缓慢而拖拉的剧情让习惯了快节奏的年轻人心烦意乱。于是狂奔出门,谈个生意签份合同回来一看,偌大的屏幕上,那个甩着长长水袖的古装人儿还在,拖着叫人发嗲的长音,将手一抬——你以为她要完了,谁知她又坐下,又咿咿呀呀起来。年过花甲的老奶奶眯了眼躺在竹滕椅上,头却慢慢地歪向一边。脚下的一只小花猫似乎刚从瞌睡中醒来,被开门的声音吓了一跳,咪呜一声窜出门去。日光从落地的窗帘里透过来,慢慢地倾斜着光阴,静得如同老太太正在做着的梦。窗外偶尔有一二声蝉鸣落进来,于是那悠长的唱腔,在这寂静的午后,如同一个若有若无的背景,滴滴答答的,是一场永远也谢不了幕的静冷的寂寞。
12
  审核编辑:文清   精华:文清

上一篇: 《 今夜,让我们一起为文学守夜

下一篇: 《 关于黑土地的随想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文清:
“缂针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尚书》有记载,《诗经》中也有"素衣朱绣"的描绘。昆曲在念白上,主要以中州韵白为主,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两种民间艺术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在南方的江浙一代,更是方为流传。作者厚重的文笔,向读者展示了现在不太为人知的艺术。可见作者知识面的广泛。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这两段乱弹,都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据作者讲来多少与自己的好奇心有关。因为对缂针绣和苏白我知之甚少,不敢乱讲。只是看作者写来极具特色,该生动的生动,该俏皮的俏皮,融自身观感、经验与那独有的传统艺术特色于一体,别有风味。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1

  • 千千

    知识渊博下笔如神,腹有诗书气自华,千千踮起脚尖来学习了。

    2016-01-19

    回复

    • 吟湄

       妹妹过谦了,有空多交流。:)

      2016-01-22

      回复

    • 千千

       只要姐姐不嫌弃,千千跟着姐姐的步伐沾点文气,嘻嘻。

      2016-01-22

      回复

  • 童心尚红

    欣赏,学习!

    2015-11-30

    回复

  • 瘗花秀士

    来凑个热闹。这不凑还好,一凑就凑出俺的仇恨来了,俺清楚明白地记得,某人欠俺一副刺绣。

    2014-12-21

    回复

  • 水语

    在后台就读了,只是读得慢,品得细,果然就被文清和落叶走在前面了。也好在她们先发了言,水可以更慢更细地品咂文韵——很羡慕有此才华的吟湄。

    2014-12-20

    回复

  • 裙生慢慢

    有学问,学习了

    2014-12-20

    回复

  • 东方玉洁

    昨天在博客看了,真是好有水平的文章,读来俨然大家风范,区区之事,徐徐道来,既雅趣,又有丰富的知识,若不是个中高手,难以知晓得这么细致全面。

    2014-12-18

    回复

  • 紫衣侯

    有学问啊。

    2014-12-18

    回复

  • 一碗凉茶

    吟姐博大精深。嘻嘻,拜读学习。

    2014-12-18

    回复

    • 吟湄

       这丫头。人老了的通病。

      2014-12-18

      回复

    • 一碗凉茶

       你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还没学好你怎能说老。姐姐要一直一直美美滴。

      2014-12-18

      回复

  • 文清

    读这样的文章,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学习了,问好!

    2014-12-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