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不自由的悲歌

作者:天净沙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4-05-27   阅读:

  
  《自由国度》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1971年获得布克奖的同名书里的主打作品。当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克奖获奖小说这两个关键词放在一起时,无疑是令人十分期待的。然而,当我看完这篇小说时,却并没有立刻获得美好的阅读体验,反而一度有些茫然,或者说,并没有完全看懂。
  其实《自由国度》的故事很简单,说的是某非洲国家内乱期间,殖民政府的公务员鲍比,在去四百英里之外的首都参加一次会议后,和同僚的妻子琳达一同驱车返回工作地南部总署时的一路见闻和遭遇。但这又是个一开始就让人不安的故事,作者在开头写道:“在这个非洲国家里,有一个总统,还有一个国王……白人于是决定支持总统,这终于导致总统决定在本周末,发动军队攻打国王和他的臣民。”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看到鲍比要一路开车回南部总署时,我的心一直是悬着的,总以为巨大的危机和冲突随时会出现。然而,作者却非常克制,不慌不忙、不厌其烦又巨细靡遗地描写他们一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看见的事物和景色,耐心地描写每个人的对话、表情、动作、心理……尽管语言非常优美,但节奏却十分缓慢,强烈的戏剧冲突迟迟没有出现,一再挑战读者的耐心。直到最后,他们快接近南部总署时,鲍比遭到了黑人士兵的殴打,才是小说最激烈的冲突。然而,打完之后,他们就让鲍比走了,而鲍比他们也就此回到了南部总署大院。整个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疑惑。
  然而,当你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你才会恍然大悟。小说大量的细节描述,展示的正是殖民者行将撤出殖民地时,社会动荡的情景,部族之间互相残杀及百姓流离失所、丧失自由的惨状。奈保尔不动声色间,就写出了这场内战的过程和结果:总统的军队最终杀死了国王,取得了胜利,但受战争创痛最深的永远是老百姓。这正是所谓奈保尔式“零度感情”写法的高明之处:文笔冷静,叙述不紧不慢,布局谋篇不显山不露水,全然不带一丝的情感,但却令人在阅读之后,猛然感受到巨大的震撼。
  是的,你已经注意到了。小说名叫《自由国度》,但全文却根本找不到“自由”一词。正如奈保尔自己说的:“书名中的自由具有反讽意味。反讽的含义通常与它的字面意义相左。”所以,《自由国度》其实就是一曲不自由的悲歌。
  殖民者即将离开,国家也已经独立,但即将告别殖民统治的非洲人民,不但没有得到自由,反而陷入更大的不幸,一方面殖民者造成的毁坏犹存,另一方面,国家随即陷入内战,来自本国人民的屠杀和迫害更甚于殖民者。而以鲍比、琳达和上校为代表的殖民者们,远离故乡来到非洲,本以为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自由,但在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国度中,得到的只有漂泊而孤独的灵魂,“手里握的只有绝望”。所以,琳达时刻想着逃离非洲;上校宁愿一直待在他的猎人旅店里,不与外界接触;而对非洲人心怀善意的鲍比,却被祖鲁人吐了一脸口水,被加油站的黑人童工刮花了车玻璃,被黑人士兵毒打了一顿,还被他的黑人仆人卢克耻笑,所以他想:“我得要离开这里。”但他又离不开,外面兵荒马乱,大院才是安全的,所以最后他又想:“我得要开了卢克。”
  和奈保尔本人一样,本书的成就尽管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依然存在着巨大的争议。个人以为,其进展缓慢的故事情节、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成了阅读的最大障碍,让人一时之间很难被迅速地吸引进去。但如果你耐着性子读下去,你会得到一种特别的体验,就像有人说的:“这部小说的特点,就是不温不火的渗透,然后在你的内心里爆炸。”当然了,要不要读全由你自己决定,毕竟,只有阅读,才是真正自由的国度!
  
  审核编辑:梁星钧   推荐:梁星钧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梁星钧:
作者揭出小说面似缓慢实则具“内心爆炸”的独特艺术匠心。同时也指明只有耐心阅读,才享自由国度的伟大真理。文短而见卓识。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