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文字 锦绣华章

--落梅唐诗词文集《恍若梦中一相逢》赏析

作者:梁星钧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4-02-11   阅读: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但这个记录的效果有分野。我以前在评落梅部分古镇散文的《驾驭文字天马的骑手》里说,如果文字仅仅是记录,是许多常人的事,而作为艺术品,赋予性,充满灵性智性,则是落梅的事。面对她的文字驾驭能力,我不得不叹称之“驾驭文字天马的骑手”。这个称谓,我后来一直在验证,看我是否浅薄,信口,轻率。当我翻开她的新著《恍若梦中一相逢》时,事实再次雄辩地说明了,我的判断是恰准的,故我不仅坚信自己原初认知,且还认为她的文字具有一种天然神性,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炼字堪称一绝

  炼字,是我们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传统美德。众人熟知贾岛“推敲”月下门,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些字的最终选用,都是经历了一个反复的炼选过程。这个炼选效果,在于明辨宏观事物精微,表达描摹对象神韵,暗衬作者精神情采。而这点上,落梅可谓做到家了。我每次读她的文,就暗想她肯定熟知《红楼梦》,后又见其《西厢记》的影子。这两部传世巨著,可谓炼字妙品。我甚至在写完那篇《骑手》之后,回家立即挑出了《红楼梦》,放在我的厨房,利用煮饭间隙,断续读了起来。对此我从她的诸多涉外篇章里找答案,结果先是出乎意料,她自己极少读,读书时读的多,她只关心窗前明月,四季冷暖,太湖水温,--但她后来还是手持了一本《红楼梦》,常放枕边,读了小半,也只装装样子,衬裱一下心境而已。《西厢记》的影子,我在她大量的文字里读到了,我不禁自语道,分明就是《西厢记》的味嘛!
  我们知道,上述两部巨著的炼字水准,用心苦度。曹雪芹十年披载,数易其稿,毕生未遂就《红楼梦》,字字滴血而泪洒成;《西厢记》不单胜在张莺二人情爱,且以优美的描写胜。两部书的炼字水准空前绝后,不传世千古,潜入人心也就怪了。落梅有此良苦用心,躬身践行,心境使然,不出奇章妙语,佳句神字,也奇怪了。
  读《西湖四韵》一章,我在书页空处写了四句:一是设问入笔,引人思索,提引下文;二是偶对使用,如“书文尽而心未绝,冰弦断而遗有音”,既起描述作用,又加强文势韵律;三是词插用,为文之眉骨,有“筯”和“锁心”之神效;四是吟咏式语,熔景、思、叹于一炉。在炼字上,如,烟雨“漂洗”的西湖,我读出这两字为历经风雨沧桑,洗尽铅华之意味;又如,空蒙的烟雨倾泻在在低垂的柳条上,摇曳的波光“撩开\"一湖动人的涟漪,这两字有拟人态的撩拨挑逗之情趣;再如,远处的断桥“橫落”在湖与岸之间,我认为这两字就描出了对象的安然自在之状态。
  读《寻梦边城》等古镇四章,更能见其选字用词精妙。如“拂过”、“溅落”、“澄澈”、“维系”、“封藏”、“留存”、“高旷”、“丈量”、“踏过”、“唱遍”、“泼染”、“撩拨”等字的炼用,呈现了作者的多重志趣;“跌进”、“烙刻”、“闲逸”、“遗韵”等大量活用字,加入句子的搭配,很好地呈现了物象的形态、情态、神态,融入了作者的隐秘感情;“磨尽”(暗含了艰辛)最后的光阴,“刺向”远古的记忆,“剥析”真实的历史,写出了人物的情态神态。等等,这些我在《骑手》一文之中已有详述。
  纵观这本新著炼字,我想强调三点:一是她特别注重字词的精彩度,精指精确,彩指色彩;二是注重字词的活性,她用的最好的是动词,形容词,对偶句;三是让词性字意得以空间拓伸,即新意生成,极富情趣,因而具有了通脱的灵性,直达神性。所以称其炼字一绝,绝就绝在以简驭繁,绝就绝在准而难替,绝就绝在新意拓开了意境,扩大了词性维度,给文带来了气韵,从而奠定了文的高品基调。

   二、写意含而不露

  散文的写法千差万别,但归根离不了实和虚,少不了字和意。在写意上,落梅不同凡俗。她不是叙描里翻出意,也不是纯粹意托物,由于负重,像背了个大包袱。她的运笔精妙,在于潜化,把意深隐,沉于文字背后,即选定特定的文字来组配,来表达。这面似简单,却又洗尽铅华,是落地生根的好文字。我曾评她的文是立得准,站得稳,表意多元,大概如此。
  落梅的文字,常把抒情性、思想性、意趣性,融在自己流动的文字叙描里了,是一种字、意、事的熔铸和滚筒推进。这种方法,也许我们都懂一点,也常使用,但一般很粗糙,且难相生,像风牛马,牵强得很。而她融得天衣无缝,不见痕迹。具体说来,她写文很少纯叙述,绝不平铺直叙,更不写一完整情节,而是以探寻设问方式,抒情笔调架构,注入性智慧表达,融进自己解答思悟,配以高远淡凝调韵,洒脱而高格,清雅而大气,娴静平和,气度不凡,胸藏十万兵,睿智通透,淡而闲逸地悠然呈现。这样就使表现对象充满了无限生机,无限的弹性和延展性,不仅引人共鸣,还常溢满朝气大气壮气,这个境界的出现,非一般人所拥有。
  她的文字,是诗加音乐和道佛儒的合成。也是轻抛浮艳,留下淡雅内核,在做足了“字”词的功夫上的清丽佳品。她是把意象的功夫做到了文字上,是以文字本身为意象的高手。我常说,她的文是“简笔勾勒大景,凡字托承大观”,大概也是指的如此。我今天通过阅读新著,不得不叹其云淡风清的处世品性,万物归统的坦荡胸襟,淡然面世的悠然情怀。她极主张,写文,靠人的气度,靠悟,只有做到这点,才能升至品格境界。我深为折服,赞赏不已。
  读《烟波太湖》,叙景作为陪衬,描述作为主体,抒情作为目的。通过去路、观莲、迷景、道观、归路六个章节,书写了自己醉心自然,穿越苍茫,临虚忘已,积极面世的多种隐秘情怀。我们只要多读,静心体会,也是多少能感受的。
  写人的《海上沉浮·张爱玲》等三章,其写人,并没如常规写人活动和完整事件,而是抓住人的形魂进行形象勾勒,艺术描画,三笔两笔,描出风韵神采,精神风貌特质,为不细述,只抓特征的见形即见人的速写勾勒。其入笔视点远,境界高,气度大,有开天辟地,横空出世,天外来音之空谷绝响。其端然大气的描述里,再现了古韵的静雅美,流水的奔涌澎湃势,有空灵的弹性和凝含美。我读她这三篇人物文章,就感觉了她的以少胜多凝重,以虚胜实清空,以静致动沉稳,以简驭繁隽永的高品格调。而表现出的意蕴,深藏在字句里,显得灵性饱满而又和谐。
  落梅的写意含蓄特征我同样概括有三点:一是大背景的支撑,即按她一贯奉行的“即使小事,也要写出大的风景”;二是多元文化思想融合,含有道法自然,遁世超度,用世进取;三是淡雅清空闲的情致,即其情怀表现隐秘,完全融在闲云清流的轻描淡写之中。这些如果用一句话说,即博大的宗教,参悟的哲理,诗性的文字,磅礴的气势,庄雅的笔法,写出了千帆过尽的淡然如水,而又诲人不倦,品之足味的山水风情,或人生自然的走笔画卷。

   三、架构匀称得体

  关于散文结构问题,业界没有定论。落梅在自己的一些画评文章里说,光靠一些精彩句子段落不行,得匀称,将笔墨调匀。我开始读不懂,不甚理解,不是“文似看山不喜平”吗,后来我明白了,她讲的是气韵,要一鼓作气,以气韵贯之。
  不匀称的毛病在我们许多作者身上屡屡出现。我们常常为此感到力不从心,写来笔涩,回读乏味,甚至越改越坏,过分雕琢成了次品废品,究其原因,就在一个气韵问题,匀称得体问题。
  我曾读过一个怪谈,却形象地比喻了文章的体势问题。说写文心中要有一美女,写文也就是享受该美女。你看她的轮廓,该亮的亮,该凸的凸,该收的收,该凹的凹,该翘的翘,该长的长,该平的的平……,如此一来,美女成,文章也成。
12
  审核编辑:吟湄   推荐:吟湄

上一篇: 《 赳赳论

下一篇: 《 【风情诗点染】落荒歌手游子吟

【编者按】 执行站长   吟湄:
白落梅,一位隐居于江南的素心女子,其文被赞为“落梅风骨,秋水文章”。此文作者是喜爱白落梅的文章的。从炼字,立意,架构各方面对白文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读后,对了解白落梅的文章大有帮助。我个人倒认同作者文后的几个遗憾,太过华丽与诗意,有时还真的让人窒息。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5

  • 黄叶斌

    精准的点评与解析。抓住其特征了,就是好书吧。

    2014-03-09

    回复

    • 梁星钧

       谢叶斌老师点评鼓励。该作者之书文,曾经感动我多时。

      2014-03-10

      回复

  • 韵无声

    因为朋友的关系,曾买来白落梅的一本写林徽因的书来看,只翻了翻,便再也读不下去。几个遗憾,同感。

    2014-02-11

    回复

    • 梁星钧

       有缺是肯定的,任何人都有。但作为一个30岁不到的作者谁如此谁都是奇迹!当我们辩证地看待一事一人时总会不那么挑剔和苛责。该文早年发在中财论坛,有兴趣者可看到其间各色有趣的点评。

      2014-02-12

      回复

    • 韵无声

       恩。我只是偶尔读后的个人感受呢:)。谢谢你的文章,是很好的导读。

      2014-02-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