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截新篁听泉鸣

——《纸上江山》民乐系列《孤城万仞山,悲笳胡月寒》之二

作者:瘗花秀士    授权级别:A    绝品文章    2014-02-25   阅读:

  一

  小时候在乡下读书,时常从教室窗外飘进一丝清脆的竹笛声,乐曲虽然多半是《十五的月亮》、《妈妈的吻》之类流行歌曲,但在盛夏酷热的气温下,课间枯燥的朗读中,偶尔掺杂进这么一声半痕透着自然气息的声音,心里还是会感觉到丝丝沁人心脾的凉爽。
  竹笛可能是所有人工制作的乐器中最为简便的种类了,农村里稍具乐感的人,基本上都会吹奏和制作,因而大凡到得山间乡里,随处都可听到这种小溪流水般清洌的声音。
  潺潺的山涧旁,顺水漂来几声不成曲调的笛声,那是侧骑牛背的半大孩童在信口胡吹,吹者并无炫耀之心,听者也无赏鉴之意,大家各忙各的,任由笛声散漫得遍坡遍野;
  暧暧的烟村里,一缕刚健的笛声沿着炊烟攀上高高的树梢,传入远远的旅人耳中,仔细分辨,吹的竟是《帕米尔的春天》,吹奏者把花舌翻弄得举重若轻,虽有卖弄的痕迹,但于这荒村僻地,能完整吹奏这样曲子的,也算得是一方的高手了。
  在乡村里,人们一般并不在意谁的演奏技巧有多高,能够准确、流畅地吹出时新的歌曲,就能给大家带来无限的欢悦。有个奇怪的现象是,这些业余的笛子“演奏家”们几乎没有识谱的,但他们总能以最短的时间学会最新的歌曲,并且都能掌握音准。
  有一年的夏天,我们十来个中学生到一个山村去玩,那是一条两山夹峙的山沟,背后是连绵不绝的大山,对面是一座马鞍形的“屯”。黑夜降临时,我们一同去爬那座“屯”。其时正是农历十五,澹荡若水的月华溢满了每一丘水田,笼罩着每一座山峰,照亮了每一个庭院,我们在宽敞的“屯”上俯瞰脚下蜉蝣蝼蚁般的苍生,仰视对面庄严浑穆的大山,心中充满了天人合一的神圣感。这时忽然从杂草丛生的半山腰中传来一阵清亮的笛声,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停止了喧闹与奔跑,竭力想要抓住那若即若离、轻若梦薄如纱的声音。
  那是两个学生在合奏一首《枉凝眉》。平时早已听得耳根麻木的乐曲,在这样美妙的山间月夜再次听到,听者的心里竟然都产生出无限的绮思丽想。也许吹笛人水平并不甚高,也许乐曲本身不算经典,但是这一刻每个人心中都像是淌过一溪清凉澄澈的泉水,它洗净了我们走过红尘的一身征尘,淡化了我们面对未来的无尽猜疑,消解了我们阅遍人世的满心苍凉,抚平了我们饱经风霜的一脸刻痕……由是,我彻悟到,真正的音乐,并不在于作曲家广博高深的学识,以及演奏家妙至毫颠的技巧,而在于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撩拨起听众心底那根最为敏感和感性的弦,反之,若在喧闹的集日,纵然陆春龄、赵松庭等大师将《姑苏行》演奏得如何煽情,只怕也难以收到如此效果。



  乡村的吹笛人多半都会自制竹笛。南方山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遍植着毛竹、兰竹,平日里要编个箩筐,削根扁担,搭个大棚,做根烟竿,可以就地取材而无需上街去买。大量栽种竹子为这些业余的笛子演奏家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材料,他们采截一节竹管,将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用烧红的粗铁丝在竹管身上钻出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六个音孔、一个前出音孔和两个后出音孔,然后用小刀把孔洞修挖圆滑,这样,一支竹笛就基本成型了。
  由于制作者均非专业人员,受工艺和条件的限制,这样制作出来的竹笛有相当部分在音孔、膜孔和吹孔之间的距离比例难以测量精确,吹奏起来难免出现音准的偏差问题,但竹子出自原产,做坏了可以重新做来,他们就这样不断返工而乐此不疲。一旦制作成功,农村开窗极高因而光线晦暗的屋子顿时被这种来自天然的清音所照亮,仿佛是清亮亮的山泉水丁冬冬地跳荡在蔽日的幽簧间,又恰似闲散散的落山风慢悠悠地爬过去年的茅屋顶,半个村子因此而无限生气起来。于是三五知交便堆了拢来,不依不饶地要求这人一直吹到夕阳落山了,倦鸟归巢了,学生放学了,父亲上坎洗脚了,娘也扯着辽阔的嗓子漫山遍野地叫吃饭了。
  农村人之爱笛子,固然是由于小提琴、钢琴这些西洋乐器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般遥远,而古琴、琵琶这些传统的主流乐器在乡村包括小城镇难得一见,但主要还是笛子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且极易入门。即使是二胡,倘若手法不是非常娴熟,多半会发出杀猪般的惨叫声来,而笛子只要掌握了简单的吹奏技法和气息控制,发出的声音都不会太难听。
  从演奏的范围来说,笛子也是民族乐器当中最为雅俗共赏的,你可以用笛子吹奏“日出嵩山坳”,却很难用古筝来演奏“大河向东流”,你可以用笛子吹奏《渔樵问答》,却很难用古琴来演奏《牧民新歌》,不说技法的转换,单听那效果就会让你大倒胃口。因而,笛子便无可争辩地拥有了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听吹笛最好的所在莫过于在杜鹃花开的山野,芦苇丛生的河岸,鹞鹰盘旋的岩顶,袖一笛甜香的旷野清风,怀一腔悠然的天地灵气,施施然吹来,不疾不徐,心无杂尘,任音符在河水中流淌,在山崖间跳荡,在空气中遄飞。此时此刻,无论什么曲子,在你的唇间指下都成了“人间能得几回闻”的仙乐。人雷震能够醉心于“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当非其赏鉴能力低劣,恰恰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个中感受。
  当然,若从专业的音乐角度而不是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层面来说,吹奏一曲《鹧鸪飞》既应时应景,又优美动听,其艺术价值自然非任意一首乐曲可比了。
  我首次听到《鹧鸪飞》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叫《国乐飘香》,专门介绍中国的经典民乐。那是一个跟平时一样沉闷的下午,电视上传来了一阵悠扬的笛声,那美得令人心悸的笛声就像画面上的两只鹧鸪,在高崖飞瀑之间起落,在平芜旷野之上飞舞,在云雾之中穿梭,惟妙惟肖的扑翅声在演奏者不断起落的指上发出,翩跹翱翔的流畅线条从演奏者似张还翕的唇间飘起。
  据南派笛王赵松庭考证,《鹧鸪飞》的最初意境来自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唯有鹧鸪飞。”笛曲正是表达了备受压迫后的人民对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从而奠定全曲深沉含蓄、忧而不伤的基调。但我觉得,把这首湖南民间笛曲与歌和历史牵扯上关系,对曲子的推广并不是很有必要,多半是为了增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管这首脍炙人口的名曲是否弥漫着如此厚重的历史烟尘,演奏家夸张地运用了打音、气颤音、半音孔、虚指等多种技巧,再结合气息的强弱变化,通过音符的八度特殊处理,勾勒出一幅淡雅的鹧鸪飞翔图,紧紧地抓住了听众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随着那轻盈、飘忽的音符的起落,听众也身不由己地随着鹧鸪鸟时远时近、时高时低地翱翔,完全忘却了世间营营,浑不知身在红尘,这种感受,已经跟历史烽烟、文学经典没有了丝毫关系。
  听到此曲时,我平生第一次大脑出现了空白,瘫倒在沙发上浑身冰凉四肢发麻,完全失去了知觉,那一刻的感受让我领略到了笛子在取悦大众之外真正的艺术魅力。



  从此以后我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各类经典民族器乐,深深地沉醉于竹笛之空阔辽远、洞箫之幽微哀婉、古琴之含蓄蕴藉、二胡之苍凉凄楚……这些充分体现了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的农耕民族特有的文化积淀与价值取向的经典艺术,几乎支撑起那个文化市场萧条的年代中一个少年整个的审美空间。
  在那个人们头脑里尚无素质教育意识的年代,放眼身边,或许唯有我一人瞻高山而起仰止之心,闻折柳而兴盛衰之意。
  但我永远不是孤独的:
  七千年前的一个清晨,河姆渡茂密森林边缘的小河边,在一丝清幽脆亮的骨笛声中,一个头戴青笠、身穿麻裙的赤足少女随笛声翩翩起舞,穿云裂石的笛声,珠落玉盘的歌声,泉水丁冬的环佩,交织成一曲后世永远无法复制的天籁之音。
12
  审核编辑:瘗花秀士   推荐:落叶半床

上一篇: 《 读你

下一篇: 《 暖冬的北海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展文来看,扑面而来一股乡间气息,让人感觉亲切自然。一路走下来,作者巧妙地结合自己听笛的感受,一一道出笛子的演奏,制作,雅俗共赏,长远的历史,笛子的平民性、独特性,等等。总体看来,气势开阔宏大,又不失平易近人。让人深深感受到作者对民族乐器的浓情厚意。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6

  • 水语

    这篇实在当得绝品。。。可惜那日写的感想不见了。

    2014-05-12

    回复

    • 瘗花秀士

       确实可惜,还是希望看到有对敝文更深入客观的看法与评价。

      2014-05-12

      回复

    • 水语

       那天酒后来读,所以跟评的语言满诗化的。昨儿见你留言,再一次用心读了,却心理上有了“写评语”的负担,不敢落字了。那就说点最真实的看法吧:此文首先是语言好,正如海氏所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然后是对史料的借用也是经过了几道“糅化的工序”,才会在文章里既不生硬也不突兀;再有就是把“笛子的草根性、封建社会体制下宫廷乐师尚可折戟于船夫、音乐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出现最摄人”等等我所关注的信息阐述得很清楚,读了解惑。不足处尚无发现,除了两个错别字外。。。 \\(0^◇^0)/

      2014-05-14

      回复

  • 老狼

    清新、自然,娓娓道来,如玉液琼浆。曲径通幽,真美文也!

    2014-03-10

    回复

  • 东方玉洁

    没想到,作者还是个笛子专家,专业术语随口就出来。笛声确实悠扬,而且取材方便,造价便宜,适合民间广泛传播,不然也不会有“牧童骑黄的牛,歌声振林樾”了。笛色,曾作为古典音乐的定调之音,可以说是乐器中的平民了。

    2014-02-26

    回复

    • 瘗花秀士

       俺不是专家,俺只是喜欢音乐,民乐、交响乐、歌剧、金属、爵士、布鲁斯什么都听。

      2014-02-26

      回复

  • 瘗花秀士

    修改了下排版就变成俺审核的了,汗。。

    2014-02-25

    回复

  • 黄叶斌

    真正的音乐达人呀,非常佩服!平时,我只是喜欢聆听音乐,尤其是轻音乐。有时夜晚睡觉也是打开一个通宵收听。

    2014-02-25

    回复

    • 瘗花秀士

       跟我一样,我也都是放着音乐睡觉。各种艺术之间不但有相通之处,而且可以互相渗透、影响和借鉴,多方面接触这些艺术门类,对一个人的美学建构会起很重要的作用。

      2014-02-25

      回复

  • 瘗花秀士

    网友 欧阳梦儿 的原文:

    笛,确实更适宜生长在乡间,在没有喧嚣的夜晚,悠扬的声音远远透过月光和薄雾,沁进你没有过多东西充塞的脑波,很容易便有了共鸣。然,我更喜欢口哨,好的口哨,有邻家大哥的亲切互动,也有王者除我与谁的快乐。

    口哨是特色极浓的形式,但是特色过浓也有弊端,就是应用范围不广。

    2014-01-05

    回复

  • 欧阳梦儿

    笛,确实更适宜生长在乡间,在没有喧嚣的夜晚,悠扬的声音远远透过月光和薄雾,沁进你没有过多东西充塞的脑波,很容易便有了共鸣。然,我更喜欢口哨,好的口哨,有邻家大哥的亲切互动,也有王者除我与谁的快乐。

    2014-01-04

    回复

  • 韵无声

    网友 韵无声 的原文:

    注意排版

    已改。

    2013-12-25

    回复

  • 韵无声

    注意排版

    2013-12-25

    回复

  • 瘗花秀士

    网友 花落无声 的原文:

    看的出,作者是真正的音乐爱好者。真正的艺术来自民间,属于植根于大地的每一个人。

    所有文学艺术都来自民间,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更高要求,就出现了严肃音乐、纯文学这样的贵族文化。

    2013-12-25

    回复

  • 花落无声

    看的出,作者是真正的音乐爱好者。真正的艺术来自民间,属于植根于大地的每一个人。

    2013-12-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