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休闲小品 > 两寺渡庙会

两寺渡庙会

作者:西部井水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3-03-28   阅读:

  
  三个男人,两老一少,聚在一起抽烟,看似平常,却有玄机。这是我在两寺渡十月一古庙会上拍摄的一张照片。当时拍摄的时候,现场杂乱,来回走动的人细碎的脚步掀起了更细碎的尘土,在空中飘着,还有这个三个男人抽的烟雾弥漫在他们四周。趁他们不注意的时候,我用手机拍了几张。我转过身子,遮住浓烈的光线,查看了一下自己的杰作,非常满意。原因是被拍摄者的深情很自若,完全的自然生活状态,似乎不是像有些人那样明显地是为了逛庙会,或者像其他买卖人那样功利的声嘶力竭地叫卖。更重要的使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在抽烟,一个儒雅的老者戴着一顶鸭舌帽和一副墨镜,表情冷峻,像个淡出江湖的大佬,手持一个铜嘴长杆的中国传统烟袋锅在抽烟;另一个老者戴着一顶西式的皮帽子,一脸沧桑,但神态平静,嘴里含着一个斯大林烟斗,不时制造出弯曲缠绕的白色烟雾。而在他们的对面,是一个留着寸头的年轻人,虽然不是正面,但侧面也看出一些无奈的感觉,用指头夹着一根卷烟在抽着。正午的阳光把他们勾勒出一个明亮的轮廓。当我把三个不同方式抽烟的男人抓拍一个镜头里后内心升起的那股惊喜还未完全散开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原来,我们都是这样,以自己喜爱和固有的方式生活着,执着地存在着,不管旁边有没有一个拿着手机拍摄的人在窥视。
  两寺渡是个城中村。不用说地理位置,光是听名字,就知道在渭河边上。在咸阳,两寺渡是个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因为最早的渡口有两个寺庙而得名。在现代社会它也是一个有名的地方。我知道两寺渡或者深层次地了解两寺渡,源自我的作家朋友冯西海的小说散文。他出生在两寺渡,是"地理鬼",早年是学财经出身,后来放弃算盘玩笔杆,曾任秦都区委宣传部长,现任文联主席,工作之余辛勤笔耕,著述颇丰,尤其长篇小说,文笔老到,名声远播,其中很多作品写两寺渡,其中一本小说的名字就叫《两寺渡》。他说他曾在写作一部小说的时候,正是冬天,每晚要回到两寺渡的老家,在冰冷的房子里,坐在冰冷的桌子前埋头疾书,常常手脚都冻麻了。这便是他的方式,而如果是我,宁可在有暖气的屋子里写,哪怕写不出来。
  时间让我和两寺渡的缘分在不断加深。我的两个学生家都在两寺渡,有了更多的机会去那里走走。前几天,一个学生告诉我,两寺渡的十月一古庙会开始了,会期三天,让我有空去逛逛。学生真的很了解老师,我是很喜欢逛庙会的,比如户县的庙会,咸阳戚山寺的庙会,年年都要去的。逛庙会便是逛庙会,喜欢到处看,看热闹,主要是看人,看各种各同样的人,他们的神态、衣着和自然放松的原生态。记得在戚家山庙会上,看见一个女子背着牵着五个脏兮兮的小娃娃,像小朋友带着许多玩具。一问才知道她是云南黎族的,和丈夫在附近砖窑上打工。这是她的生活方式,这样既可以挣钱,也不用担心计划生育。我说咋生这么多娃,能不能送给我一个。女子很开通,说你要是家庭条件好,孩子将来过得好,能上学,我就可以送给你一个。我说我也懂行情,不会白要你的娃儿,会给你二万元经济补偿。后来都说得差不多了,马上要成交,我却犹豫了,还是没敢要。买娃这事作奸犯科暂且不说,买了还得养,现在的社会,养狗养猫都有好处,就数养娃最不划算。天地良心,买娃的事,就那么一次,而我一般都是坐在小吃摊子上享受美味的小吃。我喜欢一边吃,一边和他们聊天。原来庙会上卖小吃的,卖水果的,卖杂七杂八的那些商贩,他们有自己的做买卖的方式,他们是赶会一族。他们手里有方圆百里的庙会地图,哪天哪个地方有庙会,他们就早早地去了,一般都是提前一天,找地方,搭棚子,生意开张,打一枪换个地方,像常胜将军。两寺渡的庙会上,除了一般常见的凉皮凉粉等小吃外,我发现了两个以前没有见过的小吃。
  第一个是户县辣子疙瘩。这个东西我以前听都没听过。这家的摊子很大,招牌是横幅式的,很长,上面写着“户县大肉辣子疙瘩”。还有一个辣子疙瘩简介,说是说这个东西源于关中地区,户县的最出名,色香味俱全,油而不腻,为关中一奇。相传民国初年,户县西街书院巷有一个辣子疙瘩店,由一位姬姓老者经营,佐料齐全,汤鲜味浓,香气四溢,食客盈门。后来,乡下人进城,外地人来户县,都以吃辣子疙瘩为快事。我觉得这个辣子疙瘩真的很诱人。一盆两锅,盆里是红艳艳的油泼辣子,一个锅里是油汪汪的汤,另一个锅里是炒好的肉臊子。这肉臊子的特点是个头大,大片肥肉或者大块的瘦肉,还有一摞子碗里都是切成块的雪白的饼子馍,不吃看着都香。卖辣子疙瘩的摊主大约六十岁左右,圆形脸,短发短胡子,一看就感觉是在什么电影上见过的模样,身穿黑色棉袄,两只胳膊上套着橙黄色的袖套,干干净净。但是,我总是能从卖饮食的生意人的脸上或者身上感到一丝油腻的存在,也许实际并不存在,那只是我的感受和看待人的方式。不过这个人还好,说话平实自然,没有一般生意人的急功近利。他说自己姓刘,虽然不是户县原住民,但在户县东街了买了房子,住了有二十多年了。我说,也算是户县人了。他最终还是免不了为自己做广告,这是他自己的方式。他说辣子疙瘩实际上就是大肉泡馍,但他的汤是鸡汤,非常鲜,不吃后悔。我禁不住诱惑,15元买了一碗。他把勺子放进臊子里的时候,问我是喜欢肥还是瘦,我说当然是喜欢瘦了,不过肥的也来一点。一碗大肉辣子疙瘩,实实在在,不骗人,真的是色香味俱佳,吃得很开心。
  第二个是个神秘的东西,盛放一个竹编的鱼篓里。原来,这是豆面糊糊。豆面糊糊偶尔会吃到的,比如大酒店的自助早餐上,但是这样的盛放的方式让人感觉惊奇。一个女摊主,见我好奇,就打开鱼篓子让我看,原来鱼篓子里面套有一个瓷罐,罐里盛放放着热腾腾的豆面糊糊,在瓷罐和鱼篓子中间,夹了一些织物用来保温。这是她自己独特的方式,而豆面糊糊本身也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在黄色的糊糊中放了豆腐丁,黄白相间,看着有胃口,吃起来也别别具风味。
  吃了小吃,然后就是看戏了。有庙会必有大戏,逛庙会不看戏不过瘾。戏台子是临时搭建的,很高大,唱戏的是西安市某秦腔剧团,也小有名气。台上的演员一招一式很扎实,台下的观众男女老少,密密麻麻,很用心,眼神很期待,似乎这不是什么老生常谈,而是头一次看,希望有一个中国式的圆满结局以慰藉心灵。我是陕西人,看着听着秦腔长大的,但是现在每次看戏最欢的是逆着观众的视线往后看,看那些观众们全神贯注的样子。老头老太太看戏自带小凳子,河南人叫马扎,中年人捡个砖头竖起来就坐了,孩子坐在大人肩膀上,来迟的人站在三轮车上,男女青年在一起看戏心不在焉,一会儿就挤出人群,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台上面的戏,永远没有下面的戏精彩。因为上面的戏是程式化的,老一套,下面的戏,各有各的风姿和表演方式,就像那三个抽烟的人。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精华:落叶半床

上一篇: 《 短文两篇

下一篇: 《 宋江考察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自然的状态就是最好的生活状态,没有摆拍,没有表演的成分。一张原生态的照片,和一场原生态的庙会,作者看到的都是生活本身,看到的是各式各样的人和他们的生活状态。人生原比戏精彩,纷呈的世界,不用扮上,就已精准入戏。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