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黄茅石壁

作者:西苏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2-10-01   阅读:

  
  一
  太湖水一碧如洗,远山丹青延绵,无边无垠。湖水湛蓝如宝石,晶莹璀璨;白云懒散闲荡在穹宇中,如幻似梦;湖中的那叶扁舟,依着柔软的轻风,沉浮在太湖的汪洋中。阳光映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的水韵一圈一圈地后退散开,耀了船家的眼睛,迷幻了舟中客子的心神。传说中的熨斗柄峰耸立着,宛如翩翩少年,衣襟生风。湖边西碛山坞里那个名叫窑上村的地方,数千棵金桂银桂和丹桂竞相开放,九里香染,从西碛山坞一直飘到黄石牌边。
  小唐第一次来到光福太湖边时,还是为了探望隐居在此的先生周臣。张灵那个损友,偷偷告诉他,老夫子瞒着师母在西碛山坞里找个个水灵灵的渔家女孩,过起神仙眷侣般的偷欢日子。小唐是不相信张灵那个家伙的,一个可以和他一起穿叫花子破短衫跑去虎丘骗钱买酒人的嘴巴岂可相信!他屁颠颠跑去文家弄,关紧书房门偷偷问文秀才,周夫子的小娘子可貌美如花?文家小秀才告诉他,夫子在靠近湖边的地方,筑了三间茅屋,起了个迎龙阁的名号。说完名号,文秀才竟然和他一起哈哈大笑,果然不是一路人不进一家门。小唐晓得文家少爷也不是啥好东西。
  等他们三个雇了小舟,一路出盘门过胥口入光福,船行至黄毛石壁时,眼前的太湖绝胜处,却让几位吴中才子哑了口,都是可以在宣纸上涂抹几笔的人,哪能够不知这才是搜尽奇峰也打不了的山水草稿。在周家草庐前屏息伫立,笑声早已变成羞涩,姜还是老的辣,论眼光和修行,夫子还是远在他们之上。小唐如愿看见夫子身边的美人,夕阳下晚归的太湖船娘,给夫子送来刚上网的太湖鱼鲜。青布花衫,身形矫健,船近石岸,双足跃起,手执鱼篓,点地而行。晚霞流彩之下,堪称绝色之态。
  酒过三巡,夫子指着窗外的天辰,问小唐,看看是不是龙在窗前?月光如泻,一片皎洁。青城之中,北斗之上,角、亢、氐、房、心、尾、龙星闪耀,欲入碧波。小唐心神在那一刻顿然迷失。周夫子又说,既然来了,又看见了,你们不妨都画一幅吧。文秀才想了片刻摇了摇头,小唐见他移来的目光,对夫子说,如此良辰美景,喝酒才是第一。先生这是什么好酒,怎如此沁香。夫子笑云,窑下桂花酿。
  小唐再来黄毛石壁时,已经是会试舞弊案之后的那个深秋了。南京乡试一鸣惊人,谁料想北京会试落得一个身败名裂,若不是朝中吴中大佬们的竭力袒护,流放牢狱都是必然的结果。最终他拒绝了浙蕃小吏的差事,决断仕途之道,守住吴中读书人最后一丝遮羞布。只是江南才子的脸面丢尽终成人生的最大耻辱,迎龙阁虽近在咫尺,三间茅舍却犹如远在天的另一边,他哪有颜面对上先生期盼之眼神。
  湖中的熨斗柄峰,依然傲立湖中,一如当年,任他风吹雨打,晨露迷离晚霞流金。小唐趺坐在荒江之滨,老树古藤,烟壁沙浪,湖天一色,一派萧瑟之态;秋凉袭来,黄芦苦竹,飒然欲鸣,远方湖水滔滔,风帆沙鸟,隐没矶侧,孤舟浮泊,一副闲冷之势;金乌西坠,渔歌唱晚,白鹭九霄,一曲怀旧腔调。
  文秀才和张梦晋架着石田老人催舟赶来,所谓知己不过是心意相通。船上人阿三比舱中的三位坐立不安的相公还要着急,那个唐解元可是给他一柄纸扇救他儿子的恩人。小船如箭在太湖的浪涛里飞行,日落月升,星光洒银,百丈的黄茅石壁,在这一片月色之下,分外清奇嶙峋,而广阔无垠的湖面,揽其于怀,恰似温柔。那个白衣翩翩的青年书生,伫立在滨水的渚矶,宛若临风的瘦竹孤兰。沈夫子望着月光下的黄石崖壁,崖壁古虬苇草前的青年,再也坐不稳舱中,他踉跄地攀到船头,挺直了胸膛竖直的慈目,晚风撩动他的白须,扬起那身青布的长衫。
  后来,小唐画了一幅黄茅小景图,题写了一首七律的长,沈夫子也画了一幅,文相公似乎没有画,只是在小唐卷轴上留了一首题跋,张秀才最嚣张,直接把题在画的左下方。再后来这些都是传闻和笔记里的东西,世人谁也没见过。
  二
  再见小唐的黄茅小景画卷已经是五百年后了。
  这一年苏州博物馆搜觅世界各地小唐的书画,搞了一个名为“六如真如”的特展,黄茅小景画卷终于从上海博物馆的库房保险柜,出现在贝聿铭封刀之作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书画厅中。画卷上部繁重下部留白,表现太湖的广阔浩渺,以及小唐那一刻的顿悟的宏大胸怀,画中黄石壁峻峭连绵,壁上老树横斜纵横,藤萝延曼纠结,渔矶旁系着小舟,矶头有高士趺坐,双目凝视突兀而出渚头的熨斗柄。湾中细草茸茸,帆影翩翩,水鸟掠飞。山石皴法以焦墨作铁丝,再以淡漠渲染,老枝虬藤如籀篆,人物衣线如铁线,既宗李唐院体又不失江南文人意趣,虽荒疏孤冷,却有幽远清逸之境。
  吴中的百姓对小唐的爱是长久的,他们故意舍去了小唐凄苦流离的五十四年的生涯,给与他放浪山水游戏人间的快乐人生。文徵明题画中有这几句,“知君作画不是画,分明诗境但无声。古称诗画无彼此,以口传心还应指。”所谓知唐子畏者,老文称第二,无人敢说第一。
  当年小唐趺坐的那个太湖滨幽处,早已经是一处难以寻觅的地方。似乎除了明末李流芳寻找小唐画中景,留有《山中喜张鲁生至同寻熨斗柄坐湖边竟日而还偶作》一诗外,再也不见熨斗柄的记忆了,即便三百年后此画的拥有者,苏州怡园顾家过云楼中的座上客,也只能从小唐的画中憧憬一下奇峰的妙处。民国初陆廉夫,还有近代大名鼎鼎的吴湖帆,他们笔下的黄茅小景再也没有了“黄茅石壁一百丈,熨斗湖渚三十湾”的景色。
  一直相信那座熨斗柄存在,因为我在苏州的地图上找到了黄石牌大桥和熨斗柄大桥,这两座建在环太湖大道上的桥梁,一定是某个遗存的记忆。那个秋天的夜晚,我果然在李根源的《吴郡西山访古记》里,找到了黄茅石壁和熨斗柄的踪迹:“滨湖产银鱼。寻唐六如所绘之熨斗柄,得之。沿湖岸行,经石梁、龙头嘴、夹石泉小村,有贝氏墓。”李根源当年在光福寻访的诸多旧迹,那座石壁永慧禅寺,那片米堆山下古樱花林,那个有着数千棵桂花树绕屋的窑下古村,我都曾经用脚丈量过,可是我还是找不到那千丈的黄茅石壁,那座插入湖中的熨斗柄峰。翻看《吴中小志丛刊》,在“光福诸山记”中,我寻觅到如此一段文字:“西碛山,在铜井西、弹山西北,方广五六里,其巅有划船石,西麓怪石巉岩,有泉注出曰夹石泉,味浓厚。吴宽有《游西碛诸山诗》。山北麓为窑上村,旧有内窑、外窑。多果木,枇杷尤夥,居民百余家,有小丘曰熨斗柄,长百余丈,斗入湖中,唐寅为绘图,题曰“黄茅小景”,并系以诗,文徵明、祝允明、张灵诸人皆有和作……山之西南曰迪山,有程氏逸园,下即潭西村。清高宗尝临幸其地。东南为铁山。石色如铁,故名。”
  那个细雨绵绵的秋日,我沿着新修的环湖大道独行,从黄石牌大桥一路往窑下村,在可眺望熨斗柄大桥的路边公交站台,遇见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我走过老人又退回停在他的身前,笑问那个问了无数遍的问题。老人也笑,一指我身后那个新建的六角凉亭,从那里可以下去,一直到湖边,石壁上还有乾隆爷的御笔呢。那个熨斗柄还在吗?老人站起身体,回首望了一眼泛着波光的湖水。早就没有了,那一年也不知道谁说的那山石可以炼钢,就炸了丢经炉子里,啥也没剩下。老祖宗留下来的漂亮东西,就为了开汽车修路都弄光了,作孽。
  沿山石小径而下,残存的黄茅石壁映入眼帘,无需对比求证,那入目的景色,恰是吴湖帆摹唐的小景画面:石壁嶙峋,古藤绿叶,湖水荡漾,景色幽逸。从碎石滩边向前探行,石壁上果有李印泉所题“西碛”篆字。不远处有布衣老者坐在伸入湖中的矶头垂钓,秋色之下神态怡然,一派惬意。
  那处渔矶就是小唐五百前的秋夜趺坐的吗?
12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精华:落叶半床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哪怕一瞻过往的地名和遗迹,也可在五百年的相隔里,体味那共有的秋色,一腔情怀。在风云沧桑之后,字画得见天日,氤氲了画意的山水秋色也许都变了,也许一切未曾走远,所以唤着小唐,就仿佛他永在年轻时代的秋夜。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