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短篇小说 > 瓜棚架下

瓜棚架下

宋振邦散文体小说《小镇风情》14

作者:行吟者    授权级别:C    编辑推荐    2014-06-10   阅读:

  
  瑶琴
  梦屏,木匠胡四伯和绣女翠的女儿,翠后嫁的丈夫是东北军的一个军官,九.一八事变后,撤到关内去了。把梦屏留在奉天伯父家里。当时在城里念师范,学音乐。伯父孔先生在师范当校长。说起来这学校还是张氏父子创办的。第二次直奉战之后,奉系的势力扩张到长江北岸,大帅的野心也膨胀起来,他一面敷衍日本,在军阀间周旋,一面扩军备战,大有割据一方,振兴图强的气势。少帅从北平、济南和扬州等地招募了一些人材,这其中就有一位因战乱流落北方的琴师王姓在师范任教,此人深得校长的喜爱,孔便让聪颖的侄女师从他学琴。孔校长为了提高学生的修养,还专门从盛京艺社请来了一位教师温卿,给她们上文学和表演课,这位女老师特别欣赏梦屏的才艺,她们处得很好。
  这次回家她还将叔叔给她的一把玉琴(古琴)带了来。胡四伯拿给徐伯看,徐伯爱不释手。那天,他们捧着把琴看,发现琴背上还刻有制作者的名字和年代,琴是明代造的,长三尺许,共呜箱宽不到两掌,厚不及半拳,通体呈现瓦灰色。
  “我家的书上画着图,称它为瑶琴”徐伯说,“但实物却没见过,”他又指着宽的一端说,“这是头。这是承弦的岳山。你看弦有七根,也叫七弦琴。窄的一端为尾,看这承弦的叫……”
  这时屏儿插话说:“龙龈,护尾的叫焦尾。”
  两位长者点头,笑了。屏儿益发兴奋便指琴面外侧说:
  “这十三个圆点是徽,泛音的标志。”
  徐伯仔细观察说:
  “它好像是贝壳作的。”
  在外侧紧挨徽的为第一根弦最粗,往里依次是2——7弦,一根比一根细。弦的一端打成结挂在琴头的“绒娄(音)”上,然后压在岳山上,拉过琴面,绕过琴尾,分别缠到琴底的两个木柱上。
  “看来这就是雁柱了,”徐伯自语。
  “它是怎么调音呢?”胡伯问。
  “看这”――徐伯指着说。
  “绒娄――用丝线捻成绳绕在木制的琴轸上,绒娄自琴底穿过琴头挂住琴弦。转动琴轸使绒娄因松紧而改变长短,来调音和转调。”
  他们看琴背上有大小不同的两个出音孔,方形的,徐伯正在端详,屏儿指着说,大的叫“龙池”,小的叫“凤沼”
  徐伯说,我家里有一些古琴曲谱,像什么《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秋鸿》、《潇湘云水》,还有讲古琴制作的书.他问胡伯,我们能造吗,木匠笑了,用手指扣了扣琴又揉了揉说,这是桐木,背是梓木。把你的书找出来我们试试。
  两位长者让屏儿弹一曲,梦屏便端坐下来调了调弦,弹起“渔歌”。
  琴音缓缓地,悠悠地,把人的想象带到了夕照下的河面,带到人创造的意境。她时而低缓沉郁,时而清亮明丽。在听者的脑海中便展现出远山含黛,墨影参差;彩霞满天,碧波万顷的美丽风光。屏儿的纤指敏捷而优雅地在琴弦上拨弄,她的头微微摆动,青春的神采在飞扬,华美的乐章映射出瑰丽的景色: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上游,几条渔船,顺流而下,琴音舒缓而飘荡,小船沉稳又轻盈,江水在弦上流淌,柔柔地,风声,涛声和歌声,宛转悠扬……渔舟唱晚……
  两位民间的乐师深深沉迷了,还有一个深深沉迷的青年人,纳着头坐在不远的壕坡上,他就是木匠的徒儿,灵秀而敏感的侯五。
  
  审核编辑:下寨龙池   推荐:下寨龙池

上一篇: 《 犯规

下一篇: 《 女人于珍

【编者按】 短篇小说主编   下寨龙池:
这到底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想象一下在瓜棚下,农夫弄琴,欣赏这么高雅的曲子,反差太大,让人都不相信这是真的。真是难得,今天才知道,瑶琴让居然有一处叫龙池。哈哈。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

  • 下寨龙池

    我还以为你是可以取名叫龙池呢,后来看到了凤沼,想来这样雅致的名字是琴自带的了。

    2014-06-10

    回复

    • 行吟者

       龙弟,你以为老哥用你的雅号是拍主编的马屁,寻开心吗?愚兄小说中所有细节都有确切的出处。胡四、徐伯和梦屏所得知识自有各自经历的背景,小镇上卧虎藏龙。

      2014-06-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