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在音乐中的失聪之耳

作者:瘗花秀士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3-12-31   阅读:

    1

  人类在温饱之后,工作之余,多半要寻求一些精神上的东西,有人专注于围城之战,有人喜欢去跳舞健身,有人乐意伏案泼墨,有人情愿书斋苦读,各有各的玩法,对于这些拥有业余爱好的人们,我们统称为发烧友。

  在所有的艺术当中,音乐的审美接受过程是最“蛮不讲理”的,即便坚定认为欣赏音乐是浪费电的人,一生中或多或少也被动接受过音乐的洗礼;除了极偏远闭塞的山民,大多数人的音乐之旅从儿童时期即已启程,能不能由此培养起兴趣那是另一回事。

  儿时听得最早最多的,大约是雷振邦、王酩和王立平的音乐。严格说来,这几个人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二王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主要创作于八十年代初期,经李谷一和郑绪岚的演唱而遍及大江南北。雷振邦要早一些,他的主要作品都产生于五、六十年代之交。这三位不同时代的大作曲家在同一时期进入我的音乐生涯,应该拜文革之赐。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思想钳制,耳中充斥的全是效忠与歌颂题材,雷老先生那些民族风情浓郁、音乐形象生动、旋律悠扬动听的音乐一经重见天日,唤醒的不仅是一个民族对美的向往,同时也是人类自身情感抒发的需求。于是那些直到如今仍然为几代人所熟知的名曲如《世上哪有树缠藤》、《婚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蝴蝶泉边》等等,就在街边檐下的大喇叭里成天循环。

  《刘三姐》、《五朵金花》和《阿玛》无疑是当时人们最为喜闻乐见的电影,它们有着一些共同的性质:民间史性的题材、善恶分明的朴素道德观、歌舞并重的艺术形式。一定层面上可以说,这些片子是中国音乐剧的鼻祖,它们有着与戏曲电影相近的形式却更贴近生活、更易于接受,因而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当然,在港台流行乐尚未传入内地、大陆流行乐还没发展起来之际,年轻人对音乐的选择也只能是它们。

  真正代表改革开放前期主流音乐的不是雷振邦,也不是第三位人民音乐家施光南,而是另外两位电影音乐大师王酩与王立平。同受古典民乐影响,二人却风格各具。王酩的音乐像一杯浓冽的陈酿,绵长淳厚,比如由李谷一演唱的《知音》、《绒花》、《难忘今宵》、《妹妹找哥泪花流》、《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等,曲调婉转,情感深致,有着泛黄老照片、蒙尘雕花椅般迷人的陈旧感,特别是由姜嘉锵演唱的电视剧《诸葛亮》主题曲《待时歌》,一唱三叹,反复回环,像极了古代读书人的吟哦。王立平的音乐色彩要淡雅清新一些,如《驼铃》和《牧羊曲》,他的《太阳岛上》、《大海啊故乡》、《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等作品无论从音乐手法还是思想内容上,都映现出了新时代的一些元素,但他最重要的作品还是八七版《红楼梦》的全部配乐,这部包含十三首声乐曲在内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中国新古典音乐的一个颠峰。多年后我跟一位打架子鼓的朋友提出个设想:如果当时担任《红楼梦》音乐创作的是王酩,会是什么效果呢?结果我们达到一致:乐曲的古味会更深沉和浓郁。

  二王的作品同时见证着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小街》、《小花》、《知音》、《黑三角》、《戴手铐的旅客》等等,即使放在现在也算得好片子。比电影流传得更久的是电影主题曲。事实上这些电影我并没有都即时看过,有不少是后来在电视上看的重播,但是这些歌曲在祖辈、父辈以至我辈们的口中,会时常不自觉地哼起,直到现在还不绝于耳。

  我想大多数人的音乐热情应该是从此时被点燃的。当我去到周边山里的汉族村寨,随处都能听到歌声,孩子们唱的是“妈妈的吻,甜蜜的吻”,大人们唱的是“美酒飘香歌声飞”。如果说人的嗓音条件有别,那么乐器就基本可以通吃了,于是口琴笛子齐上阵,只要听过的音乐都能够吹奏出来。

  当时绝大多数人家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手电筒,条件较好的政府干部、国企职工家里开始出现了唱片机。多年以后,我还曾经用废唱片剪成镜片,装在镜框里冒充墨镜。戴着第一代山寨“墨镜”,我仿佛看见从这些“镜片”里蝴蝶般飞出的一阵阵歌声——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

  2

  八十年代中期,人们接触音乐的渠道不再局限于电线杆上大喇叭的被动接受,收录机、电视机的普及让民众在艺术审美过程中的主体性得到明确和强调,不信权威信感觉的自由选择,产生出真正意义上的发烧友。

  与那些幸福的同龄人相比,我一直晚到九十年代中期才拥有第一台收录机,听歌的历史比别人晚了近十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能唱的歌比别人少,在我的“独门秘技”的保障下,我唱歌的数量反而一直都数倍于其他爱唱歌的人。

  在没有设备的漫长时光里,我并未因此与音乐绝缘,我同样也在学歌,而且远远比别人多。只是我学歌的方式与众不同,别人是听着学,我是唱着学的。

  我最早开始完整地唱歌,就不是听着歌手演唱学的,而是自己找谱来唱。那时我多大?八岁?九岁?记不清了,只记得街上有那种折叠式明星月历卖,正面是月历和明星像,背面是十二首影视主题曲。价格也记不起了,反正比买唱机磁带便宜多了,我就利用自己熟练掌握了七个音符那点“坚实”的小学音乐基础自己唱给自己听。这种学歌方式或会使我闹出不知歌曲原唱的笑话,但却能够像别人轻易说出众多歌手名字那样,对创作者了如指掌。

  我最先学的歌大概是香港电视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港台剧是当时最红火的电视节目,《霍元甲》三部曲、《再向虎山行》、《万水千山总是情》等剧每到周末便制造出万人空巷的景象。月历一直是畅销的物品,因而我总是先于时人学会这些影视歌曲,甚至连大陆没有引进的《射雕英雄传》、《搭错车》、《欢颜》等影视的歌曲,以及要到几年后录像业发展起来才得见天日的琼瑶电影插曲,我都能够完完整整地唱出来,于是经常有人会惊讶地说,这个娃娃怎么什么都会唱,而且从没唱黄?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七、八十年代的武侠剧插曲在香港已经是难得的有质量的原创歌曲了。到得大陆乐迷开始从影视插曲的被动接受转到对发片歌手的主动挑选时,主动权是掌握在手中了,原创歌曲已经少得可怜:绝大部分香港歌手都靠翻唱日本歌曲成名立足,这也直接导致了九十年代香港歌坛在发起原创运动后,立即便遭遇见光死的困境。

  不过在当时,这些都不重要,港台明星真正入侵大陆还要在几年之后。当时在大陆最红火的是西北风。崔健、徐沛东、苏越等众多音乐人除了继承施光南、谷健芬他们深厚的民族音乐根基之外,更把西方复调音乐的整体构思应用到“西北风”中来,引起了轰动效应。体现在社会上就是人人皆唱黄土坡,个个能歌信天游。

  八十年代中后期,不同年龄段的歌迷开始出现了各取所需的迹象。比如在学校,老师们的音乐热情主要体现在对歌曲本身的喜爱,具体审美倾向是晚会歌曲、影视歌曲、金氏民族唱法、正能量大主题,他们听的多半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十五的月亮》、《我的中国心》、《牡丹之歌》、《驼铃》,他们沉醉于悠扬的旋律和昂扬的情绪,并不一定了解也不太关心歌手的情况。学生们则从帅气加洋气的费翔开始关注台港歌手,他们不很看重一盘卡带质量参差不齐的曲目表,而是把精力花在了对偶像的深挖与膜拜上面。流行文化走到这时,非政治影响下的文化偶像终于破土而出。

  这个时期正是大陆流行乐对于港台借鉴与融合的初始阶段,听众对于音乐的不同选择折射出三地音乐文化在冲突中艰难融合的过程。其时年少的我们并不能完全看清香港流行歌曲的国际化倾向和台湾校园歌曲的青春活力,正日益强劲地冲击着大陆过分民族化和正统化的早期流行音乐创作与演唱的历史格局,对于程琳与邓丽君、屠洪刚与齐秦、那英与苏芮的模仿或师承关系一无所知,只是尽可能搜罗一切觉得好听的歌曲来唱。
1234
  审核编辑:吟湄   精华:吟湄
【编者按】 执行站长   吟湄:
音乐,可以说是先于语言的产生来表达人类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的产生不可考,但却始终伴随着人类的一切活动。本文以中国流行音乐的概述开端,细数了近几十年来各种音乐的流传类型,流派渊源以及自身对音乐的一些领悟。音乐视野开阔,文本语言流畅,叙述结构严谨。可以说是一篇极富个人色彩的现代音乐小史。推荐阅读。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3

  • 东方玉洁

    单是看着这此人名与歌名便已经觉得眼睛长得太少了些,如此驳杂的,看得出作者对音乐真是行家,一说韵就如数家珍般的滔滔不绝。

    2014-02-28

    回复

    • 瘗花秀士

       呵呵,一直以来都关注流行音乐的发展,同时也对非流行类音乐有相当兴趣。

      2014-02-28

      回复

  • 瘗花秀士

    网友 高野 的原文:

    这文字写的好。

    谢谢高野兄支持。

    2014-01-05

    回复

  • 高野

    这文字写的好。

    2014-01-05

    回复

  • 瘗花秀士

    网友 欧阳梦儿 的原文:

    什么时候变成茶茶的师傅了?

    话说那是更新世晚期的事了……

    2014-01-05

    回复

  • 欧阳梦儿

    什么时候变成茶茶的师傅了?

    2014-01-04

    回复

  • 瘗花秀士

    网友 韵无声 的原文:

    脉络清晰,既有概括性的综述又有个性化的表达,只是纵横跨度范围太大了点,难免粗泛,有的层面可以稍微细说一下的吧,而且立几个语意明确的小标题岂不是更好读一点。

    好意见,一直觉得欠点什么

    2013-12-31

    回复

  • 韵无声

    脉络清晰,既有概括性的综述又有个性化的表达,只是纵横跨度范围太大了点,难免粗泛,有的层面可以稍微细说一下的吧,而且立几个语意明确的小标题岂不是更好读一点。

    2013-12-31

    回复

  • 瘗花秀士

    网友 一碗凉茶 的原文:

    师父一天到晚研究这些,你就不能写点让我们这些俗人也能欣赏得了的东东吗?

    写现实生活的也有,以前的由于质量问题就不发了,现在的由于隐私问题也不发了,嘿嘿

    2013-12-31

    回复

  • 紫衣侯

    这版有点乱,重复操作了,二次排版吧?

    2013-12-31

    回复

  • 一碗凉茶

    师父一天到晚研究这些,你就不能写点让我们这些俗人也能欣赏得了的东东吗?

    2013-12-31

    回复

  • 瘗花秀士

    网友 吟湄 的原文:

    我曾经在公司放过古琴曲,结果同事们都说这是催眠用的。。。。

    古琴在古代都是士人乐器、精英文化,能接受的人太少,远不及古筝等。

    2013-12-31

    回复

  • 吟湄

    我曾经在公司放过古琴曲,结果同事们都说这是催眠用的。。。。

    2013-12-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