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化散文 > 山水济南

山水济南

作者:笑君    授权级别:B    精华文章    2024-04-28   阅读:

  
  
  济南,心仪久矣。
  乘动车,从合肥到济南,不过三个小时。车还未到站呢,济南的消息便如同初春的一缕轻风,柔柔而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水半城湖。”
  这是一副对联,清乾隆时期的刘风诰所作。刘凤诰,江西萍乡人,形象不太好看,还有一只眼睛瞎了,却满腹才华,尤擅联。殿试时,乾隆有些厌恶,又不能明确拒之。考完试,乾隆要故意考他,遂出一上联:“独眼岂能登金榜!”刘风诰随口便说出:“半月依旧照乾坤。”乾隆一惊,又出一联:“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是摘星汉。”刘风诰稍一思考,概然答曰:“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乾隆点头称好,倒佩服起刘凤诰了。
  最终,刘凤诰得了个探花,可谓天子门生。刘凤诰做过京官,也做过地方官,曾任山东学政,还主持过江南的乡试,人称“江西才子”。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水半城湖。”是刘凤诰任山东学政时,为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题写的。此联,巧妙地运用了数字和自然景观,描绘出了济南如如画的泉城风光,被世人誉为“尽画了大明湖的绝景”。
  济南城的特色:一山,一湖,一泉。
  一山,乃历山也
  历山,又称舜耕山、千佛山,坐落在济南城的南边。相传,舜在没有成为帝之前,便躬耕于历山,历山之名才得以发扬光大。隋朝开皇年间,佛教盛行,依山傍势,在山上雕刻了上千尊的佛像,故又称为千佛山。
  舜的足迹,不仅成为“舜耕历山”的典故,也让历山脚下的济南古城成为舜城。
  历山的海拔只有285米,既无巍峨之势,也无挺拔之姿。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历山,史迹沉淀非凡,文化内涵丰富,是济南的文化坐标。
  山依势而上,水顺流而下。历山位于济南古城之南,这才有了独特的地势:南高北低。
  走进历山脚下牌坊式的大门,拾级而上,一边感悟舜帝的身影与足迹,一边参拜一尊又一尊的石佛,再乘坐滑道车,直登山顶的一览亭。
  迎着微风,向北遥望,济南城尽收眼底。济南古城的城墙早已被拆除了,有些遗憾,却也有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便捷。
  济南,济水之南。有意思的是,黄河改道,竟然挤占了济水。如今,济水故道,变成黄河滚滚东去的河床,还高于济南城,成了悬在济南人头上的大河,更是世上少见的一大奇观。
  济南城的发展,日新月异。眼前的一片,就是原舜耕古城的区域,如今的历下区。这里,居然也能看出老城与新区的不同。老城,房屋、街道,古朴中透着天然的韵味。新区,高楼大厦,耸入云霄,鳞次栉比。道路笔直,高架桥凌空飞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就在楼连着楼的最北一侧,贴着云彩的边际线上,有一条微蓝色的线带。导游说:“看见了吗?黄河!”又指着两个铁架子,说道:“那就是架在黄河上的公路大桥。”
  远远看去,黄河似有似无,有些虚幻,又无法排除真实的存在。黄河公路大桥,只是两个银色的铁架轮廓,却能够感受到“一桥飞架南北”的气势与豪迈。
  有人问:“看不到呀,哪是黄河?”
  导游说:“先用手机拍下来,我指给你看。”
  有人照做了。导游在手机拍摄下来的画面上,指着那似蓝非蓝的地方,很是肯定地说:“这就是黄河。稍远了点,不大清楚。”
  紧挨着黄河公路大桥的东侧,有一座三角形状似山非山的物体。有人问导游:“那是什么?”
  “噢”!导游说:“那呀!可有名了,是华山呢!”
  “什么?”人们都有些惊讶了,说:“华山,那是华山?”一副不解的样子。
  一时,我也愣住了。稍一思考,明白了。原来,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中的华山,就是它呀!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祖籍婺州(金华),生于吴兴(湖州),曾在山东济南为官。他的好友周密,其祖上是从济南迁到浙江的,对济南的风光景色尤为挂怀。赵孟頫为了慰藉周密,向其述说了济南的风光,还凭记忆,用艺术家的笔墨,勾勒出了旷世之作——《鹊华秋色图》。
  济南东北的华山,也叫华不注山。距离华山不远处还有一座山,叫鹊山。两座山都很小,如同两座小土堆似的。《鹊华秋色图》,描绘的就是华山与鹊山一带的秋景。作者采用平远构图,多种色彩调和渲染,虚实相生,笔法潇洒,节奏鲜明,景物生动。而且,画境清旷恬淡,悠闲而又富有田园趣味,是中国古画的精品力作之一。
  清乾隆十三年,乾隆携皇后游历大明湖。皇后体弱多病,乾隆以游历的方式为皇后排解郁闷。大明湖内有一座鹊华桥,高数丈,站在桥上,可围观周围的景色。乾隆登桥远看,美景如画,心情大悦,又惊讶似曾相识。转念一想,恍然大悟。他说道:“这不就是《鹊华秋色图》里描绘的风景吗?”乾隆立即命人去北京皇宫内取来此画,一边欣赏,一边远眺泉城济南,便在画上挥毫写下了:“鹊华秋色”四个字。
  乾隆得空时,便把玩欣赏《鹊华秋色图》。每欣赏一次,或题或跋,总要写点什么,再盖上一个印。乾隆终其一生,在这幅画上,一共写了九则题跋,创下了历史之最。
  《鹊华秋色图》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济南隔着海峡与山川,依旧是济南风光的历史再现,更是济南成为文化名城的又一见证。 
  一湖,即大明湖矣
  大明湖,是上天恩赐的,便将其定格在济南古城的北部,差不多46万平方米的面积。偌大的一片水域,以其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与济南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大明湖,阅历过多少风雨阳光,都是有记载的。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东西两面则湖。”金代的元好问在《济南行记》里,称其为“大明湖”。马可·波罗在《中国游记》中写道:“园林美丽,堪悦心目,湖光山色,应接不暇”。
  大明湖,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托盘,盛载着一串串华彩的翡翠。沿湖以及湖上,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参差有致,交错点缀。湖南有稼轩祠、遐园、明湖居、秋枫斋。湖东有南丰祠、张公祠、汇波楼、北极阁。湖北有铁公祠、小沧浪。湖中有历下亭、汇泉堂等名胜古迹。既有沧桑的故事,又是璀璨的文明。
  大明湖,其水来源于城内的珍珠泉、濯缨泉、王府池诸泉,有“众泉汇流”之说。湖水清冽,天光云影,游鱼可见。沿湖之岸,垂柳环绕,柔枝衔绿,婀娜点水。湖中荷花片片,从容绽放。碧叶田田,翠绿可人。白荷红莲,交相辉映。清香飘溢,沁人心脾。碧波之上,画舫穿行,轻舟荡漾,游客云集,指点观赏,真乃人间仙境也。
  春日中午,阳光明媚,温暖舒畅。可惜了,风大了一点,湖上游船停开。我们一行人,自南门进入,未能游湖,倒可沿湖一观。
  南大门,矗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民族式牌坊,即南门牌坊。据说,这座牌坊是1952年由济南府学(文庙)迁来的。牌坊原系明代建筑,为木质的五间七彩重昂单檐结构。飞檐起脊,坊脊及檐角饰有吻兽。坊顶覆以黄色琉璃瓦,檐下由云头斗拱承托。斗拱下额有彩绘:“旭日云鹤”“金龙戏珠”“西番莲”等。6根朱红立柱和12根斜柱,支撑着三阶式山形坊顶,柱基础由石鼓夹抱。1984年因木牌坊损坏了,便按原样进行了重建。新牌坊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8.38米。柱基也改用玉白色花岗岩雕成,显得更加雍容华贵,宏伟壮观。
  牌坊匾额,为“大明湖”三个镏金大字。据《山东通志·学校志》记载,“大明湖”三个字是由登州人于书佃写的。他是清嘉庆三年的举人,曾任济南府训导。终大清一朝,最忌讳的事便是“反清复明”。而“大明湖”三个字,就有一个“明”字。这个“明”字不能直写,得避讳。于书佃在下笔写“明”字时,将“日”字旁,改写成了“目”字旁。“明”不是“日月”,而成了“目月”。现在,我们看到的“大明湖”,则是“大‘目月’湖”。
12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精华:落叶半床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胜名在外,不虚此行。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