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人物创作

作者:江南忆雪    授权级别:B    精华文章    2014-12-05   阅读:

  
  文友的要求,再开一次写作技巧的讲座,这次重点讲小说创作。现代小说又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学体裁?
  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歌、戏剧)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上面关于小说的来源和定义是一般文学理论界对小说的基本理解和认知。这次的讲座,我想就根据最近刚刚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最后的格格》,来具体分析一下关于小说的创作。为什么选一部中篇小说?其实道理很简单,中篇小说可以涵盖短篇小说的所有要件,也已经涵盖了长篇的所有要件。中篇与长篇的区别,仅仅在于篇幅而已。还有一点,既然讲,就需要大家去看,一部长篇太过浩瀚了,实在不适于用来讲课。
  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我们这次只谈人物塑造。
  小说塑造的是一种典型人物,什么叫典型人物?通俗说法,就是虚构的。小说人物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不同原型,通过作者想象,按照作者对小说主题表现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人物。
  对于所谓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文学名词中是这样解释的: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具有(有代表性的人物)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指那些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表现为非常复杂的状况,究竟哪种性格成分会成为人物的共性,一方面受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作家创作意图的影响,只有直接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和要求,又引起作者特别注意,并被用以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的性格成分,才能成为典型性格中反映某些社会本质的东西。因此,典型人物的共性一般都带有阶级性,而且带有某一时代、民族、地域、阶层的人物所共有的属性。
  上面这段话是有几个要素的:
  要素一: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
  那么,我们在作品中创作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就是成功了?这就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标准了。你在一部小说,也包括描写人物为主的叙事散文,以及微电影或者其他以塑造人物为主的文学作品中,刻画出来的人物必须要有非常鲜明的个性。“他”只能是你所创作的那个环境里的“他”,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人。换一句话表述可能更加容易理解,你所塑造的典型人物,不能与其他任何作品中任何人物出现雷同。
  我们来看一下《最后的格格》中,我塑造的格格,这就是一个具备鲜明特点的典型人物形象。格格溥娜仁,原名:爱新觉罗.娜仁。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我刻意赋予了她几个非常重要,又是极有特点的要件,这样就使得这个人物很难造成雷同,也就具备了她的唯一性。
  第一,她的特殊出身,她是宣统下台逊位之后,在紫禁城上书房册封的和硕秋华格格。她的父亲是宣统皇帝的堂兄,爱新觉罗.溥彤亲王。为此,娜仁成为了大清在紫禁城内册封的最后一个格格。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一切题,小说的标题《最后的格格》,从正文一开始就有了明确交代。第二,这是非常重要的伏笔,因为这样,溥娜仁才有合理地被派遣去伪满洲国卧底潜伏的可信性。
  第二,她自幼聪明伶俐,3岁就可以读出欧阳修的《秋声赋》。所以要赋予她这个特点,即是符合一个亲王格格自幼长在深宫,接受贵族教育的特点,二是为进一步展开她的人物个性做垫铺。溥娜仁是个才华横溢的女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为她3岁读《秋声赋》,6岁背诵《春江花月夜》,10岁才有可能成为江南女神童,考进著名的南浔中学。
  第三、她不仅具有满族皇室的血统,同时又兼备江南礼人家、饱学之士的血脉。她的父亲是满清皇室贵族,母亲却是江南人,是南浔镇上著名望族之后。这是她在少年时代得以习学各种汉族文化精髓的必要条件。同时,母亲也对少年时代的娜仁造成重大影响。
  第四、溥娜仁15、6岁就投身抗日,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负重大的潜伏任务,被派往伪满洲国新京卧底。这是她对自己从事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前提条件。
  有了以上四条,这个格格已经具备了自己重要的典型性。再依照这些特征,主人公后来的发展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就不可能再和其他作品的人物构成雷同了。
  要素二、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
  请大家注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们有许多作品中人物塑造可能失败的地方。这一点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文学是源于生活的”这句话,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体现。也就是作品人物要想生动真实,他就必须符合你在作品中给他设计的那个环境和时代中,普通人的生活和普通人共有的特征。
  我们还是以《最后的格格》为例。为了方便行文,以后我们简称“格格”。
  “格格”中娜仁不仅是个大清末代格格,她还是个生活在抗日战争年代的人,那么她也必须有符合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在日伪统治下需要谨小慎微,就是一例。再有在文革时期,她不再是一个英雄,而是在那个极为特殊时代的被“造反”的对象,她的被戴高帽子游街批斗,就具有很强的时代普遍性。那个时候被红卫兵拉上街批斗,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有这个资格。曾经看过一些年轻人写的小说,也是想反映那个时代的人物。他让一个很普通的所谓搞点个人发家致富的人去游街示众,这就不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了。首先是文化大革命主要在城市,农村并不是那么的激烈。其次,那个时候时代的斗争矛头,主要是在党内,是当权派。造反派所针对的主要是“当官的”。这些就是所谓的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
  要素三,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
  这一点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在强调的主旋律特征,或者说时代特征,以及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比如我们说的正文学必须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观,核心价值观,必须弘扬正面内容,必须是讴歌新时代的新生活,新人物,必须积极向上代表这个时代的主流发展。我们可以写旧时代的作品,但是,必须弄明白很重要的一点,你在表现什么?你在弘扬什么?你是站在什么角度?比如,爱情。你笔下的爱情在赞美什么?有没有普遍的现实意义?还是仅仅局限在一个狭隘的小我之中。我也写过为数不少表现爱情的作品,当然“格格”中关于“爱情”的内容很少,就是有,也是一笔带过。不是不想写,而是这部小说涵盖量已经很大,不能再有过多内容了。我写过一部短篇爱情小说,就是上次梧桐征文的小说一等奖《川妹子》。大家不妨可以去看看,这是主要写爱情的小说,一部表现青工爱情的故事。我选择的素材里,也有所谓一个男孩子,两个女孩子,来突出人物和增强故事性。问题还是你想表现什么,怎么去表现?能不能代表一种时代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精神,是不是那个时代的本质?
  我们回到“格格”来分析。小说“格格”中,重点其实是这样几个不同时代“出生于少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初期”“十年文革”“改革开放后”,一共六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请大家注意,这几个时代,恰恰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到今天所经历的主要时代中大部分。如果是党史,还有“大革命”也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土地革命”也就是27年后中国共产党自八一南昌起义后,开始独立武装斗争时期,建国后的土改和民族工商业改造等几个阶段。其他都已经包括在小说中。大家有没有考虑过,我为什么会这样设计?其实我写的就是一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史,是小说版的,由特定人物去构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斗争史。但是是有典型性的,是一个大清末代格格所参与的革命斗争过程。
123
  审核编辑:文清   精华:文清

上一篇: 《 顺道说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下一篇: 《 磨刀石与磨刀的启示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文清:
写小说有许多技巧,人物的描写更需要细腻的文笔,将人物写活。同时,生活的经验,也是不可缺少的写作元素。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3

  • 楚歌

    概括性论证,没有细致的去说怎样描写好一个人物

    2014-12-05

    回复

  • 文清

    经验、学识加技巧,是写出好文章的因素。

    2014-12-05

    回复

    • 楚歌

       人物来自生活,作者要通过外貌、心理、动作、习惯、语言等描述来写活一个人物

      2014-12-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