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红雨先生律诗赏析(七)

诗论

作者:皋南抱朴子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3-02-21   阅读:

   (25),短歌行(二十九)
高怀同霁月,雅量洽春风。
交友掏肝胆,吟效大鹏。
史公这首首先是立意高远。首联是一副好对联。这两句中的“高怀”和“雅量”互文见义,应该联系起来理解。霁月,是雨后初晴,夜空高悬的一轮明月。洽,在这里是“和睦”,是“相互协调一致”。这一联“高怀同霁月,雅量洽春风”,上下句皆是精彩的比喻,且联系紧密;意思是说人的胸怀要像霁月般的明朗,要像春风般的和畅。第二联“交友掏肝胆,吟诗效大鹏”,是从两个角度拓展上联。前一句是说交友,哲人说:要“与有肝胆人共事,在无字句处读书”。史公此诗可与之并读。后一句是说吟诗,史公将此比喻为大鹏展翅。即是说,诗人写诗,时间上不妨上下几千年,空间里不妨纵横几万里,要尽情驰骋想象,拓展时空七维,唯其如此,所吟出的诗方有大格局。唯其如此,才能表现出首联所描绘的既明朗又和畅的胸怀。这首诗其次是艺术性强。首联是互文,且对仗十分工整,且于对仗中又含两个比喻,因而形象鲜明。第二联又是一个对仗,其中也含一个比喻。诗要重赋比兴,因为非如此则形象就出不来。而没有形象性就没有文学性。史公这首诗形象性很突出,因此有很高的文学性。这与诗人在写作中重视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有很大关系。好诗!

(26),短歌行(二十三)
吟竹诗蕴翠,画桂笔生香。
放眼观明月,心中有亮光。
这首诗是咏物抒怀佳作。首联“吟竹诗蕴翠,画桂笔生香”,是一副对仗极为工整的对联,极显联家功底。从表达的角度说,这是正面描写,亦即被其弟子们誉为女神的杨雨教授的所谓对面描写。要是做个比较,这一联颇有王摩诘的“诗中有画”的风采。特别值得读者欣赏的是这一联上下两句的前后都是首尾呼应的,好似一字长蛇阵,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比如首句“吟竹诗蕴翠”中“吟”与“诗”前后呼应,诗是因吟而来;“竹”与“翠”前后呼应,“翠”是因“竹”而来。第二句“画桂笔生香”中“画”与“笔”前后呼应,“画”是因“笔”而来;“桂”与“香”前后呼应,“香”是因“桂”而来。真是思维缜密,概念周延,不是凡笔。第二联“放眼观明月,心中有亮光”,除了前后句转接一气外,从意境上说,是对首联的拓展,从行文的笔法上说第三四句也是前后呼应的。上句的“放眼”与下句的“心中”,上句的“明月”与下句的“亮光”都是前后呼应的。此诗真正做到了天衣无缝,大美无痕。给读者带来诸多启发,给审美者带来诸多愉悦。再说,此诗在诗人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中蕴含着读者越嚼越深的意蕴,真正做到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忌讳说尽说白,主张含蓄蕴藉,唯其如此才算得上是当行佳作。史公这首诗是完全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是一首好诗!(27),短

(27)歌行(四十二)
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
人走阳关道,诗吟孺子牛。
史公佳作!首联对仗工整。“三思方举步”这句诗用了孔子与孔文子的典。季文子说“三思而后行”。孔子听到后回应说“再,斯可矣”。对孔子的话历来有两种解说。其一是“不必思考三次,思考两次,这就可以去做了。”因为“再”就是“第二次”。其二是“思考了三次后,还要再考虑,这以后才可以去做”。总之,都是强调凡事应反复思考后才能付诸行动的意思。第二句“百折不回头”,是说一旦付诸行动了,就要克服一切困难做到底,而绝不能半途而废。第三句“人走阳关道”里的“阳关”,是西汉所置的通西域的关隘之一,在玉门关附近;玉门关和阳关都是河西走廊上通西域的要道。现在是用它的比喻义,意即“光明大道”,“正道”。末句“诗吟孺子牛”,“孺子”者,其一是“儿童”,其二是指帝王之嗣,还可以是“竖子”“小子”之意。而“孺子牛”则是用了齐景公的典。齐景公爱其子公子荼。自己口衔绳子学老牛,让公子荼牵着走,一次儿子不小心跌倒,那被齐景公咬在嘴里的绳子还带折了他的一颗门牙。后来这“孺子牛”(又叫“牛折齿”)的典故就用来比喻父母对儿女的过分的溺爱。再后来被鲁迅用在诗中,写作“俯首甘为孺子牛”。而这写入鲁迅诗里的“孺子”是用了比喻义,意即人民。“孺子牛”,就算是做劳动人民的牛。犹如今天的所谓“人民公仆”或“人民的勤务员”。史公诗亦本其义。诗以人民为歌颂的对象,这正是体现了毛泽东的“二为”和习近平以人民为导向的一脉相承的文艺路线。其思想性是十分深刻的。就艺术性而言,首联是对仗和用典。末联每句都是比喻。语言洗炼而又极富表现力。好诗!
(28),短歌行(三十二)
攀山将励志,瞰水可消忧。
莫闷心头结,田原赏仲秋。
好诗!就首联“攀山将励志,瞰水可消忧”而言,中国自古有“山主仁,水主智”之说,又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传统。辛弃疾也有“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名句。史公认为“攀山可以“励志”,“瞰水”可以“消忧”,也本此意。第二联“莫闷心头结,田原赏仲秋”,诗人以赏田原来解“心头”之郁“结”,也正合白居易的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之意旨。可见,古今诗人所见略同。这首诗不仅思想深邃,也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开首一副对联,对仗工整而又严谨。语言琅琅上口,流畅婉转,毫无阻滞生涩之感。山,水,田园,秋,意象精彩纷呈;励志,消忧,释愁,意念纷至沓来。诗人的思维频率跳跃性极快,这不仅仅是诗的特色,也反映出诗人思维的敏捷。嘉赏!

  审核编辑:一尘   精华:一尘
【编者按】 管理组   一尘:
赏析鉴品,点评中肯,费心劳神,欣赏学习!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