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说《白鹿原》外的一些杂谈

作者:西郊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4-11-20   阅读:

  
  纵观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但凡在白鹿原这类相对比较偏僻的地方,宗法文化更加根深蒂固和盛行(宗法文化简单的说:就是农业社会中从家庭——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衍生出维护和强化社会生产力和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的,并用带有儒家理念的父权,族权,王权来维系社会安定和发展的一种文化)。
  陈忠实就是深深地抓住了这条明晰的宗法文化的社会根基,以白姓鹿姓这两个典型中国家族的纷争向人们展示了自辛亥革命到蒋家王朝退出大陆这一段发生在一片小小黄土地上的历史风云。
  一部小说何以能成为一部“史般”的小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真实地处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之中,真实深刻地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或重大历史事件,讴歌人性,讴歌正义。也就是十分客观的展现当时的真情实景,而不是把它们演绎或美化成符合当今社会人们审美观念的人和事。所有伟大的史都是用来启发,教育,激励后来人们如何去把握他们所创造的历史正确方向和进程的。
  陈忠实正是用一群虚构的人物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事实,告诉你了一个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带有普遍性的真实故事。
  以历史的眼光从各个角度去看白鹿原,白鹿原都是个不起眼的弹丸之地,虽然这里也是十三朝老“京畿”的一片皇天后土,但却受人们旧观念心理的影响,它又是被城里人冷落的一个角落,连史书上只鲜有记载,在它上面发生的历史往往默默无闻。
  因此,小说《白鹿原》再次给我们了一个很好的启示。记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史书,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或在当时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来撰写的。这里面不乏就包含着种种阿谀奉承,烂词美化或刻意扭曲的成份。读这些史书时,去伪存真,明辨是非是个很大的难题。
  而陈忠实之类的这种“史般”的小说,故事里可能没有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却深刻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真相,还原了历史在某阶段的原本面目,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史诗般”效果吧。
  三:《白鹿原》与现实中的白鹿原
  小说《白鹿原》正在改变着现实中的白鹿原的命运。白鹿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生活在白鹿原上的人们也正利用小说的巨大影响力,谋划着如何发展经济和提高自己生活水平。
  地质学家们虽在白鹿原命名问题上没有争过陈忠实,但在地质学家眼里,地球地貌上所有的高山大川都不是永恒的。它们和动植物一样,都有一个诞生,成长,消亡的一个过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一座正在成长的大山。黄土高原则是一个正步入夕阳的一座高原。尽管它们的生命周期是以亿万年计算的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因此,那些表面被厚厚黄土覆盖的“塬”,其生命历程阶段都是在走下坡路的途中。
  当你走上白鹿原,就会发现,塬上面有一条叫荆峪沟(也叫鲸鱼沟)的水流正切割着这块大塬,白鹿原在未来将要变成两个较小的塬。然而地表水要把这个大塬完全切割开,可能还要经过数万年或数十上百万年。荆峪沟的水流自东南向西北将白鹿原从中间一分为二,南边半个原被称作炮里塬,北边的半个塬则被称作狄寨塬。
  这就给人造成了一种疑惑,周平王从丰镐迁都雒邑的途中,路过白鹿原脚下时,如果真是看到了白鹿,那么肯定是在浐河边看到了狄寨塬坡上的白鹿。那么,陈忠实的白鹿原不会就是仅仅指的狄寨塬吧?白鹿原是否包括炮里塬?从地质学的角度看,这两个塬虽现在还未到完全分离的程度,但河流已形成沟壑,完全可以认为它们已是具有雏形的两个塬。
  我想,这个问题就不要再争论了。一是鲸鱼沟那条小河还没有把白鹿原完全分割开。二是塬上的乡亲们都喜欢称自己的家乡为白鹿原。三是要争论,那些搞理工科的肯定争不过搞文学的,因为小说在这些方面可以任意虚构。我看就把它们看成一体,都叫白鹿原吧。
  白鹿原是一个南靠秦岭,北望黄土高原的长形台塬。边坡高陡,又有浐灞二河阻断,古时交通极为不便。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它始终都要偏僻一些。
  我是不相信风水的,但我改变不了人们长期以来对风水的默认心理。
  按照我国流行的风水理论,人的理想居住地应选在“阳”处。山之南,河之北皆为阳。如西安西边的咸阳市,就在渭水之北,九宗山之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而白鹿原,偏偏就在山(秦岭)之北,河(灞河)之南,属于一片“咸阴”之地。这就造成了虽然白鹿原这里也曾是十三朝“老京畿”的一片皇天后土,但却受人们旧观念心理的影响,它成了被城里人冷落的一个角落。(有人说西安城也是“咸阴”,但它一是离秦岭较远,不能称阴。二是有八水环绕,是有效的聚集了风水的一个福地。)
  在陈忠实没有写出《白鹿原》之前,白鹿原远不及在西边与它隔着浐河相望的乐游原有名。若在个头和体积方面相比,乐游原仅是个小孙子辈的。但乐游原离城较近,风水又好,又因早在一千多年前,也是因为一群文人而名声大噪。
  例如晚唐时期,仕途坎坷的李商隐,因“意不适”而登乐游原,作出了人生感叹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中的后一句成了千古名言,至今仍有许多中老年人借此感叹人生。
  而白鹿原却不同,它离城较远,进出又有浐灞二河相阻。成了一个可以遥望长安古城,但去城里又十分困难的一方净土,即使在近代它也是距大都市较近的一块穷乡僻壤。历史上,白鹿原名气最大时也仅是在唐以前,它也不过是个皇家猎苑,仅相当于一个缩小版的清王朝的木兰围场。
  在老西安人眼里,白鹿原只是比秦岭山里生活条件好一些的地方。这里也有历史悠久的陕西八大怪之一的说法,就是“女子不对外”。但若要是真有哪家姑娘下嫁到塬下的城里,那么会有许多姑娘在心里是羡慕不已的,
  实际上,我看白鹿原上过去出的勺勺客(厨师)远比小说《白鹿原》里黑娃那种麦客还多。因为在过去,厨师起码能吃饱,出去到城里当厨师就能混个好生活。
  随着改革大潮的兴起,塬上的政府和人们也想在这片历代农业耕作区上快速发展经济。十多年前就想在塬上修个大学城,但最终只上去了一两所大学的分校。后又搞了万亩樱桃园,想借此开展旅游经济,但樱桃成熟期很短暂,过了季节游客就寥寥无几。
  塬上有几个旅游景点,如鲸鱼沟的几个水库,霸陵,薄太后陵等。霸陵就是大名鼎鼎汉文帝的陵寝。不管汉文帝出于何种目的,提倡殡葬简朴的他在塬北坡陡峭处凿穴为墓,不起坟头,不以金银珠宝为饰,反而衬托了这片黄土地的古朴沧桑。
  依我看,白鹿原应成为西安城郊的最后一片净土,它应有湛蓝的天空,绿色的大地,古朴的民风,美丽的风景。只有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人文地理条件,依托陈忠实《白鹿原》的巨大影响力,结合现代农业科技的高速发展,将白鹿原建成一个环境优美,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城市“庄园”,才是最好的发展策略。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老子所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道德经七十六章)”的观点,那么,陈忠实小说《白鹿原》里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新生代人物,无论血气方刚鹿兆麟们或黑娃们,还是看似柔弱的白灵甚至田小娥们,他们与白鹿原这个庞大的,由大自然风雨雕琢而成的塬相比,都是一个个脆弱的生灵。但就是这些羸弱的生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奋力撞击着屈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根基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法文化的那层厚重坚固的外壳,谱写了一个伟大民族逐渐走向进步的宏伟史诗,这不正是对老子“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哲理的另一种诠释吗?
123
  审核编辑:夏冰   推荐:夏冰
【编者按】 红尘会员   夏冰:
真是精彩!很长时间没读到这样让人回味无穷又长知识的文字了。《白鹿原》之外的话题,作者给我们讲得洋洋洒洒,有根有据,读来真是享受!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7

  • 巫少

    学习了,不敢多言,确实写的好。

    2016-05-27

    回复

    • 西郊

       感谢巫少的鼓励!问好!你的小说写得很好!互相学习!遥握!

      2016-06-01

      回复

  • 行吟者

    塬是一个专业词,单字成词,又如熵,中国就有这种形声造字法,在化学元素中常见。而原是一个一般的字,先时单字成词后来已经泛化,常现为双字词,其词义差别很大。如“平原”、“山原”(绿遍山原白满川),“原来”、“原告”“原生”,这后三个还能窥见“原”的基本字义。
    汉字量应缩小,专业字入另类。普通字如“发”,发财,头发,也没有引起多大混乱。这都是题外话。你的文章很好,正派,有见解。比起红尘首面的文风好多了。可是人家要挣钱……现在中国的文化市场算是完蛋了。

    2016-05-26

    回复

    • 西郊

       非常感谢行吟者文友的欣赏和鼓励!问好!
      如今的网络文学就是这样,为了生存,发表的作品是鱼龙混杂,只是“鱼”也忒多了些。这样下去,不仅诱导了一代人的文学鉴赏思维而无益于社会,也耽误了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作者的进步,确实令人担忧。
      没办法,我们这个年纪的作者,只能尽力而为,坚持吧!

      2016-06-01

      回复

  • 西郊

    谢谢夏冰编辑的欣赏和精心点评!问好!敬茶!

    2014-11-21

    回复

  • 夏冰

    真好。喜欢。

    2014-11-20

    回复

    • 西郊

       谢谢夏冰编辑的欣赏和精心点评!问好!敬茶!

      2014-11-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