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泽夜话(5)

诗歌的大众化 私人化

作者:履泽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4-06-20   阅读:

  
前言:
  在如今这个但凡是稍微懂得几个文字的人就可以是“人”的时代,我们阅读起现代歌来,无疑会更加的困难!这种困难,来自于大多数歌的良莠不齐、隐晦不明,也来源于“诗人”身份的复杂多变。所以,这一篇文字,就诗歌的大众化、私人化方面,来进行一些简单的论述。希望,不会贻笑大方!

   天窗
文/蒻箫

  一张脸腆着光亮
  厚厚的插在
  明暗是非之间
  只习惯于向外张望
  从不知内省
  苍白的面孔
  被设置的阴阳怪气
  这一方晶体兀自贴近
  与光芒对峙的界域
  那捕获欲望的钩
  钓着猎奇的小口呼吸
  斜睨的玻璃落进满眼风月
  它总是背对星辰沦陷区
  因为框囿的亮点
  有追逐虚空的嗜好
  除自己小片的角膜以外
  一切能见物
  被锁定为光芒的美食
  黑暗已经严重失聪
  墨块拼成盲人的造型
  夜悄悄提着戥子
  秤几两星光几分月色
  几钱灯火几许闪烁
  它却只吸附逃逸的魅惑
  为了在幽暗里宣读
  尘世霓虹镭射的业绩
  它习惯于听高挂的雅颂
  优越于自己比那囚牢
  少一排栅起的铁齿
  多一方天光赐就的领地
  只是镶嵌筋骨的那方框架
  钙化成疏松的骨质
  我沿着经纬的十字探出头去
  发现尘屑落满朝天的垢面
  唯有缓慢的风景坚守了几千年

  【编者按】非常意识化的表述,诗歌整体给人的感觉,比较的含蓄,也就是诗体中一些隐喻的事物,出现的太多,或者是画面,或者是呓语,或者是对于思维的片段性的表述,都让人感觉到有一种深沉的压抑感。此外,时而闪现过的一些句子,却又充斥着一种轻灵,可以让这样的压抑感,在瞬间得到释放。收尾部分的抬升,很不错。最后,我就诗歌的文字,说一下,诗歌的语言,无疑是阅读比较连贯的,而在层次上,相对来说,有一种隐晦的递进关系。不过,或许是主旨的太广,虽然在基调上存在着一致,阅读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一些视觉和想象,不断的闪入读者的脑海。简而言之,稍微显得有些小众化、私人化。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蒻箫的这首诗歌就是我编发出来的,所以,在这里引用一下“编者按”里的句子,无可厚非。其中,有些地方已经说得比较的直白了,像是诗歌给人予的整体感觉,像是诗体中出现的过多的隐喻的事物,以及诗歌所呈现出来的私人化企图,等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诗歌,还是有着较强的阅读感的。
  正所谓,诗歌的可解与不可解,意到点到,心领神会,即可。
  就一篇完整而成熟的诗歌而言,所衍生出来的意义,以及对于情感的抒发,乃至于是对于现实生活状态的思索,全在于读者阅读过程中自身的感受。一首诗歌,当它成型之后,并被发表出来了,似乎就不再是作者一个人的事情了。
  就像是蒻箫自己在诗歌的后续评论,留言中所解说的那般“在散文和诗歌之间,我经常选择诗歌表达一些用散文的逻辑层次言说不尽的事物。诗没有逻辑性,有时候不可解。十多年前我在我们学院多次举办的大型文艺晚会上写的配乐朗诵诗,激情澎湃,获奖不菲。但现在再让我写这样的诗,我断然写不出来了。我想潜进文字和词语的深处,揪出我后来经历的深度心路历程。我现在觉得文字和心灵有一种契约关系,自由却严谨,虽说矛盾,却万分真实!正像诗有时无法解说一样,不可言传,然而绝不是故弄玄虚!诗和文字有时像冤家一样!空灵的事物无法用科学的尺度丈量。我是这么理解诗,喜欢诗的!”
  如此看来,对于一些私人化的诗歌,写出来之后,即便是作者自己,有时候也是解释不清楚的。在这一点上,本人也是有着类似的感觉。不要说是那些在特定环境下,才写出来的“献诗”之类的作品了,即便是稍微显得明朗而大众化的诗歌,当我再次去重新仔细阅读的时候,每一次的感触,总是不太一样的。
  这也造就了诗歌的阅读,远要比散文小说之类的,来得更加的困难。
  不管是针对大众化的诗歌也好,还是针对私人化的诗歌也罢,我们都需要不断的去解析,诗歌那种独特的文体之下,所潜藏着的诗意,以及作者的意图。
  大众化一些的诗歌,即主旨非常的清晰明朗,寓意也比较的乐观开拓,乃至于是诗歌文字的表达上,也不存在诸如“隐晦”这样的暗喻,通篇都比较的简单、干脆,在一种清脆利落的表述中,让诗歌完满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这样的诗歌,任何一个读者看到了之后,都会觉得:哦,对了,诗歌就是这样的,表达的就是这些。
  从而也不会引起太多的争辩、歧义,以及对于阅读理解上可能存在的偏差。充其量,无非是随着读者群体的眼力的不同,所了解到的信息,有的完整一些,而有的则是少量一些罢了。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这种“完整”和“少量”,只是信息上所获取的数量的不同,而不是说,对于这首大众化的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产生了一些不同的观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一首描写父子亲情的诗歌,有的读者,可能因为自身眼力上的不足,又或者是诗歌表述上的片段性,仅仅是通过文字的表达,看出了父亲与孩子之间的那种关爱,而有的读者,可能就看出了儿子心目中,对于父亲的依赖。
  你能说,这样的理解,在大体上是出现偏差了吗?
  甚至,有的读者,还可能看到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存在,就像是为什么会没有写到母亲呢?为什么诗歌中父亲对于孩子的关爱和自己的生活中所遇到的是如此的相像?为什么儿子对于父亲的依赖,在表现形式上隐隐的还带着几分叛逆,似乎是一种想要脱离,又不敢走得太远的矛盾心情?……
  这完全是需要读者自身去不断的探索、引申,才能够逐步的寻找出来答案。或者,有切身体验的读者,会快捷一些;或者,身边有此般类似的朋友的读者,了解得也会更加的细腻一些;或者,没有经历过也没有从其余的途径了解到这一切的读者,会表现的颇为费解。
  但是,不管如何,读者的所有阅读之后的思绪,所扩散的范围,对于阅读的理解层次而言,总是存在着一个度的。你总不能从这样的诗歌中,联想到男人与女人的性爱,甚至是联想到世界大战吧?
  所以,诗歌的大众化,相对来说,无疑更容易让读者接受一些。所承载的内容、意义,也更容易被大家所承认。
  如此一来,受到的读者群体,也更大一点。
  小众化的诗歌,我暂且归结为私人化的诗歌。
  说白了,小众化的诗歌,往往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使命,似乎是,它们生来就是为了少数的群体服务的。
  或者是因为诗歌的意识形态,太过冷僻了,让人不容易理解;或者是因为诗歌的文字表述方式,充满着跳跃性,让人理解起来颇为费力;又或者是因为诗歌在意象的提取上,充满了个人风格的偶然性、隐晦性,多少会让人看着觉得云里雾里的;再不济就是一首诗歌,原本就是写给固定的人物、群体来阅读的。像是写给一个朋友的诗歌,里面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字词,在普通的读者看来,完全的没有意义、无法理解,但是,在“这位朋友”眼中,却是心有默契的体现,阅读之后感动万分,又像是写给某个名人的诗歌,若是你对于这位名人的过往事迹、文本作品有一定的了解,自然是看着欣喜激动、心生感慨了,但如是从未拜读过其作品,又或者是对于这个名字,闻所未闻呢?阅读起来,自然就觉得没啥意思了。
12
  审核编辑:高骏森   推荐:高骏森

上一篇: 《 解浓度比应用题举偶

下一篇: 《 灵感的奇迹

【编者按】 红尘会员   高骏森:
此文作者就蒻箫的诗歌《天窗》展开评论,诗歌写作的大众化与私人化之间的影与行,利与弊。作者没有用完全的评论专业术语,他用几乎茶余饭后的侃天形式,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交流,把如何写好现代诗进行自我的评判,给读诗的人和写诗的人都带来了更深一层的领悟与体会。同时,也对此诗进行详尽的自我剖析,让读者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也由最初的朦胧到了现在清晰的认知,不错。不过,就诗歌的评论而言,前面作者似乎谈其他的确实太多了一些,可以适度删减,以及,请注意正确的标点符号运用,杜绝错别字的出现。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

  • 高骏森

    好久不见,小泽。你这篇文章我看了好几遍,因为审稿我这里网络非常不稳,所以我是复制在文档里面编好了再复制过来的,里面涉及到的一些错别字和标点都改过来了,或许改的不对,请见谅,反正你这里有底稿。我没有动你原文的意思。天气炎热,保重!

    2014-06-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