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杀鞑子

作者:若愚    授权级别:A       2023-10-05   阅读: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八月节、八月半、八月会、团圆节。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古时八月秋收时节要举行秋社,是丰收后酬谢土地神的。到魏晋时过中秋已经十分普遍,唐朝时中秋成为国家法定节日。至明清时更有人认为中秋节与元旦(春节)同样重要。2006年,中秋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秋佳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了解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老故事。
  在即墨,甚至在北方的许多地方,流传最广泛的是“八月十五杀鞑子”。
  传说,蒙古人统治时期,毎个村庄都住着一两个蒙古人,他们残暴无德,无恶不做,百姓苦其久矣。
  北国鞑子来到关里欺压汉人,无恶不作深受汉人的痛恨。那些当官儿的都是鞑子,把老百姓管的死死的,就连村子里的小官儿也是鞑子。沉重的苛捐杂税逼的老百姓妻离子散没有活路。他们视汉人为草芥想打就打,想杀就杀。他们怕老百姓造反就把一切武器全部没收,就连做饭的菜刀也是十户人家一把轮流使用。最让人痛恨的是汉人家娶个媳妇儿头三天也要让给鞑子。所以在当时有些地方就出现了摔死头胎的做法。以免留下鞑子的种”。可见这种仇恨已深入到汉人的骨髓!百姓忍无可忍纷纷起来起来造反。各村百姓屡有反抗者,然而,因无统一组织,皆以被蒙古人镇压而告终。
  后来,有智者想一方法,在饼子中夹一纸条,上书“八月十五杀鞑子”,借口民间有八月十五前相互馈赠饼子的习俗来传信。蒙古统治者信以为真,不做盘查。于是,人们通过饼子,将“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起义信号传到各家各户。
  1351年阴历8月15日晚上,汉族青壮年通过互赠圆形小面饼约定,拿起刀叉棍棒,冲向蒙古奴隶主的庄园,见人见狗都给一棒。江淮流域以北的蒙古人在一个晚上被屠杀一空。从而推翻了蒙古统治,起义成功。而后,各路壮丁团结在刘福通、彭莹玉的红巾军旗帜下,向前来报复的蒙古军团发起冲锋,奴役汉民族百余年的蒙古帝国轰然垮塌。起义成功后,朱元璋就让将士们在中秋这天与民同乐,将传递消息的“月饼”赏赐给群臣,从此吃月饼的习俗就在百姓间流传开来,中秋月饼也世世代代传了下来……
  传统节日,是特殊的时间节点,也是文化基因的表征。中秋的一轮圆月,承载着人们对“花好月圆人团圆”的美好希冀,饱含着中国人对故土的思念、对亲友的眷恋、对幸福的追寻。花间月影、词神话等造就的浪漫格调,生活理想、审美追求等融汇而成的丰富内涵,让中秋节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厚重的精神寄托。千百年来,中秋文化赓续绵延、代代流传,浓缩于其乐融融的团聚时光中,展现在多姿多彩的民俗仪式上,成为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上一篇: 《 盛开在岁月的花朵

下一篇: 《 月到中秋桂花香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原来北方是这样的传说。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