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善云绝句艺术浅析

诗论

作者:皋南抱朴子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3-02-08   阅读:

  
  朱善云先生是中华词学会会员,六安市词学会顾问,中共党员,副厅级退休公务员。朱善云先生在离职退休后,即从事格律词的研究和创作,并成绩斐然。尤其是他对绝句的写作有独到见解和创新性实践。须知“律诗难于古诗;绝句难于八句;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五言绝句难于七言绝句”(严沧浪语)。所以,绝句之学,未可易言之矣!他近年来发表在学会微信群里和报刊杂志上的诗词我基本上都拜读过,并对他的其中的一部分作品做过粗浅的赏析。在本篇,我将不揣冒昧,试就朱善云先生的诗词艺术(主要是绝句艺术)做一个大致而粗浅的探讨和概括。
  
  我认为他的诗最大的特点在于:
  一是他的律绝创作,在诗的传统结构基础上能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绝句结构中运用转结一气法,这就是他的绝句创作特色之一。一般传统意义上的绝句的结构的常格是分起承转合四个步骤。而且这四个步骤在大多数诗人的作品中几乎都是各自独立形成的。但他写的绝句多是把转和结连成一气,即是惯常运用转接一气法。比如他写的《三峡随吟》“长鲸一卧锁奔雷,五月难寻滟滪堆。差得天王军坝上,旋提万吨任来回。”这首绝句的第二联“差得天王军坝上,旋提万吨任来回”就采用的是诗人惯用的转结一气法。诗人运用这一手法的妙处在于能够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硬笔磐空,不可遏止的巨大语势,以致意来,气来,势来,黄钟大吕,镗鞳大声,振聋发聩,给读者以强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并于受震撼和感染之余,又因而获得满满的审美愉悦和心灵满足。由于朱公所惯用的这种转结法在六安诗坛上的示范性作用,后来有不少人跟着模仿,从而使六安绝句艺术整体上更上一层楼。此其一。其二是因果并列法在结构法上的创造性运用。比如他的《乡愁一束牛塘鸡头米》“刺圃拳拳水面排,村娃暗带剪刀来。为尝珠米鲜滋味,哪管指花洇血开”。这首诗从结构上看,诗人不仅突破了诗的起承转合的常格,还打破了他自己形成并贯用的首句起,第二句承,然后在第三四句再用转结一气式的绝句写法。他在这一首绝句里,诗人在结构上或者说是在写法上又有了创新和突破;它是首联和第二联的二句间都采用了具有因果关系的句子的写法。即一首诗中的两联诗就是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句子的并列。这是诗人在绝句写法(结构法)上的一种新的成功的尝试。诗人不墨守成规,而是不断创新,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二是他的咏物诗大多数都有所寄寓。借物寓意,这实际上就是象征手法在诗中的成功化用。就诗而言“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音韵忌散忌缓,亦忌迫促”(严沧浪语)。而运用借物寓意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可以力避诗意的直白和浅露,而赋予诗以含蓄蕴藉的特点。严羽说,咏物诗如果无所寄寓,即使是写得很工稳,也不过像三馆楷书,虽极工稳,但欲求一字之活,不可得也。他又说:“咏物诗,写此诗即此诗,非诗也;然写此诗,非此诗更非诗也。”所以咏物诗贵在有所寄寓。不然就形同说明书,就会流于直白浅露,那就不是真诗。朱善云先生是用他的创作,实践了严羽的写咏物诗必须有所寄寓的主张。在他笔下的咏物诗多是有所寄寓的,譬如《新荷咏》“碧色罗巾掩粉痕,荷塘淑气送温存。烏泥谁识真君子?暗炼膏滋养灵根”。这首绝句明着是写乌泥对莲藕生长的巨大作用,实际上是写环境也是资源,好的环境对人物成长起到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再如他的《叮嘱》(新韵)“破节新莲拜老根,行将出水语谆谆。浮华未许心思动,苦夏常撑一片荫。”这首绝句明着写的是莲藕(老根)对行将出水的莲叶的殷殷叮嘱,但它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却是老一辈人对于行将走向社会的下一代的谆谆告诫,告诫他们在走上社会后要不为人世间的浮华所动,相反的是要对社会,对党和人民乃至国家有所贡献,有所建树。所以他的咏物诗不仅形象性强,而且意蕴深厚,几乎每一首都是很优秀的有深刻寓意的咏物诗。
  三是他在诗中对加倍进层法(或曰透过一层法)有成功的运用,从而使诗的含蕴量翻倍。凡是运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都有含蓄隽永的特点,每每耐人寻味。比如古人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一句诗中就运用了加倍进层的写法,它包含着两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层是内敛的,那就是“战场归来的幸存者越是靠近了故乡,就越想问问过路人,这些年来他家里人在战乱中的遭遇如何”;第二层的意思才是明透出来的,那就是“因为怕在战乱中的家中人会有什么不幸的变故,所以又不敢向路人询问家里的情况”。这样的诗句就叫“加倍进层法”或叫“透过一层法”,简言之,就是话中有话。朱公的一些诗句由于运用了这种手法,所以使诗的意蕴更见深厚。比如他的《扫墓有感》“清明无雨也纷纷,车塞中途望远坟。寸草有心知顾惜,堂前添暖报三春”。诗的第二联就暗含了两层含义,也就是有一个透过一层(或叫加倍进层法)的艺术手法在里面。其第一层,是实写清明祭扫时,坟前春草茸茸,给凄清的坟场平添了一些暖意;其第二层是诗句里还含有“寸草春晖”的成语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意思是,人死不能复生,清明节祭扫先祖之墓,不过是寄托慎终追远的思绪而已,至于天堂是有耶无耶?人死之后的灵魂是有耶无耶?又有谁知之哉?人们如此热衷于祭扫,又何如于父母生前的高堂上多进一份孝心,于父母病榻前多寄几勺汤药啊!这种加倍进层法的运用,使诗的意蕴得到了分外深化和外延的拓展,耐读、耐品,从而使读者对作品产生了绵延不绝的审美思绪和咀嚼的欲望。
  四是赋比兴及拟人等艺术手法在诗词中的综合运用,这是他塑造形象的主要手段。“诗有六艺,曰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指诗的体裁和风格;而赋比兴则是写诗词以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手法。诗词是靠赋比兴来营造形象的。诗的形象性就是文学性。诗的形象性越强,它的文学性就越高。比如诗人的《鲜花嶺农家乐小憩》“饥有时蔬燥有茶,临波小院客当家。陶然不识归来路,初问云霞后问花。”,首联用赋笔,写鲜花岭上的农家乐,写主人对客人的殷勤而周到的服务和招待,使诗人(客人)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第二联是预设情境,用反复拟人手法,描写了鲜花岭上的奇花异草的人间仙境,对美好乡村建设极尽赞美之能事。再如诗人的《桂韵》“藏金隐玉挤成团,欲睹芳容就近看。无意张扬终未火,从来清气属轻寒”中的“金”和“玉”都是比喻;“挤成团”“芳容”是拟人。即此两例就可以使读者感觉到,朱公诗之所以形象鲜明,有很高的文学性,乃是在于他在诗中善于运用赋比兴及拟人等艺术手法有莫大的关系。
  五是朱公诗不仅善于炼字炼句,尤其善于炼意。炼字炼句关乎句,而炼意之成功与否则往往是关乎全篇的主题表达是否深刻。炼意的效果要高于炼词和炼句。炼意炼词炼句这三者侧重点不同,其各自的效果虽有不同,但是它们又常常必须综合运用,唯其如此,诗词中的修辞和表达的效果才会更好。比如朱公的《初雪书所见》“昨夜风生淠水涯,平明葱翠罩银纱。小松难脱稚童气,也向枝头缀朵花”,诗中的“银纱”是比喻一层薄雪,这不管是妙手偶得,还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的精华,总之都是诗人的炼词与炼句之功相关。再比如诗人的《中秋神遊》“今宵宴罢月宫行,还与吴刚碰十觥。醉眼难寻归去处,桂香淹没六安城。”这首诗之所以能把中秋节写得美轮美奂,诗意盎然,主要是得力于诗人的炼意之功,何谓炼意?其实就是诗人对诗的意境的提炼,就是诗人在谋篇布局上要匠心独运,要以独特性来反映一般性,要去陈言出新意,而绝不能拾人牙慧,人云亦云。
  六是他注重选材的多样性和典型性。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胡志明生前有很长时间生活和战斗在中国,因此,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造诣,特别对中国古诗词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且能写得一笔好诗词。他有一首谈中国古诗词的绝句“古诗偏爱天然美,山水烟花雪月风。现代诗中应有铁,诗家也应会冲锋”。他的这首诗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古诗词的题材范围狭窄,多是些描写风花雪月的自然之美的作品;二是说古诗的战斗性不强,不能当武器使用;诗人也不是善于用诗词做武器来冲锋陷阵的战士。其实,他说的这两层意思有一致性。都是与诗词所选的题材有关。古诗词的选材除了风花雪月的天然美之外,基本上就是两种:一是以岑参作品为代表的边塞诗,一是陶渊明的作品为代表的田园诗,再就是少量的闺怨诗和厌战诗。这样的题材的诗当然当不了武器,这样的诗人也当然当不成战士。但是朱公的诗的选材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题材的多样性,一是选材的典型性。而他的诗题材的多样性和典型性自何而来呢?生活永远是文学的不竭的源泉。题材就是生活。生活是什么?习主席有很精辟的论述:“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这就是说搞文学创作的人(当然这其中包括诗人)必须深入到人民中去,才能获得各种各样的创作素材,也只有深入到人民中去,搞文学创作的人才能创作出既具有题材的多样性,又具有选材的典型性的“有新思想、新感情”(臧克家语)的好作品来。朱公能写出很出色的诗,这与他和他所在的团队不辞辛苦经常深入到人民中去观照生活、体验生活有着莫大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方能用诗词去发现真,弘扬善,塑造美。
123
  审核编辑:墨斗鱼   精华:墨斗鱼

上一篇: 《 域外诗词赏析(二)

下一篇: 《 大美新疆更如诗

【编者按】 现代诗副主编   墨斗鱼:
建立在扎实的诗歌创作理论基础之上,诗者旁征博引,对朱善云先生诗歌的创作特色做了详实的归纳总结和透彻分析,对朱先生诗歌创作的选材、语言特色、突破创新和精当亮点,以详实的例证分析归纳,条分缕析、思路清晰。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